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及教育引導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網絡信息時代,社會轉型期的復雜社會背景和新媒體的特征大大激發了大學生的表達欲望,夾雜著冷靜理性的正向認知和盲目從眾的反向認知,使高校原本秩序化的輿論生態被打破。面對這一形勢,高校網絡輿論教育引導要堅持輿論進攻和輿論防守相結合,堅持線上交互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堅持硬性規定和軟性引導相結合。
關鍵詞:網絡意見表達;教育引導;網絡輿論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
新媒體時代的發展,逐步解構原本的信息和輿情運行模式,逐漸形成新的社會傳播態勢,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同時也能改變輿情、輿論的特質和放大社會輿論。沒有任何機構或者個人能忽視新媒體上“發酵”的輿論,能輕視其可能產生的無法估量的影響和效應。大學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強,又處于思維和情感十分活躍的階段,經常通過新媒體表達自己的見解、意見、態度與情感,但由于虛擬世界的復雜性和大學生的不夠成熟性,導致其網絡意見表達還存在不少問題。因此,對于大學生的網絡意見表達進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導,應當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抓不懈的工作。
一、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的特征分析
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是指大學生通過網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態度、看法和見解,與傳統的表達方式有著很大的區別,可以突破時空的局限,非常便捷、迅速地向外界傳播出去。作為網絡空間的主力軍,大學生是網絡意見表達的重要力量。從本質上來看,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是大學生群體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經由網絡媒介和校園文化結合而生成的表層意識,具有大學生鮮明的群體特征。
(一)理性冷靜與激烈表達并存大學生網民具有極高的相似度,他們不但身份相同,而且成長背景、知識結構、受教育程度、心理特征都極為相似,關注的領域大致相同,主要集中在與自己成長、生存發展等方面,所關注的問題是以大學、教育、就業、升學、房價等為主線,如校園熱點問題、突發事件、服務質量、利益焦點、學術爭鳴、典型人物事跡等,與公共網絡空間五花八門的輿論主題相比,大學生的網絡主題相對集中。從表面上看,大學生在網絡上所表達的意見多為有感而發,實際上也反映了大學生承受著較大的學業競爭和就業壓力等多重方面的現實挑戰。在面對較大的生存發展壓力和受不同社會思潮的影響下,當代大學生逐漸從傳統的政治化、道德化的價值傾向向以經濟為基礎的實用主義轉變,主體意識更加張揚,但大學生接受良好的教育,處于崇尚知識與文明的校園氛圍之中,使得他們在網絡上表達意見時,基本能夠做到理性發聲,尊重和崇尚有禮有節的思想和行為。表面看來,網絡世界是匿名的,可以輕松自在表達自己的意見,坦然大膽地表露自己的情緒、態度,不再過于擔心因發表看法而遭打壓、報復。匿名性也使得網民覺得更為安全,他們甚至通過辱罵、侮辱等方式發泄心中的郁悶,并以此減壓。于是,爆料成為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一旦事件揭露,由于大學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從眾情緒很容易在大學生群體中泛濫,并通過激烈的方式表達出來。
(二)正向認知與反向認知共有當代大學生在網絡意見表達過程中,對于涉及國家大政方針,關乎國家利益、民族情感等問題有正向認知,對于政府處理和回應社會熱點也能夠正確看待。但由于網絡存在形形色色的社會思潮和錯誤思想,特別是境外敵對勢力蓄意與我們爭奪青年、爭奪網絡陣地,而與此同時,大學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價值觀尚未成型,在正向認知的同時也有對政府作為、官員行為做出負面認知的情形。網絡的虛擬性、平等性、開放性、互動性賦予了他們更多的話語權,激發、鼓勵和強化著他們的輿論表達意愿,他們熱衷于將自己率真的思考無拘束地呈現在新媒體上,從而獲得關注、認可、肯定,以避免被邊緣化。大學生熱衷于通過QQ、微博、微信、帖吧等新媒體發表意見評論,折射出當代大學生群體網絡輿論表達的強烈愿望。隨著文化多元化、信息網絡化和社會分層化的發展,大學生群體的網絡輿論表達既有著體現愛國守法、明禮誠信、自信自強、開放創新等時代性格,也有著以媚俗、審丑、炫富、炒作為目的的刷屏、“灌水”、囧化、惡搞、戲謔、悲情等網絡推手行為,還有著以失范、越軌為特點的“人肉”、“扒糞”、煽動、剽竊、造謠、蠱惑、欺詐等需要抵制的網絡污染、網絡暴力甚或網絡犯罪行為[1]。
(三)娛樂傾向與輕松詼諧結合當前,社會生活節奏很快,人們普遍面臨著生存與發展所帶來的種種煩惱,大學生也面對學業和就業的雙重壓力,沒有太多的精力去思考人生的崇高意義和終極價值,對貼近現實的校園生活更加感興趣,而新媒體具有強悍的娛樂功能,迎合了大學生的喜愛。大學生思維活躍、精力旺盛、追求時尚,標新立異,渴望被理解、認可、肯定,而新媒體則提供一個便捷的表達、互動的平臺。大學生在網絡意見表達中,喜歡用表情包、圖片、數字、形象化的文字等表達情感、態度、價值觀,這樣簡潔直白又生動形象,讓原本生硬的網絡交流變得更加有趣,如“XXX了解一下”“囧”“555”“T_T”等娛樂傾向的表達,既提高了交流的速度,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特別受大學生的歡迎。同時,大學生直率、開朗活潑,有時候傾向于用逆反主流的特立獨行的方式,喜歡以戲謔的語氣在網絡上發表見解,甚至自我矮化,用過于降低自我的表達來發出無奈和灰色的調侃,如近些年流行的“搬磚工”稱呼,無論贊揚抑或批判,也不管多么嚴肅的內容,每每賦予其輕松詼諧的色彩。
二、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的教育引導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取得實效性,馬克思主義理論要有效占領青年大學生的頭腦,就要根據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的特征,制定相應的教育引導策略,加以積極、正面引導。
(一)堅持輿論進攻和輿論防守相結合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是宣傳思想工作必須遵循的重要方針。”[2]輿論進攻,即要掌握輿論話語權,加強正面宣傳,牢牢主導媒體輿論,大力弘揚主旋律,給予大學生積極、正面的引導。培養一批忠誠于黨和人民,熱愛并熟悉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表達意見的青年人,加強馬克思主義教育和培養,樹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意識。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以通俗易懂、群眾化的語言表達,將理論融入生活,在潛移默化中施加影響,與時俱進推進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大眾化,占領網絡輿論制高點,不斷擴大影響力。通過大學生公眾人物的影響力,特別是擁有較多粉絲的視頻達人等,在娛樂過程中傳播正能量,主動引導大學生思潮。輿論防守,即針對大學生存在的思想誤區、不當言論、偏激觀點加以駁斥。輿論防守,同樣基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入學習。掌握真理,才利于說服和教育群眾。同時,學會疏通、引導,先肯定后否定的溝通技巧,幫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也很重要。對網絡輿情要進行監控,針對大學生普遍關心、關注的問題,進行哲學的思考,深入大學生內心,直指靈魂深處,真正關心人、幫助人。防守與進攻是矛盾的兩個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轉化。沒有進攻,也就無所謂防守。防守與進攻是相對的,防守是針對進攻而存在的。在大學生網絡輿論中,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掌握引導的主動權,還要能夠針對大學生思想領域存在的困惑、不正當的言論進行防守,進而將進攻引向正確的軌道。
(二)堅持線上交互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推廣,電子計算機、智能手機等互聯網終端在學習、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人人都可以通過自媒體,將學習、生活中的不滿情緒通過網絡的方式加以表達、發泄。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也在不知不覺中進行著異化,逐漸淪為網絡的“奴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低頭玩手機一族。有些大學生也淪為信息技術進步副作用的受害者,精神寄托在網絡世界當中,沉迷其中,無法自拔,面對面的溝通、交流能力下降。針對這種情況,網絡輿情工作者應根據大學生實際情況,針對他們的心理需要,真正關心和幫助大學生從網絡世界當中走出來。在未取得充分信任之前,應通過他們喜歡的方式,加以交互,深入大學生精神領域,發現苗頭,善加引導。網絡輿情并不可怕,不是洪水猛獸,只是現實意見通過網絡形式的表達。之所以會有網絡輿情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是對現實問題的反饋。思想領域問題,歸根結底,來源于現實。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現實的問題得不到解決,思想難以真正接受。所以,針對大學生關心的問題,一旦發現輿情,深入分析原因,找出輿情產生的現實根源,則可以避免造成惡劣的影響。所以,線上交互要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雙管齊下,真正做到以大學生為本,才能避免事態擴大。
(三)堅持硬性規定和軟性引導相結合高校學生網絡輿論引導,既需要用必要的硬手段來規范大學生網絡言論表達的合理界限,又需要用軟手段引導大學生網民的理性表達,通過關懷、疏導和感化大學生網民實現輿論的良性發展[3]。硬性規定是要旗幟鮮明地講清楚,言論自由,是公民的一項政治權利,但是,言論自由并不是不加約束。不符合實際的惡意詆毀,甚至是被不懷好意的人利用,或者無意中充當不法分子的幫兇,受其誤導和教唆,必須要用網絡技術、學校紀律乃至國家法律的約束,通過增加非法言論表達的代價來阻止輿論的負向化。使用技術、法律一定不是為了限制網絡輿論的開放、自由,更不是為了“扼殺”不同出發點者之輿論,而是要清除垃圾輿論。比如,惡意的流言蜚語、惡意的情緒宣泄等[4]。同時,教育大學生,網絡公開言論并非無禁區,注意不要落入違法犯罪的圈套。網絡輿論也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兩類。針對敵我矛盾的輿論,事關立場問題,我們要堅決反對,毫不留情。針對人民內部矛盾的網絡輿論,受大學生思想認識的局限性影響,我們要深入分析,善加引導,幫助提高覺悟、端正思想認識。所以,既要硬性規定,也要軟性引導,二者相結合,才是有效處理網絡輿情問題的正確態度和方法,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和大學生思想素質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鄧純余.論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輿論的生成與演化[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5):164-167.
[2].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J].前線,2013(9):4-5.
[3]徐建軍,曹清燕.高校學生網絡輿論引導芻議[J].現代大學,2014(4):89-93.
[4]韓運榮,喻國明.輿論學原理、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188.
作者:張燕斌 李志平 單位:武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