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平武白馬寨鄉小學教育狀況研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常虎強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教育始終是政府和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問題尤其應當予以重視。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四川藏區基礎教育取得很大進展。但相對而言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仍具落后性,導致這些地區教育在許多方面還處于落后的局面。這些差距制約著四川藏區的發展,并且這對于我國民族團結、經濟發展、人才培養都極為不利。鑒于此,筆者對平武縣白馬寨鄉及周邊地區教育狀況做了調查,并以白馬寨鄉中心小學為例提出幾點對策建議,希望能為少數民族教育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一、白馬寨藏族鄉小學基本概況
白馬寨藏族鄉位于四川省平武縣北部,海拔2400米,鄉轄4個村,村民2000余人。境內山高谷深,地廣人稀。白馬寨鄉中心小學(以下簡稱白馬寨小學)是當地唯一的一所小學。學校位于白馬藏族鄉鄉政府所在地,距鄉政府約300米,當地人稱王壩楚小學,為5.12地震后新建。在校學生均為藏族,共19人,分別就讀于三、四、六年級。學校在職教職工9人,其中藏族3人,羌族2人,漢族4人。在學歷職稱上,具有本科學歷者3人,占33.3%,大專學歷者3人,占33.3%,具有小學高級職稱者2人,占22.2%。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投入以及震后各省市的對口援助,學校師資隊伍與教學質量都在提高,教學條件和設施也得到了改善。但由于客觀環境的影響及教育基礎的薄弱,白馬鄉的教育狀況仍然令人堪憂。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師資問題導致教學質量不高
一是教師隊伍出現了新舊交替之間的斷層。從現有的師資隊伍來看,雖然大專以上學歷占大部分,但教齡均比較短,最長的也不超過兩年,而老教師中,有的優秀教師被外調到其他地方任教,有的病休在家,其余的老教師雖然教學經驗豐富,但大都未經過專業訓練,自身文化素質偏低,在知識的廣度、深度上均有欠缺,且年齡偏大,大部分面臨退休。這就使得教師隊伍缺少教學骨干教師,無法形成以老帶新的內部環境,出現了教師隊伍青黃不接的局面。二是缺乏專業教師。就白馬寨小學而言,除語文和英語外,像數學、音樂、體育、美術、科學等學科中沒有一個是學習相關專業的教師。這些學科的開設都是由其他專業教師兼任。出現了漢語專業教數學,化學專業教美術等情況。三是教學質量不高。雖然在所有老師共同的努力下,教學質量在不斷的提高,但與平武縣城相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多數家長因為當地教學水平差,轉而將小孩送到山下去讀書。據了解,山上山下所開課程并沒有不同,而在當地讀小學的學生轉入縣城讀書后學習卻普遍跟不上,與山下學生相比差距較明顯,出現因為學習差很多學生又被送回當地讀書的情況。出現這種情況固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也不難看出當地學生基礎確實較差的現狀。四是教師流失率高。隨著大學生西部計劃、對口支援基礎教育等措施的實施,少數民族地區學校教師短缺的情況有所緩解,但這些教師服務期較短,對所在地教育現狀了解不足。同時,由于多屬于漢族,對民族知識、習俗等了解相對欠缺以及教學經驗缺乏,導致與當地教師、學生溝通較難。加之社會地位低、經濟待遇差、山區生活艱苦等原因,外來教師大多不愿意留在這里任教,服務期滿后紛紛選擇離開。以白馬寨小學而言,校內專科以上學歷者均為2010年后新聘任的教師。
(二)學校辦學水平滯后,辦學條件差
一是教學器材和圖書資源短缺。學校教學器材嚴重缺失,沒有微機室,沒有多媒體教室,沒有投影儀,甚至沒有掛圖,最先進的器材是學校唯一的一臺錄音機,磁帶還是由老師自己購買的,除了數學課所需要的器材外可以說一窮二白。圖書室內沒有圖書,學校舉辦的少年宮之類的活動也多流于形式。二是文化生活匱乏。由于學校沒有公共放映室、閱讀室以及微機室,學生無法收聽收看到廣播電視節目,也沒有書刊報紙可以閱讀,放學后多是在教室寫作業或到室外做游戲,很少接觸外界信息,文化生活十分匱乏。三是民族特色文化不顯。表現為沒有民族教材,教學中也沒有民族課程的設置。在日常教學中,所有課程的設置均與漢區沒有差別。除了課間20分鐘的活動課改課間操為跳鍋莊舞外沒有任何民族特色的教學,很多學生對本民族的東西漸漸開始遺忘,也沒有看到學生穿著民族服裝的情況。四是生活條件差。多數時候伙食都是米飯和炒土豆片,師生伙食一樣。冬季學校也缺乏相應的取暖設施。
(三)家長及學生教育觀念落后
學生家長教育觀念落后,教育不受重視的現象依然存在。由于白馬寨緊靠王朗風景區,當地人抓住了旅游開發的機遇從事與旅游相關的經營,很多人脫貧致富,但由于普遍文化素質偏低,民眾對科技知識的應用和傳播意識淡薄,缺少對教育的強烈需求,導致了家長對辦教育的積極性不高,放任孩子棄學賺錢。家住白馬寨鄉亞者村的楊某,給游客牽馬一天可以有上百元的收入,覺得比上學好,于是小學五年級便要求棄學回家做事,對此家長并沒有反對,這種短視目光與短期的經濟收入相關,更是由落后的觀念意識所造成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影響,家長雖然對學生的學習重視程度較之前有所改觀,很多人明確的表達出希望孩子走出大山的意愿。但同時,在所調查的對象中,無論家長還是學生,都多次反映出家長對學習沒有太多的關心,也不會主動去檢查督促學生的作業,持一種讀到哪里就是哪里的心態。從學校老師和學生那里了解到,家長不會主動的到學校來探望學生的學習情況,孩子回家后也從不輔導學生的功課,甚至于不知道子女就讀于那個班級,把教育完全交付給學校和教師。由此可以看出家長對教育不夠重視的情況依然存在。而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普遍不高,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有的學生從不做作業,甚至出現了女生酗酒的情況。
(四)教育投入不足,難以滿足學校的需求
教育投入是困擾白馬小學教育發展的最大難題。在山區等比較艱難條件中推進基礎教育,教育成本一般相當于內地同等規模學校的三至五倍,部分地區甚至更高[1]。平武地區屬于貧困地區,經濟不發達,財政收入少,這就必然使得辦學經費投入不足。從白馬寨鄉小學了解到,對于學校的撥款,財政上是按學生的人數來撥款的,而學校總共只有19個學生。盡管會有些特殊的照顧,但一個機構要維持它正常的運轉,這些經費明顯是杯水車薪。資金欠缺,必然導致了辦學條件難以改善,校舍簡陋,住宿條件差等問題。高山天氣寒冷,從12月就開始大雪封山直至次年5月,寒冷期長,學校的取暖費用就需要占去學校經費的很大一部分,而經費的缺乏導致學校教室沒有取暖設施,冬天酷寒難擋,據學校老師講,冬天教室內也是天寒地凍,下雪時大風能把雪吹進教室中去,而夜晚盡管蓋著厚厚的被子也常常被凍醒。這些都勢必影響學校的正常發展,影響教師積極性的發揮。
(五)生源萎縮的困境
一是學前教育缺失。當地沒有幼兒園,甚至沒有了依附于小學的學前班。2010年學前班只有6個人,而到2011年就沒有人了,只得取消了學前班。二是招生困難,導致開班不足,年級不能連續。因為生源少,學校一般兩年招一次生,2011年9月份招收新生時還沒有招到學生。學生少,不能按正常招生,學校的年級也就出現了斷裂,現在學校只有三、四、六這三個年級。這一方面和近年來學校網點撤并后的生源萎縮有關系,一方面也和當地經濟發展,而學校條件相對較差有關。學校網點撤并后,學生一般都是寄宿在學校,但學校不論是教學質量還是住宿條件都比較差,家長一般選擇將孩子送往平武縣城的小學中去讀書。以詳述加寨為例,寨內7—12周歲兒童共計21人,除2人在白馬寨小學讀書外,其他均在平武縣城讀書。這使得白馬寨鄉學校教育陷入一種尷尬的困境之中。三是生源基礎差。由于在平武縣城讀書成本較高,白馬寨小學的學生大都家庭條件比較差,他們沒有讀過幼兒園(家庭條件好的一般在小孩3歲時送下山讀幼兒園),也沒有較早與外界接觸,加之家長文化素質不高,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孩子缺乏獲得知識的途徑,與同齡學生相比知識儲備明顯欠缺。還有一部分在平武讀書的學生因為成績較差,被平武縣城的學校又送回到當地讀書。
三、解決方法
(一)培養本民族教師同時招教本地教師
培養本民族教師和招教本地教師的前提是要盡最大努力保留住原有的師資隊伍,在此基礎上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平穩過渡,降低教師流失率,實現教師隊伍的平穩發展和提高。從目前民族地區教師的流失率和全國各地區的教師構成來看,當地的教師相對的更具有穩定性,且從心理認同感、個人成就感以及抵抗職業倦怠等方面均表現出當地教師的優勢。目前民族地區的教師組成基本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學校原有師資,即學校的老一輩教師,他們大多一生都在當地從事教育事業。他們教學經驗豐富,熟悉當地風土人情,往往上課拿得起教材,下課能下田勞作。但他們大都未經過專業訓練,自身文化素質偏低,在知識的廣度、深度上均有欠缺,且大部分面臨退休。另一類為近年新加入的教師,即年輕一代的教師。他們年輕有活力,對生活和工作充滿熱情和向往。但同時,教師的高流失率也正表現在他們身上。由于藏區的客觀環境,他們或由于壓力過大或由于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等等原因,使得他們漸漸失去了對工作的熱情,開始消極怠工,及至更換工作,心理學上稱之為職業倦怠(burnout)[2],這是民族地區教師流失率居高不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培養本民族教師和本地老師就其可行性來看是具有其教師資源基礎的,雖然民族地區的就學率以及教學質量都是讓人頭疼的事情,但在國家義務教育的推行下,還是有一批優秀的少數民族子弟走出大山,步入了大學的殿堂,同時如果在省、市級師范院校中設立民族師資培養班,有計劃的招收少數民族以及本地有志向為民族地區服務的學生,定向培養教育師資。這些人相對更具穩定性,能夠適應藏區較艱苦的環境。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將其納入教師編制中來,可以預見,他們中間有些人將成為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中堅力量。
(二)撤并與補助相結合,加大補助力度
教育的投入問題是一個老生常談而又不得不談的問題,尤其是在民族地區,由于教育成本過高,歷史欠賬太多,導致這些地區教育一直落后于其他地區,同時分散的教學點也讓教育的推行困難重重。白馬寨小學本身是在撤點并校中建立起來的,本不該出現生源枯竭、教學資源短缺的情況。但縱觀周圍幾個學校點均存在這樣的問題,學校處于如此進退維谷的境地,顯然撤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那么打破僵局,再次合并就顯得有其必要性了。如此就需要政府的投入,而義務教育屬于政府應該提供的公共產品,必須以政府投入為主。農村中的教育質量,不僅直接關系到農村青少年的全面發展,而且關系到國家各級各類人才的培養和全民族素質的提高。因此,政府理應重視農村的義務教育,提供較多的教育財政支持以促進當地農村義務教育的健康發展,保障農民的子女盡可能接受到高質量的基礎教育[3]。白馬寨的教育狀況顯然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就其可行性而言,震后全國各地的援助以及國家的政策傾斜為其提供了資金上的保證;隨著九黃環線的貫通,將極大的解決學生上學難的問題;而并校是對師資和硬件設施的一個整合,有助于提高教學水平和規范學校管理,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滿足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需要。相信通過各方面的努力,最終能讓白馬寨的教學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三)轉變觀念,多方努力
首先,少數民族地區教育周期性更長,要花大力氣去發展,對于藏區教育觀念落后的現狀,政府更應該有教育先發的理念。因此,地區領導在著眼于經濟發展的同時,應對教育提起足夠的重視,改變片面強調地方的經濟發展,而減少在資金預算中對基礎教育的支出。在實際工作中,應積極對待教育問題,把教育發展當作大事來抓。其次,應該努力促使藏區群眾改變教育觀念落后的現狀。雖然教育的重要性為越來越多的家長所認同,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狀況采取放任的態度仍然很普遍,相對而言,他們更關心家庭的生活問題。因此,各級宣傳部門要做好對當地民族群眾教育意識、教育政策的宣傳宣傳工作,學校還可以通過請家長開座談會、家長會等措施宣傳教學理念,引導他們關注對孩子的教育,使他們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認識到“科教”對“興農”的重要性,引發他們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