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鄉村振興下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之前,在許多人眼中“鄉村在凋零”“村莊在沒落”,人們在提及鄉村時往往也只剩下宅基地和老房子。這些觀點反映了鄉村社會的凋敝狀態及人們對鄉村發展的消極態度。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后,隨著一系列惠農惠民政策的落地,鄉村作為與城市平等的發展主體登上舞臺中央。這不僅是對以往城鄉二元對立關系的調適與糾偏,也是對鄉村社會形態存在價值的肯定和強調。自此,鄉村由城市的人才“蓄水池”轉變為人才“聚集地”,實現了從“無人可選”到“擇優遴選”、從“人才回鄉”到“人心回歸”的轉變。其中,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實踐是鄉村人才回流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然,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有迫于就業競爭激烈的現實困難,但更多的是大學生與鄉村發展的“雙向奔赴”。從大學生“供給側”來看,鄉村發展的“留白”使得“荊棘中蘊藏著機遇”,可以有效紓解大學生就業難、就業慢及結構性失業等問題。在鄉村這片熱土上,大學生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盡情施展拳腳、實現抱負。從鄉村發展的“需求側”來看,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不僅有利于破解鄉村“無主體熟人社會”的局面,其知識面廣、思維敏捷、敢于創新等特質也使得大學生在投身鄉村建設方面優勢明顯,有利于發揮鯰魚效應,構建鄉村發展環節的互通性,盤活鄉村發展主體的積極性。
當下學界以“大學生就業創業”為主題的研究很多,但缺乏“返鄉”這一題設,也鮮少有從“鄉村振興”視角出發進行研究。這方面研究的缺乏,使得鄉村振興下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實踐研究顯得尤為必要。我們可以看到,在過去的幾年里,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在鄉村“遍地開花”,形勢可喜。然而,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面臨的困境卻一直未能紓解,這也導致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雖然勢頭猛,效果卻差強人意。究其原因,在于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社會支持后勁不足。
在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實踐的社會支持網絡中,家庭、高校、基層政府是這個體系中最為重要的變量。其一,從家庭層面來看,部分家庭固守“農村落后”“農村沒前途”的錯誤觀念,加之在社會對返鄉就業創業風險未知的渲染下,許多家長對子女返鄉就業創業表示反對甚至是加以阻撓。對此,家庭必須正確看待、理性分析,在情感和物質方面給予支持,鼓勵其就業創業信心、強化其責任實干擔當。其二,從高校層面來看,高校針對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指導服務形式化、表面化現象嚴重。對此,高校應立足于自身學科專業優勢,加強對農村就業創業的關注,調研農村的人才需求,積極探索訂單式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與鄉村振興之間的契合度。其三,從基層政府層面來看,當前各級政府對于大學生“去到農村”“走入基層”有諸多扶持,但部分政策到基層仍然存在門檻過高、標準模糊、內容混亂等問題,政策實施主體與接受主體之間存在著割裂與沖突,政策在落地和執行的過程存在“走樣”。對此,基層政府應聚焦于《創業教育促進法》等相關法規的制定和完善,以法律法規為核心搭建一整套囊括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企業孵化、產權保護、技術轉化、權益維護、稅收減免等要素的全維支持體系,讓大學生的返鄉就業創業有法可依、有理可循、有利可圖。
截至2021年,我國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累計已近1500萬人,其中大學生扮演著“排頭兵”的角色。未來,針對大學生的返鄉就業創業實踐,鄉村要繼續打好“鄉情牌”、念好“招才經”,在強產業、育主體、固脫貧、搭平臺、優服務、落政策等方面多下“繡花針”功夫,讓鄉村真正成為人才“聚寶盆”和“實踐場”。對此,由化學工業出版社于2021年1月出版的《大學生農村創業指導與實踐》一書或將為鄉村振興下的“百川匯聚”提供一些理論和實踐的參考。全書共6個章節,以大學生農村創業為研究對象,分為理論研究篇和實踐探索篇,不僅闡釋了創業的基本理論和要素,還對共享經濟下農村的創新創業進行了剖析,既有理論闡述,又有案例解析,對于我們探究鄉村振興下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實踐問題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作者:劉敏娜 單位:咸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