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鄉村振興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意義
2021年2月21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指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2]
1.1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有利于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理順工農關系、處理好城鄉矛盾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無法回避的問題。盡管近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進程不斷加快,但相比工業化與城鎮化的發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仍處于緩慢起步階段。并且由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及公共服務發展不完善,城鄉間差距仍然十分明顯。因此,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確保鄉村振興戰略的戰略實施,我國必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通過工業化帶動農業發展、以城帶鄉等措施,為農業農村投入更多的資源,提高農村生產活力,確保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農業農村不掉隊。進而促進新型農工城鄉關系的形成與發展,確保鄉村振興戰略的戰略實施。
1.2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作為我國發展的根本性問題,“三農”問題對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進程起著根本性的制約作用,同時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進程,決定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發展進程。現階段,通過將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更好的應對國內和國際的復雜形勢變化,不斷夯實我國農業基礎,守好“三農”這個戰略后院。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通過挖掘農村地區市場潛力,推動農業產業升級轉型、提高農民素質,促進農民全面發展、提高農村競爭力,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戰略實施提供基礎保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撐[3]。
1.3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有利于解決新時代“三農”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提升強農、惠農、富農等政策推廣力度,推動了農業農村發展同時也取得了巨大的歷史性成就,使農業農村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革。目前,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強、農業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全局性的勝利。但與此同時,我國“三農”問題仍不可小覷,例如: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發展緩慢、農村缺乏科學技術型人才、農村地區生態污染嚴重等。因此,必須加快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根本動力,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戰略實施保駕護航。
2、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存在問題
目前,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處于轉型跨越初期階段,盡管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大城市郊區、國有墾區和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等已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但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嚴重。內陸地區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速度較慢,仍面臨傳統生產經營模式根深蒂固、難以形成新型生產經營模式、缺乏科技創新型人才及生態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
2.1傳統生產經營模式根深蒂固,新型生產經營模式發展受阻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確立了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這種“小散全”的農戶家庭經營模式占據了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位置。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的加快進步以及市場化、國際化、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推進,這一傳統的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的局限性日益凸顯。首先,相比企業經營,農戶家庭經營導致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過高、農戶個體經營所獲利潤較低,在利益效率的驅動下,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大多都是年老體弱者,由于老年人思想觀念過于保守,接受新事物能力較差,這給傳統經營體系的轉變增加了難度;其次,由于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小而散”“小而全”等特點,使得農業社會化協作、專業化分工和規模化生產的發展緩慢,進一步阻礙了新型生產經營模式的發展。
2.2農村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滯后,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嚴重
農村地區的日常生產與生活都是以農業為主,相比于被工業發展導致環境污染比較嚴重的城市地區而言,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仍處于較好的狀態。但是農村地區的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嚴重的問題也不容小覷,并且許多農村地區仍隨處可見臟亂差的現象。首先,由于農村地區的生活廢棄物遍地都是,相關政府部門缺乏足夠的重視。政府對于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保護缺乏正確的認知,并且也缺乏與之相應的資源投入,由于當前許多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尚不完備,因此農戶對于生活廢棄物等處置意識仍有待提升;其次,農村的污染來源范圍較廣,隨著農村生產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應用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在生產種植的過程中用到大量的肥料及農藥,這導致土地肥力衰退,甚至出現了板結、酸化等不可逆的危害。
2.3農村地區科學技術發展水平較低,缺乏農業科技型人才
現階段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科學技術發展水平較低,缺乏高質量農業科技型人才。首先,目前我國農村地區存在科學技術發展水平較低、農業技術裝備較為陳舊且落后、科研投入少、科技創新能力弱、吸收新技術的能力不足等問題。缺乏持續發展的科學技術支撐,難以推廣“智慧農業”、“生態循環農業”等新興技術,這導致我國農村地區所具有的巨大的潛在價值不僅難以充分發揮,同時還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這不僅與鄉村振興戰略所倡導的綠色發展理念背道而馳,同時,這也阻礙了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其次,當前我國農村現有的農業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較低,而具有高水平的農業科技型人才大多是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所工作,并非扎根基層,這就導致現階段我國農村地區缺乏專業的技術人員,難以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提供持續人才動力支持。
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有效對策
3.1加大政策支持為新型生產經營模式提供新發展平臺
政策支持是加快我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轉型發展,推進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關鍵之所在。首先,政府應聯合地方金融機構,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者提供貸款及保險服務,并且通過降低貸款門檻,進行風險投資等方式,解決其貸款難、抗風險能力差等問題,進而確保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在發展過程有穩定的資金來源并且具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其次,充分發揮政府的職能作用,在財政、金融、稅收等方面制定相應的政策,通過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稅收調節等方式,帶動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的良性發展,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提供新發展平臺,同時也為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確保鄉村振興戰略的戰略實施。
3.2加強農業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構建生態宜居的新農村
重視改善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加強農業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構建生態宜居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推進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確保鄉村振興戰略戰略實施的必然選擇。[4]首先,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更多的農業廢棄物收集箱及垃圾處理站,通過“廢物利用”原則,對廢棄垃圾進行統一處理、再生形成一整套完整體系,同時加強對農民的環保宣教,增強廣大農業人員的環境保護意識;其次,建立起完善的土地污染管理體質,通過指導農業人員運用有機肥代替傳統農業肥料,同時加強運用綠色防治等科技手段來預防病蟲害,使遭到破壞的土壤肥力得到有效緩解并恢復,進一步保護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從而為構建生態宜居的新農村奠定堅實基礎,為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根本保障。
3.3加大農業農村科技推廣力度,培育科技型新農民
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科技是動力、人才是核心。先進的科技發展及高水平技術人才,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中之重。首先,要加大科研院所與農村地區的緊密對接,實現院地聯合。加大科研院所培養人才的力度,不僅強化理論水平的提升更要強化實用型人才的培養,通過“共建模式”,特別是將科研院所的專家下派到縣、到鄉掛職,成立專家服務團為地方基礎發展服務。這種直接將人才和技術與地方需求的有力對接,極大解決了地方的困難和問題,這將是未來推動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發展的有力支撐;其次,通過積極開展科技特派行動,打造全國科技特派員培訓基地、加大農民技術員培訓力度等活動,對新型職業農民進行培訓,進而培訓出一批“愛家鄉、懂技術、有干勁”的致富帶頭人,以求從根本上解決人才和科技問題,從而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參考文獻:
[1]魏后凱,姜長云,孔祥智,張天佐,李小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權威專家深度解讀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J].中國農村經濟,2021(01):2-14.
[2]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J].中國農民合作社,2021(03):17.
[3]周娜.鄉村振興視角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路徑探析[J].理論探討,2022(02):159-164.
[4]李小云.現代化進程中的鄉村問題和振興路徑[J].貴州社會科學,2022(01):143-151.
作者:周笑梅 胡嘉慧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