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模式優化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闡述基于互聯網環境的泛在教學模式,計算機網絡教學模式的優化策略,包括完善理論教學、開展實踐教學、互聯網線上教學的資源應用。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教學模式,優化策略。
0引言
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需要借助互聯網的資源,教學模式充分創新,結合課程涉及的知識,豐富學生計算機知識以及計算機技能。
1基于互聯網環境的泛在教學模式
對于泛在學習,主要指讓不同學習主體可以隨時溝通,在任何時刻與地方均能夠獲取學習資源與信息,保證學習行為突破資源、時間、環境等方面的限制,將無處不在學習理念充分體現出來。當前移動終端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有效促進泛在學習穩定發展。5G技術為泛在學習創造良好無線接入手段,充分提供便捷學習途徑以及反饋途徑。大數據與云服務等技術促使教學管理與教學資源呈現多元化發展[1]。泛在學習主要涵蓋6個部分,如圖1。
2計算機網絡教學模式的優化策略
完善理論教學。對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目標進行深化處理,保證學生可以對計算機網絡技術方法、基本概念、工作原理以及基本術語等進行理解以及掌握,將TCP/IP結構作為主線,由應用層向協議棧逐層發展,對各層協議運行原理、編程接口以及服務模型等進行充分掌握。保證學生可以充分克服計算機網絡復雜性,對各層協議具體功能、原理與實現等進行充分理解以及掌握,進而以系統集成角度對計算機網絡互聯模型以及互聯技術等進行充分理解。在理論教學方面需要充分引導學生掌握網絡協議具體功能以及原理等。掌握相關網絡設備運行原理、內部構造以及使用方法,了解網絡工程方案設計技巧、實驗方法以及驗證等技術。可以有效測試、評價網絡性能,并掌握網絡維管方法,為網絡安全提供保障。第一課堂教學。計算機課程的知識更新速度快以及知識體系規模大。要想讓學生充分理解互聯網與互聯網服務方面的前沿技術與重大變化,例如多媒體網絡以及無線網絡等內容,教師開展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采用演示、舉例以及類比等多元化教學方法。在計算機技術快速發展過程中,其開始呈現出信息量大、交互性好、視聽效果強以及表現力強等特點,屬于現代教學的關鍵構成內容。制作多媒體課件過程中,需要充分突破傳統教學模式中直觀性不足、枯燥以及單一等限制,充分提高課堂氛圍生動活潑性,將學生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充分實現教學目標。所以教師可以將操作視頻、動畫演示、圖片等添加到課件中,并在課堂中展開直觀演示。網絡學習系統。高校通過在線學堂等系統建立在線教學課程,通過門戶網站對網絡資源進行編輯以及發布。平臺中具有強大文本編輯功能,能夠對教學內容直接開展文本編輯以及發布等內容,可以對多媒體課件進行制作以及插入處理,涵蓋視頻、圖片與文檔等,平臺中還可以剪輯視頻,充分提升教師整理教學資源的能力,見2圖。網絡學習系統的功能較為強大,教師能夠在網絡空間中發布所有教學資源,同時對教學要求、教學安排等內容進行充分描述。若是課堂教學活動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補充學習,對課堂知識點進行充分復習,同時在疫情背景下,此種方法可以保證教學任務按計劃開展。另外,教師能夠基于教學大綱對學習內容進行拓展,同時借助多媒體方式進行演示,為學生提供豐富學習資源,并且教師能夠進行指導,充分提高學生拓展學習活動方向性與針對性。積極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在實踐教學方面,要求學生對各層設備設計方法、體系結構以及運行原理等進行充分掌握,可以參與到網絡技術與設備設計、研發工作。了解局域網、網絡安全、網絡管理、廣域網以及TCP/IP網絡等協議,針對協議可以展開有效分析、設計以及測試等能力。具備掌握網絡應用平臺研發技術,涵蓋云計算、分布式處理等技術研發能力,具備新型網絡應用平臺設計與開發能力等。要想保證上述教學目標得到充分滿足,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實驗環境。在高校中,借助不同網絡軟件實驗室與硬件實驗室構建前沿實驗體系。硬件實驗室具有良好前進性、設置路由器、采用三層交換機以及微機等設備,能夠開展RIP/OSPF路由、X.25仿真、PPP、ATM、ISDN、VPN、VLAN劃分等網絡實驗。與理論教學互相配合,開設相關實驗課程,涵蓋程序設計、網站設計以及協議分析等,保證所有教學活動得到充分滿足。對于網絡教學系統,借助實驗腳本、模擬器以及虛擬仿真器等,建立多樣化實踐模式。如借助Boson模擬器進行實驗活動,對模擬實驗腳本進行編寫。協議分析課程提供健全實驗腳本以及仿真軟件。課程包括網絡設備中各層協議以及基本配置內容,實用性與代表性較為突出,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線上教學資源的應用。借助網絡系統開展實踐教學以及理論教學過程中,系統應該具備良好的教學支撐性能。確保教學活動有序開展,例如,管理、活動、通知、答疑、作業、考試等單元。(1)考試單元。為教師建立測試發布、抽題組卷以及課程題庫等功能。保證教學知識點與題庫互相對應,保證學生對能夠對知識進行深入理解,可以融會貫通。也可以對學生學習的知識展開充分檢驗以及總結。(2)作業單元。允許教師以章節作為單位開展作業布置工作,具備良好作業發布以及提交功能。教師能夠借助網絡在學習平臺中對事先編輯的課件進行發布,涵蓋語音、圖片以及文本等內容,學生能夠借助在線平臺開展作答以及提交處理。(3)答疑單元。借助問題勾連、搜索算法以及關鍵字匹配等技術,能夠保證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快速獲得答案。系統能夠對問題展開分析,以充分提高教學質量。(4)通知單元。教師可以發布動態通知,通過學生智能手機等設備可以直接提醒學生,促使學生可以及時接收教師的通知,同時教師也能夠對教師是否接收到通知及時進行了解,若是學生沒有接收通知,則教師可以單獨發送進行提醒。(5)活動單元。能夠在線對學生學習情況以及簽到情況及進行統計,教師能夠充分了解學生通過學習平臺對于各個章節的學習時長與進度,能夠結合相關反饋信息對教學安排與進度進行合理調整。(6)管理單元。對學生、教師與課程信息展開綜合管理,并提供學生注冊、教師注冊、成績查詢等服務。
3評價體系
需要借助科學評價體系對學生學習成果進行充分檢驗,借助實驗報告以及作業等方面對學生處理復雜問題能力進行鍛煉以及檢驗,也需要對教師教學效果進行衡量。評測學生情況過程中,設計報告主題與作業內容過程中,應該對學生處理復雜問題時具備的能力與知識進行充分考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根據教學大綱內容以及實驗環境等進行測評內容設置。在線測試單元可以為學生在線自測提供保障,學生登錄教學平臺之后,能夠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開展實時自測工作,進而對自身學習情況隨時進行檢測。另外,教師能夠及時對在線測試學生的測試成績進行充分統計以及分析,進而對其學習情況及進行充分評價。系統能夠對學生測試狀態展開實時記錄,如果學生由于網絡不穩定而出現測試中斷問題,則在下次登錄時,可以自動恢復到相應考試界面。同時,對學生學習狀況進行檢測過程中,需要構建有效、合理的評價指標,借助科學手段,對教學效果進行充分衡量。
4結語
互聯網等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對信息化教學發展帶來較大影響。需要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充分創新和教學模式的優化,通過完善理論教學、積極開展實踐教學活動、線上教學資源應用、評價體系等措施,促使互聯網技術能夠科學應用于教學中。
參考文獻
[1]劉君.“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師生工作室教學模式探究——以“計算機網絡”課程為例[J].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20,22(01):52-58.
作者:徐素紅 管春苗 侯冰俏 單位:山東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