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語文教學中文學批評淺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語文教學與文學批評的關系非常密切,甚至可以這樣說,語文教學是一種特殊的文學批評活動。
首先,從語文教學的目標看,我們的語文教學不但要運用文學批評,而且要讓學生知道基本的文學批評方法并且在學習中嘗試運用,而從學生終生學習語文來講,更要重視其這方面素質的提高。
其次,從語文教學的材料看,要求我們恰當地運用文學批評方法,以保持材料與方法的同一性。我們的教學材料大部分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學作品,對它們的解讀本身就是在進行文學批評。即使那些完全實用的文體也都有潛在文學性因素,我們也都可以從文學的角度對它們進行解讀和批評。
最后,不同的語文學習方法都與文學批評密切相關,如文本研習、問題探討與活動體驗都與文學評論有交叉。再往大里說,學生不管大學生還是中、小學生,文學素養對他們都太重要了,而這,都需要文學評論的介入。
語文教學作為一種文學批評活動,它的本質或許是文學批評教育活動。也就是說,無論中小學還是大學的語文(中文)教師,他(她)是在對文學文本進行解析、欣賞當中實現對于作品的思想意義、文體特征和藝術價值的評判,自然,他(她)的這一系列過程就是一個文學批評的示范過程,或者說是一個教育過程,使學生在聽說讀寫當中獲得對于文學作品、作家,甚至文學流派、運動等等的鑒賞、認識和理解,最終形成自己的文學觀、文學批評觀。當然,這個教育活動并不是單向一維的,而是雙向互動的。這就像美學家王朝聞所說“欣賞活動,作為一種受教育的方式或過程,應該說不是簡單地接受作品的內容。對于欣賞者自己來說,當他受形象所感動的同時,要給形象作無形的‘補充’以至‘改造’。”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文學批評的意識,恰當地融合文學批評的方法,從大的方面來說是文學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我們首先面臨的是觀念上的問題,即充分認識到文學教育的重要性,認識到文學教育在傳承經典,接受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熏陶,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從而給語文教育中文學教育以應有的地位,還語文教科書中大量文章以文學作品的本來面目。除此,我們還應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必須貼近文學文本。文學批評與語文教學確實是有相當的相似性。面對的對象都是文本,經常犯的錯誤也差不多,就是常常脫離文本。第二個問題是闡釋過度。當我們為語文教學中的文本的缺位而擔心時,可能會忽視走向反面的另一種極端的情況,那就是太局限于文本,以致曲解、肢解,將文本碎片化,穿鑿附會,任意引申,最終的結果是殺死了文本,葬送了文本的文學生命。第三個問題是批評與閱讀方法的陳舊或單一。在常規教學中,我們運用的大概都是所謂社會學的批評方法,這種格局幾乎一直統治著我們的語文課堂。事實上,文學作品都是一個具體的存在,它產生的環境、背景不一樣,響應的社會與人文思潮不一樣,至于它們的創作者更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其世界觀、性格、經歷、閱歷、稟賦與藝術趣味更不一樣,以一種方式和模式去對待千差萬別的作者與文本顯然是不合適的,如果再加上教科書的編排意圖,教學的實現目標,就更增加了可變性。
文學教育者對文學文本的詮釋問題,必須掌握一個合適的“度”,不可不及物,也不可太及物,也就是過度闡釋。過度闡釋可能產生帶有闡釋者個人情緒、進而偏離文本本意的誤讀,結果是帶偏受教育者對文本的認知。語文教科書或者大學中文系文學課程所選用的作品大多為中外經典,而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恐怕就在于它具有多種闡釋路徑和空間的可能性,以此來滿足不同時代、不同階層和文化水準受眾的“期待視野”。所以,囿于單一甚至偏狹陳舊的文學教育方式和文學批評方式,或者說,“以不變應萬變”的無差別化對待實際上意涵豐富氣象萬千的文學文本,除了肢解藝術、消解文學,使語文學習充滿只允許有一個標準答案的無趣的“匠氣”,是無論如何也滿足不了當下的語文教育和文學教育、滿足不了網絡時代的受教育者的。
在中國社會轉型、文化轉型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到來之時,文學教育者和文學批評者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在融媒體時代,以紙媒為主要介質的文學正面臨著網絡影像視頻的巨大沖擊,面臨著泛娛樂化、邊緣化、碎片化、浮泛化的危機。但我們不能忘記文學作為文藝之母的基本定位和培根鑄魂的初心,不能忘記文學教育和文學批評對社會文明建設、公民素質提升、民族國家復興的現實訴求和歷史責任。
作者:汪政 王暉 單位:太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