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鄉村振興下鄉村文化建設路徑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之魂,加強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鄉村文化自信的缺乏是制約鄉村振興的重要因素,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對于促進鄉村文化自信、鄉村全方位振興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要解決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缺失、承載資源退化、主流價值觀念弱化等現實難題,需要在主體維度吸引鄉村文化建設多元主體的參與,在載體維度堅持守正創新,在價值維度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養文明鄉風。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文化建設;鄉村文化自信
鄉村文化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動力源泉。黨的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①,并將它列為決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堅定貫徹實施的戰略之一。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②鄉村文化振興貫穿于鄉村振興過程中的各個方面,為更好解決“三農”問題,推動中國農民農業農村“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內生動力,加強鄉村文化建設,是全面促進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良好的鄉村文化、文明的鄉風不僅能夠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消解農民的精神貧困,而且能夠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培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明風尚、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大精神動力。因此,將文化建設納入新時代鄉村建設藍圖之中,把握鄉村振興視閾下加強鄉村文化建設的價值意蘊,客觀分析我國目前鄉村文化建設存在的現實困境,積極探求新時代鄉村文化建設的實踐路徑,這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事關如何消解城鄉發展二元結構、滿足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現實課題。
一、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建設的時代意義
(一)鄉村文化建設為鄉村振興提供內生動力
黨的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振興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全方位的振興,鄉村文化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總體戰略的關鍵一環,是鄉村振興之魂,起著精神保障和價值引領的作用。一方面,鄉村文化建設能夠有效地促進鄉風文明,優化鄉村文化生態,消解農民的精神貧困。在精準扶貧的政策推動下,即便廣大貧困農村地區實現了經濟上的脫貧,但精神上的貧困只能以精神文明建設為切入點來消解。另一方面,加強鄉村文化建設能夠優化鄉村單一的產業結構,利用鄉村特色農耕文化、非遺文化傳承等優秀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改變鄉村傳統以養殖、種植經濟為支柱產業的發展模式,注重發展文旅融合的第三產業,通過“互聯網+文化+產業”模式,能夠將廣大鄉村地區的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
(二)鄉村文化建設為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引領
城鄉二元結構的客觀存在,導致了強勢城市文化與弱勢鄉村文化的“文化勢差”,鄉村文化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與城市文化的差距越來越大。鄉村文化建設能夠促進鄉村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城鄉融合發展的未來趨勢中留存文脈,得以傳承和弘揚。首先,加強鄉村文化建設能夠聚集多元的文化參與主體,留住新鮮血液,讓更多青年人才投入到鄉村的建設發展過程中,認識到鄉村文化的優勢,在鄉村物質和文化建設中,培育文化自信。其次,大力推進鄉村文化建設,能夠實現文化軟實力向物質硬實力轉變。結合地方資源特色,因地制宜建設鄉村文化陣地,興建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發展文化產業,從而夯實鄉村文化振興的經濟基礎,能夠實現文化惠民,實際的激發村民文化自覺,由文化自覺達成文化自信。
二、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建設的現實困境
(一)主體困境: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隊伍缺失
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在市場經濟的利益驅動下,大多數村民涌入城市謀求發展,這直接導致了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力量缺失。一方面,鄉村社會空心化嚴重。生長于農村的青壯年群體選擇進城務工,逐漸向城市遷移,為村莊考量的公共意識有所下降。此外,受過高等教育的優秀人才不愿意回農村,傾向于留在城市生活、學習,加劇了鄉村社會空巢化、空心化的趨勢。鄉村留守的婦幼、老弱群體因為受自身的教育程度、年齡、能力、價值觀念等影響,難以擔當鄉村文化振興的大任,這造成了鄉村文化自我建設的主體缺失。另一方面,鄉村文化建設的人才缺口較大。難以逆轉的人口外流趨勢不僅造成了人口結構的空心化,更造成了鄉村精神文化的空心化,隨之大量人才資源流向城市,導致鄉村地區人才供應短缺,傳統鄉村文化、非遺傳承隊伍后繼乏人,傳統鄉村文化的傳承面臨著斷層的困境。
(二)載體困境:鄉村文化建設的承載資源退化
鄉村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需要通過各種文化載體來具象化。鄉村文化建設的載體普遍存在利用率低、建設失衡、缺乏鄉土特色等問題。首先,在鄉村文化建設的物質載體層面,鄉村建設重經濟、輕文化的價值取向,極大的忽視了鄉村地區農民群眾的文化需要。鄉村文化基礎設施、鄉村文化活動場所也存在著場所設施陳舊、管理缺失和利用率低等問題,許多公共文化設施成為擺設。另外,村民們對承載鄉村傳統文化的文物古跡保護意識淡薄,而且對民間技藝的傳承重視程度不夠,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鄉村文化的物質承載資源。其次,在鄉村文化建設的意識載體層面,表現在村民對文化建設重視不足,重經濟而輕文化,鄉村文化發展欠缺活力,且由于城市文化對鄉村文化構成的沖擊,物質上的差距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化上的認同,村民普遍缺乏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三)價值困境:傳統鄉村文化的主流價值觀念弱化
城市文化、市場經濟趨利的價值導向、經濟理性對鄉村社會的強勢介入,導致鄉村文化的主流價值觀念在交流碰撞中處于弱勢地位。首先,隨著大眾媒體在鄉村社會的普及,外來文化和城市文化給鄉村傳統價值觀念帶來一定沖擊,造成村民普遍出現價值困惑和信仰迷失。一是價值觀念泛化,傳統優秀美德、鄉規民約受到個人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的侵蝕,一些地方普遍出現誠信缺失、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現象。二是價值取向功利化,受到市場經濟趨利導向的影響,村民出現片面追求物質功利主義思想和工具化價值思想,對原有的鄉村文化價值觀念產生懷疑,理想信念模糊和信仰迷失。其次,村民缺乏鄉村文化自信。鄉村教育引導學生以“走出農村”為學習目標,學校教育日常給學生灌輸的城市價值取向,造成鄉村學生對城市生活更加向往而對鄉村文化更加漠視的價值逆差。
三、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路徑
(一)主體培育: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多元主體的參與
鄉村文化振興的關鍵是“人”,加強鄉村文化振興的主體參與,鼓勵農民、鄉賢、它社會力量參與到鄉村文化建設之中,凝聚不同主體的作用,搭建多元主體參與文化建設的格局,形成鄉村文化建設的強大合力。首先,基層政府和機關要加大對農村地區的財政扶持,完善相關政策,發展文化產業與鄉村支柱產業融合的新型產業,在鄉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吸引農民返鄉就業。此外,要完善用人機制,借助“選調生“、”三支一扶“等國家政策吸引人才回流,補充鄉村文化建設的人才缺口。其次,發揮鄉賢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獨特作用,鄉賢是鄉村文化振興的精英力量,是教化鄉民、反哺桑梓、澤被故土的有效載體,能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應發揮鄉賢的強大號召力和凝聚力帶領村民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新動力。最后,鼓勵其它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社會各界都應該支持鄉村公共文化的建設,建立鄉村公共文化發展結對幫扶機制,加強城鄉互動,形成以城帶鄉、以強扶弱的局面。鼓勵高校、企業、社會參與到鄉村建設之中,引進企業的資金、技術、人才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智力、文化資源,對接學生課外社會實踐、科研等活動,將先進文化觀念、教育理念引入鄉村之中,促進鄉村文化建設人才隊伍整體水平的提升。
(二)守正創新:堅持鄉村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并舉
我國鄉村社會歷經幾千年的積淀,在自然經濟基礎上創造了發達的農耕文明,蘊含著豐富的鄉村文化資源。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和利用鄉村文化資源,對于鄉村文化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要加強對鄉村文化資源的保護,對于承載鄉村記憶的物質文化遺產,基層政府和相關部門應該重視摸底和普查工作,將承載傳統文化的農業遺跡和文物古跡納入保護名單,劃好歷史文化保護紅線,對于民間零散的的多種文化資源進行系統的梳理,制定科學化的保護措施。對于承載著著核心技藝和文化底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抓好傳承人的培養,同時積極探索其經濟價值,以達到村民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的雙重滿足。其次,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和利用鄉村文化資源,實現鄉村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結合當地特色,依托互聯網+、大數據平臺打造文化品牌,打造一批特色鮮明、人文底蘊濃厚的美麗鄉村和特色小鎮。此外,要盤活農村文化資源,發展文旅融合的新型文化產業,將藝術設計、資金、技術融入文化產業的生產和消費過程之中,實現文化產品的“生產及消費”,以達到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的良性互動。
(三)思想引領: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養文明鄉風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當代中國的主流價值觀念,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落地生根有助于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培育文明鄉風。首先,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引導,創新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式,吸引廣大農民群眾的參與。第一,依托陣地進行宣傳,在村鎮文化宣傳欄、公共交通站點等常規化宣傳陣地設置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容的宣傳圖文材料。第二,深入基層,運用文藝節目進行宣傳。在村居社區文化場所開展文藝活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容編排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在娛樂中營造向善向好的鄉村文化氛圍。其次,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履。第一,充分發揮榜樣示范作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出發點,評選身邊的道德模范、文明公民標兵、孝老敬老等典型,通過榜樣激勵來感召、增強農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內化為情感認同,外化為行為習慣。第二,加強村鎮之間文化聯系,結成文明共建幫扶對子。推動經濟共謀發展、“美麗鄉村”共建等活動,促進村民團結和諧,形成共建文明鄉風的強大合力。
作者:徐文靜 單位:長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