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職院物業管理學生校外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被調查的對象是:江西藍天學院04級物業管理專業學生;南昌科技大學高職部04級物業管理專業學生;江西經濟管理職業學院05級物業管理專業學生。本調查為問卷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60份,回收132份;其中有效問卷129份,占總調查人數的80%。以上被調查學生都參加了校實習。
二、物業管理校外實習時間的選擇與安排
物業管理實習,三個學校分別安排在第二學期、第四學期。其中,有兩個學校安排在第二學期,一個學校安排在第四學期。95.3%的學生普遍對第二學期就安排校外實習不贊同,贊同第四學期的占41.9%。其根本原因是他們對專業的了解程度低,專業知識掌握少,缺乏整體理解和綜合知識運用能力。而專業教學計劃中,一般第一學年僅僅開設了專業基礎課程,第二學年則陸續開設了相應專業課。因此,在第二學期期間,學生會感覺理論知識不夠用或不能銜接。在第四學期,學生由于具備了較系統的理論知識,有急于上崗實踐的迫切要求。因此,從實際教學出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應在相應開設了專業基礎課以及專業課的前提下,及時安排學生校外實習,且以第四學期為宜,實習時間為四周。
三、實習企業的選擇
這三個學院的學生所在實習單位的資質等級有一級、二級和三級。主要以居住性物業管理為主,管理項目單一。調查中,學生在對實習單位的選擇上,側重于管理規范、制度健全、有綜合管理項目的物業管理企業,選擇率達68.2%;而對企業資質低、管理項目內容單一的企業則不選擇。這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反映了學生對校外物業管理的實習正向綜合性、規范性、實務性方面延伸,希望能為未來就業提供上崗見習的鍛煉機會,擴大就業選擇面。同時也折射出現有的學院專業實習模式、觀念及實施效果不能滿足學生需求,不適應行業發展現狀。即物業管理專業實習不能停留在完成教學任務的淺層次理解上,要進行深層次思考。從實習內涵、學生就業等多角度審視,為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去驗證、探索、實踐提供更多的選擇,以激發學生的思維,引導感性認識的升華,從而提高實習教學的效果。隨著市場經濟成熟度的提高、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服務業比重的擴大,物業管理行業的覆蓋面將不斷擴展。寫字樓、高檔公寓、大賣場、酒店、會展等業態的物業管理需求將進一步上升,為校外實習提供了平臺,便于我們選擇管理規范、綜合性強的企業作為學院實習基地,以推動校企合作。
四、實習內容的安排
有78.3%的被調查學生認為,實習期間,熟悉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工作崗位是首要任務。61%的學生認為,實習期間,獲取工作經驗是主要目的之一。學生對工作崗位印象最深刻的是客戶服務崗位,占54.3%;其次是保安崗位,占34.1%;其它為工程維修崗位、綠化保潔崗位。這說明學生的就業取向更傾向于從事客戶服務,從事綠化保潔工作意愿不強。也反映出現有的《物業管理》教材在設備設施維護、綠化保潔等理論知識方面少、淺,可操作性教學實務知識缺乏。一句話,仍不能充分滿足專業教學需要。在調查中,有41.8%的學生認為,所學知識現實中缺乏適用條件,41.9%的學生認為,理論知識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這對現有專業教學計劃、課程體系、教材建設提出了挑戰。如何避免“學非所需”、“教非所用”這種人才培養尷尬局面,是高職教育研究的緊迫課題。
五、學生實習期間的實習管理
通過調查顯示,企業對學生實習較重視,都有實習計劃安排,并將學生納入所屬部門管理,對于實習學生,作到有問必答,安排跟班,并落實到具體崗位。學生的實踐技能,主要通過與跟班師傅交流、上崗體驗和現場觀察等方式來獲得。調查中:與跟班師傅交流獲取技能的占54.3%;上崗親身體驗的占61.2%;在現場觀察獲取技能的占49.6%。這說明學生十分珍惜實習機會,超過一半的學生實習期間態度認真、目的明確;87.6%學生都能自覺遵守紀律,90.7%的學生對實習過程感到滿意。實習單位對員工管理的要求主要集中在專業技能、職業道德、儀容儀表、知法懂法用法等四個方面。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體會是:企業強調員工專業技能的占72.1%,重視職業道德的占70.5%,重視員工儀容儀表的占56.6%,要求員工知法懂法用法的占45%。這說明企業的用人要求與高職物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總體協調,但在具體的側重點方面有較大差異。如:職業道德教育方面,學院更多的是強調公民道德素質教育,而對企業的職業道德教育方面,缺乏深入研究。服務行業員工的儀容儀表體現著員工的精神風貌和企業的物質文化,企業對員工的著裝、文明用語、掛牌等方面都做了嚴格詳實的規定。而各校專業教學計劃中,對學生在儀容儀表方面的教學與訓練缺乏專業教學安排。,學生實習后,認為學院很有必要開設禮儀類課程。
六、學生實習后的體會
調查中,有84.5%的學生非常希望實習前提供相應的實習指導資料,做到實習上崗有針對性,思想上有一定的準備,操作上有一定的指導性。學生希望今后專業課教學能進一步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的占52.7%;希望能經常去企業實地參觀,了解實際的占44.2%;希望任課教師最好擁有實際經驗的占35.7%;希望能常請企業專業人士來校講座的占27%。有82.9%的學生通過實習進一步加深了對該行業的認識,其中49.6%的人非常愿意從事物業管理行業,33.3%的學生希望能從事房地產行業。這表明,校外實習能加深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認識和職業忠誠度,對教與學的有機結合、校企合作是非常有裨益的。
七、校外實習教學中應遵循的原則
(一)專業知識與校外實踐相結合原則。專業知識的掌握是學生開啟專業理論研究、為勝任專業工作作準備的重要環節。校外實踐教學是學生獲取專業技能、增強綜合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增強職業感性認識的重要途徑;也是學校驗證專業教學培養是否符合社會需求的綜合評價途徑,以及開展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不可缺少的依據。因此,理論與實踐教學兩者間要有機協調與銜接,理論教學要導入實踐案例,予以剖析,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專業知識內涵。實踐要以理論為基礎,為知識綜合運用營造相應氛圍與環境,為學生掌握實踐技能提供保障。
(二)三方共贏原則。校外實習涉及企業、學校、學生三方利益。一般情況下,學校居于主導地位,企業處于被動配合、學生被動接受的狀況。學校是出于完成專業培養計劃的目的而實施實習;企業是出于社會責任、宣傳企業、培養人才、校企合作等綜合因素來承擔實習任務;學生是出于了解社會、掌握職業技能、積累社會實踐經驗、完成實習任務出發來參加實習。三者之間,起關鍵性作用的是學校,它在企業與學生之間是橋梁和中介。因此,學校應從有利于校企合作、開展橫向專業研究、有利于學生就業、培養社會所需人才的角度出發,將從企業汲取的知識引入課堂教學,讓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思考,自覺開拓專業知識視野,有針對性地訓練相關專業技能,為未來就業儲備經驗。學校應積極主動地與有一定實力的企業加強聯系,本著互惠互利原則,在教學、科研、就業等方面形成穩固的共贏關系。
(三)教師隨同實習原則。教師隨同學生下企業實習,不僅僅是承擔協調與管理工作,還應承擔綜合實驗教學與實際需求間差異性的工作,針對共性問題進行探討;同時也是學校培養“雙師型”教師的一條重要途徑。教師通過跟班學習,能積累實踐經驗,掌握第一手資料,便于今后有的放矢,加強實習前的崗位培養和輔導,減少學生實習的盲目性、被動性,提高學生實習的主動性、針對性、職業性;便于深化教材與教學改革,豐富教學內涵,貼近實際、貼近崗位,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得到、用得上,實現畢業與就業零過渡。
(四)有利于特色人才塑造原則。特色人才培養需要有符合高職教育培養規律的專業培育計劃,擁有一支具有創新意識、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師資隊伍,以及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方案。據美國麥肯錫公司2006年對包括工程師、會計和醫生在內9種職業的調查顯示,中國每年有60萬工科大學生畢業,但跨國公司可以雇用的不到10%。該公司認為,中國的教育制度注重的是死記硬背。就工科而言,理論性極強的課程使中國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和團隊合作的經驗非常少。由此可見,作為高職院校,要力爭扭轉學生職業技能培養弱的狀況,自我解剖、反省實踐教學“短板”,從課程體系構建的角度,將理論知識運用揉合到學生實踐中去,做到實踐教學對專業教育具有驗證性、檢測性和修正性。要使實踐教學“短板”變成為高職院校塑造的特色人才“長板”,需進一步充實實踐教學的內涵,集綜合性、專業性、職業性和實務性為一體,使實踐鍛煉成為學生成才成長的自由之路。綜上所述,校外實習是專業實踐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其效果提高與改善,還需立足市場,加強調研,結合自身特色來量身定做專業人才,使之成為學生競爭上崗的致勝利刃,從而實現高職院校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真正把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目標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