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族地區高中舞蹈特長生教育與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對于邊疆民族地區而言,要實現高中義務教育朝著更加均衡的方向發展,并彰顯地域優勢,這就要求在義務教育階段,合理的運用教育資源,全面增強教師整體素質。高中舞蹈特長生的專業教育與文化類學科的綜合教育不應失衡,而是應找到一個最佳結合點,齊頭并進,逐漸變得相對平衡。與此同時,專業理論知識還是要適當滲入教學模式之中,使之更加科學合理,以便高中舞蹈特長生的教育與發展更符合新時代的育人要求。民族地區的舞蹈教師要做好學生的引路人,讓民族藝術之花綻放在家鄉,傳向世界各地。
【關鍵詞】民族地區;高中舞蹈特長生;教育與發展
現今高中舞蹈藝術特長生的教育可以說是屬于舞蹈教育中的初級教育階段,缺乏針對性和完整性。尤其是西南邊疆地區普通高中舞蹈特長生的舞蹈教育現狀存在著較大的問題。首先從教材和師資層面來看:舞蹈藝術課程未納入小、初、高中教學教材,未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當地舞蹈藝術的普及缺乏經濟、時間及師資的支撐。其次,高中舞蹈特長生教育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舞蹈教育涵蓋內容廣泛,但為升學而設立的高中舞蹈特長生的教育模式屬于突擊式教學,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卻缺乏舞蹈藝術的完整性。再次,特長生培養方式有一定的封閉性和單純性,存在一種較為刻板而固定的體系。在當今高速度、多元化的時代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西南邊疆民族地區的高中舞蹈教育中所呈現的問題在我國普通高中舞蹈教育中最為突出,以其為研究對象有較強針對性。普通高中舞蹈藝術特長生的教育一直是社會及相關人士所關切的熱點問題。高中舞蹈教育模式在新時代應更加開放、包容,通過不同的教學理念和訓練方法領悟舞蹈的深層文化內涵、培養不同的思維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表現力和創造力;側重學生的全面修養,多角度、多層次的綜合能力,不僅是對專業技能的提升和完善,更是意識、思維、綜合知識層面的逐漸潤色。使舞蹈變得更加凝練升華,也成為了當下舞蹈教育所要解決的問題。全面舞蹈教育以特有的藝術手段和教育功能與作用成為素質教育中培養全方位發展人才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之一,因此處理好舞蹈教育與素質教育之間的關系,是高中教育中十分必要的一個環節。就目前教育現狀而言,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學舞蹈藝術特長生的教育模式仍存在普通高中舞蹈教育的共性問題,并且存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特有的個性問題。針對現階段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學藝術特長生的教學現狀,筆者將以其為研究對象分析其現階段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利與弊,結合自身專業及所學知識,對其作客觀的分析并提出改善對策。望可以為改進、完善普通高中舞蹈藝術特長生的教育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
一、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學舞蹈特長生的教學現狀
(一)舞蹈特長生的發展現狀德宏州地處祖國的西南邊陲,主要以傣族,景頗族世居為主,豐厚的文化資源、悠久的舞蹈歷史成為民族文化重要的呈現方式,并以活態的傳承形式流傳至今。雖說如此,但從全國舞蹈教育的發展現狀來看,西南邊疆地區的普通高中與沿海發達城市的高中對比無疑是相對落后的。以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學舞蹈特長生的發展為例,據調查,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學的教學現狀嚴重失衡,首先,在教學環境方面,缺乏優質的教學環境,舞蹈教室設施簡陋、設備不足。學校僅有一間70平米左右的練功房提供給高中學段的所有特長生,與之相應的舞蹈教學理論書籍、教學道具、師資配備緊張短缺,無法適應現代化舞蹈教學發展的形勢,以滿足特長生的學習需求。其次,在課程設置方面,文化課與特長課的設置比例不對等,從整體上看,學校的特長課少于文化課,如高一高二特長生的舞蹈課在周一周三的晚上,高三特長生的舞蹈課在周二周四的晚上,三個年級段于周二至周四下午的第四節課共用舞蹈教室。再者,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專業舞蹈師資奇缺,現今僅有一個專業教師負責全校舞蹈特長生的課程教學,偶爾會有少數的應屆實習生前來助教,輔助舞蹈教學工作。站在教師的角度出發,教師工作量大,難以考慮到個體差異;站在學生的角度出發,“吃不飽、吃不好”的學習狀態愈發明顯。最后,常規教學與藝考的沖突。特長課的常規教學以基本功訓練為重點,其他訓練為輔助。依賴藝考前三個月突擊式高強度的集訓來獲得升學率,這本身不符合舞蹈教育教學發展的規律,也不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為升學而設立的舞蹈教育模式必然缺乏系統性與完整性。
(二)舞蹈特長生當前的教學模式依據實地考察,當前的舞蹈教學模式較為單一,高一高二均由本校教師教育培養,高三統一輸送到舞蹈藝考培訓機構,由機構的專業教師帶領學生考前沖刺。在校期間大部分的特長課都是以解決軟開為重點,并滲入了能力訓練的元素于其中。每天下午的特長課學生們積極主動的進入舞蹈房練軟度或順動作,而晚自習的布局較為合理,第一節為基本功的系統訓練,老師會粗略地檢查同學們的功底,并采取搬、壓、撕等方式幫助學生突破瓶頸期,第二節則是體能訓練,以小組的形式安排學生集中練習,極少穿插技巧輔導和劇目排練的因素。每逢寒暑假會布置一項作業:選自己感興趣的劇目或組合熟練學習,開學第一課檢查,旨在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據在校學生描述,學校承接了許多大型節目的演出,利用課上課下的時間排練啦啦操、民族民間舞以及流行舞曲等節目,如學校舉辦一年一度的運動會、五四青年節和迎新晚會等。而校外演出由州級和市級舉辦的大型民族節日活動,在校教師組織學生排演地方性舞蹈,是對地區民間舞蹈繼承與發展的促進。活動的參與旨在鍛煉學生相互協作能力、增強學生舞臺表現力和臨場發揮的處理。臨近藝考的高三學子在集訓前教師統一科普系統知識,而高一高二的學生缺乏這方面的認知,多數學生都是零基礎、剛起步,從未系統學習舞蹈,導致后期高強度訓練中學生普遍出現學習興趣減弱,學校教學質量偏底的狀況。
二、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學舞蹈特長生教學模式分析
(一)教育現狀利與弊的分析面向現代化的發展,舞蹈特長生的教育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教育是培養學生成才的基礎和關鍵,對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具有先導性和全局性的作用,需適當地超前發展。面對新需求,普通高校的教育更應注重素質教育。從單純的應付升學考試、提高升學率來看,首先,基本功訓練中軟開是基礎也是關鍵,它為后來的技術技巧和舞蹈劇目提供了前提和保障,經過多年的積淀,芒市第一中學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在能力素質方面不及專業藝校的中專生,所以在起點不同的條件下扎實打牢基礎,藝考集訓之時騰出時間接觸更多的新知識和技能。其次,為彌補這一教學模式中學生臨場經驗不足,學校創造更多的機會讓特長生參演校內外大型活動,客觀上鍛煉個人膽量,積累舞臺經驗,處理舞臺的突發情況,的確益于學生心理成長。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兩面性,利與弊同在,其教學模式的弊端實屬明顯,僅靠單一元素的訓練外加機會不多的演出,沒有深入到全方位的系統學習,這其實不利于學生舞蹈素養的全面提升和拓展,導致部分學生進入大學在舞蹈藝術的理解和創新上,更顯單薄;尤其是組合編創與編導,不夠新穎,中規中矩,這與高中學段的舞蹈“窄教學”有關。另外特長課的完整性不足,學生步入大學邁進深層次學習更顯吃力,許多課程未接觸也未曾聽說,學習興趣大幅度降低甚至誘發排斥心理。比如當初筆者參加藝考那年,因為很多知識在高中階段不曾接觸所以很陌生,藝考培訓機構的老師大多一帶而過,致使常出現不清楚動作要領,記不住組合順序,忘記動作的現象,久而久之興趣就大減了。不考試就不重視的后遺癥一直延續到大學第一學期開設這門課程,學起來不僅吃力還跟不上,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
(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學所處的地理位置來看,開展民族舞蹈教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當地的文化部門、學校和教師應共同探討,將這一優勢打造成特色的教學措施,例如把當地傣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孔雀舞”和景頗族的“目瑙”納入常規課堂教學,除此之外合理有效的篩選、提取傈僳族、德昂族、阿昌族極具代表性的動作元素,加以升華、美化成訓練性組合。將不符合學生年齡階段的舞蹈動作予以剔除,將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又能鍛煉學生舞姿舞感的技巧貫穿于教學之中。打破當前固定而刻板的訓練模式,添加民族文化元素活躍氣氛,不僅增強學生的舞蹈基本功,還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也能對傳承和推廣邊疆民族地區的民間舞蹈、形成普通高中舞蹈教育教學特色做出積極的貢獻。
三、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學舞蹈特長生教學模式愿景
(一)原有教學模式的分析針對上文學校現存教學模式的分析,筆者就所陳列的問題提出自己的愿景。望學校能實現文化課與特長課朝著一個相對均衡的方向發展,積極引進省內外優質師資力量、注重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讓學生獲得更多知識與技能,至少在步入大學時不會一無所知,這易讓學生誘發自卑心理。作為傳播知識的殿堂,校方不應只關注學生文化成績的高低,應給予特長生更多的鼓勵與支持,并不是所有的特長生都因成績不佳、靠文化分考不上大學才被迫選擇學習特長,因為興趣愛好又何嘗不是呢?教師要做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對于什么是最適合的教學方法,要有明確的目標,在什么階段學生應達到何種預期效果,重軟開的同時也要注重能力,不僅著眼于短期的藝考成績、特長生的過線率,更要注重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方式、情感意志、道德品格的培養,帶著長遠的眼光理性思考,筆者認為會更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針對起點不同、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要尊重個體的差異性,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制定教學計劃,選擇合適的教材教學,歷經長期的累積與探索,不斷總結分析,規劃出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案。除了舞蹈課以外,還應增添舞蹈欣賞、舞蹈理論和音樂素質的相關課程,光對舞蹈素質的掌握遠遠不夠,先有理論學習的鋪墊,實踐操作才能獲得更深刻的領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是對舞蹈知識真正的掌握。音樂與舞蹈不分家,學習音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學校雖開設音樂課,但面向的是全校學生,教學內容主要以學習校歌、合唱比賽為主。音樂基本知識的匱乏,誘使特長生不能深刻理解舞蹈作品中音樂的表達以及節奏的處理,在這方面教學上是有所欠缺的。
(二)輸入模式與輸出模式新時代下的普通高校,不僅是傳播教育的場所,更是一種文化的載體,有效直接地向學生傳遞本土文化。民族地區舞蹈的發展離不開地方經濟、政治、社會的多維因素,尤其是學校中的舞蹈教育。社會正在快速的發展,學校不能封閉的關起門,而要順應時展新趨勢,與時俱進,全面提高藝術特長生的教育質量。自身的創新和外來優質資源的補給與舞蹈特長生的舞蹈教育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了解他校特長生的培養方式,以一種開放包容的姿態不拘一格地學習和借鑒別人的先進經驗,力爭更多的機遇組織老師和學生前往省內外名校相互交流和學習十分重要。具體而言,一是向省內優秀學校學習,其目的在于獲得先進經驗,并借鑒相鄰城市、地州的自主教學理念,二是直接向沿海發達城市學習和借鑒,以引進舞蹈特長生教育系統的優質資源。芒市第一中學在文化課的設置上采取省外遠程教學的模式,舞蹈特長課可借鑒同樣的方法,取長補短,多開展相互交流活動,實現資源共享。從省內外尋覓既值得學習又可借鑒的樣板,參照舞蹈教育發達地區的經驗,找出自身的差距和短板,進一步確立發展的目標。此外,也可以采用“結對子”的方式與教育發達地區先進學校結成合作伙伴關系,進行多樣性的交流與溝通,在共贏式的發展中實現學校自身的發展。
四、結論
民族地區高中舞蹈特長生的教育與發展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支持,更需要學校、教師和學生攜手努力,把不適應時展的教學模式做適當調整,改進落后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充分挖掘邊疆地區已有的民族舞蹈文化資源,融入特長生舞蹈教學的課堂。本文就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學舞蹈特長生教學現狀和發展模式進行分析,更加深刻的認知當前邊疆民族地區高中特長生的舞蹈教育,從傳統模式與現代需求、當前教學與未來愿景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希望對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及舞蹈特長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馬云霞.民族舞蹈技能訓練之教學模式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
[2]李廷海.中國民族舞蹈教育現狀調查與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
[3]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4]曾金華.民族舞蹈文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5]石裕祖.云南民族舞蹈史[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
[6]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呂藝生.舞蹈教育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8]平心.舞蹈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陳奕宏 單位:云南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