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涵與特征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網絡作為思政教育的主要傳播媒介之一,是思政教育工作開展的重要陣地,而對于網絡思政教育基本內涵與主要特征進行系統性把握,是加強思政教育工作質量與實效性的必要線體。唯有揭示其內涵與特征,才能切實實現從點到線以及從線到面的飛躍。本文首先闡述了網絡思政教育的基本內涵,而后分析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
現如今,網絡信息化時代來臨,逐漸成為學生學習及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網絡媒體技術手段支撐下,有助于深度探究網絡思政教育內涵和特征,這既是順應新時代發展及社會進步的迫切需求,也與和諧社會及和諧校園構建能否順利、全面推進息息相關。借助網絡載體,能豐富思政教育內容和手段,有效拓展教育空間。網絡思政教育有著深遠影響,可以引導并幫助人們深刻認知網絡思政教育深層次內涵,持續加強信息鑒別與篩選能力,促進網絡思政教育朝著實效化與科學化方向發展。現階段,思政教育領域獲得了不斷發展,同時學術界也始終堅持針對網絡思政教育展開深度探索與全面研究。新興網絡技術的持續創新與更替,為網絡思政教育研究和工作開展提供了全新角度,指明了全新研究方向。
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涵
(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概念
現如今,我國學術界諸多專家學者針對網絡思政教育進行了大量研究,也對其進行了概念界定。張光慧表示,網絡思政教育概念界定分為狹義維度和廣義維度。從狹義維度而言,網絡思政教育指的是借助教師個體積極引導和學校、教育部門內所設置的規章制度,進而切實規范學生群體網絡行為,增強其網絡安全意識、信息甄別能力與誠信意識,充分配合學校內部德育工作。而從廣義維度而言,網絡思政教育在涵蓋上述概念之外,也包含學校和教師借助網絡針對以往思政教育知識展開推廣,其隸屬遠程教育及網絡教育范圍。所以,廣義維度的網絡思政教育能夠界定為學校實施和網絡相關的思政工作,這亦是在網絡時代下針對德育工作的新解釋。李高海表示,網絡思政教育即牢抓網絡本質,明確網絡對思政教育的影響,了解學生們身心特征,基于新時代思政教育核心目標與基本內容,依托于網絡空間實施的旨在加強學生們網民思政品德及網絡文明素養的網絡化虛擬實踐教育活動。結合各專家學者所提出的觀點,網絡思政教育指的是教育工作者借助網絡對教育活動的影響,以學生們認知特征為基準,密切融合思政教育核心目標及基本內容,針對學生群體實施有組織、有目的以及有計劃的影響,讓其在信息素養、思想理念以及道德素質等層面契合新時代要求的線上互動性虛擬實踐教育活動。
(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一般來說,網絡思政教育所發揮的作用是網絡作用與思政教育作用外在的具體表現,學術界專家學者普遍表示,網絡有著資源共享、數據通信以及分布處理等作用,思政教育有著導向作用、激勵作用以及育人作用等。所以,網絡思政教育作為思政教育的附屬領域,其也具備一定作用。首先,導向作用。該作用是思政教育開展中超越性與目的性的本質表現,是思政工作的基本功能,更是其他教育難以代替的關鍵功能。而導向作用具體涵蓋三個維度的導向,包含行為模式導向、理想信仰導向以及奮斗目標導向。新時代社會下,社會群體更為注重網絡等媒體關注的焦點和熱點話題,同時將個體看待各類事物的順序根據媒體針對各類問題的關注程度進行確立。網絡媒體借助此種程序化設置,助力學生們理解新時代社會生活當中何為重要及次要的。網絡自身的開放性特征促使大眾產生了趨異性,然而在交互性、滲透性與網絡媒體平臺程序社會的根本作用下,學生們趨異性會有所弱化,同時加強其趨同性,所以,網絡思政教育所具備的導向作用便可實現最大化發揮。其次,育人作用。與其他教育相同,網絡思政教育亦承載著育人任務,而育人作用作為學生積極思想道德生成發展規律的應用,是思政工作的基礎性功能。以網絡思政教育為載體實現育人作用,是借助提升學生們思政素質、健全其人格來實現的。借助網絡信息內容的大范圍傳遞,網絡思政教育教師能夠把思政教育觀念和知識系統化的傳播給學生群體,而學生群體亦可針對這部分信息內容展開積極反饋。在此種良性互動當中,信息傳播者與受眾、師生借助網絡真正達到了對接和統一,同時在此種互動當中,還可有效發揮網絡思政教育所具備的育人作用。另外,育人作用還呈現在學生們信息甄別能力的加強層面。網絡平臺中所囊括的信息良莠不齊,導致學生在選擇與甄別層面存在較大難度,而網絡思政教育較為重視加強學生們辨識能力,這對育人作用的發揮也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教育主體的互動性與平等性
在以往思政教育活動當中,因為教師處在絕對權威的地位上,使得教育活動普遍由教師個體掌握與控制,教師在整個教育活動當中始終處在主導性地位,而學生則一直被動地接受知識。網絡的誕生和發展,不但促進了教育主體之間平等地位的建立,而且也強化了教育主客體之間的不確定性。眾所周知,網絡是新興的信息內容傳播載體,既為多元化思想內涵的交流及并存提供了平臺,也促使教育主體關系實現平等性發展。網絡交際真正消解了以往社會交往當中人際關系存在的不平等問題,且參與主體所存在的差異性也不復存在,互相之間實現了真正的平等交往。與此同時,青年學生通常可以快速學習與掌握網絡先進技術,可以利用網絡基數汲取所需資料與知識內容。反之,部分及教師因為并未及時更新自身教育觀念與教育技術,導致其處在信息檢索和獲得的弱勢地位上,通常需要向青年教師甚至學生虛心求教。恰恰是由于在網絡領域當中落實了教育主體間地位的平等性發展,教師和學生間以往固化的師生關系也出現變化,教師角色由傳統課堂教學獨奏者逐漸向伴奏者轉變,從面向學生們機械化的灌輸知識向引導、交流轉移,師生之間借助線上與線下途徑展開交流互動,這在較大程度上提高了教育主體間互動頻率。
(二)教育環境的復雜性與虛擬性
教育環境在以往思政教育活動當中始終是穩定的實體,利用視聽感官能夠直接接觸,具有較強實在性。而網絡則是基于數字技術建設了虛擬化空間,其存在狀態具有無形性特點,萬事萬物均以比特形式而存在,社會群體間的交流與情感表達借助符號進行傳播,所有事物均可轉變成數字虛擬化的形式存在。與此同時,線下真實環境當中的思政教育工作由于網絡技術干預生成了多元化形式,學生可借助網絡課堂進行知識內容學習、借助網絡線上平臺展開探討、利用網絡技術解答自身疑惑。可見,網絡技術能夠滿足現實環境中的多數教育需求,且在現實環境當中難以完成的思政教育活動,均可借助網絡技術變為現實。另外,因為網絡具有開放性特點,導致網絡平臺中的信息存在良莠不齊和魚龍混雜的弊端,而因為深受網絡技術手段制約,難以針對這部分信息進行全面掌控,導致思政教育環境不可控性與多變性明顯增加。大學生因為還處于人格發展和養成的重要階段,其抗干擾能力較為薄弱,容易受到網絡消極信息的干擾和影響。對此,唯有持續加強對學生群體思想信念的核心價值引領力度,才能有效應對現如今網絡時代所提出的考驗和挑戰,最大程度降低網絡消極影響。
(三)教育內容的豐富性與開放性
網絡所具備的開放性特點決定著網絡思政教育內容必須具有多樣性與開放性特征。學生可使用網絡技術延伸知識學習范疇,這能夠有效解決現如今因為教材知識內容滯后性弊端而導致的教育信息更新落后的問題。與此同時,網絡平臺信息傳輸快捷性特點亦在較大限度上打開了我黨與國家新方針、新政策的傳遞大門,打破了以往教育視角下因為客觀因素產生的信息傳播弊端,擺脫時空桎梏,切實提升傳播質效。另外,網絡傳播所具有的便捷性特點也呈現在師生獲取資料與知識的無差別性層面,學生能夠隨時隨地獲取社會最新信息內容,拓展自身視野范圍,真正實現師生之間信息內容的同步互動和交流。恰恰是因為網絡思政教育有著開放性特點,在較大限度上強化了思政教育內容體系的豐富性。首先,各類網絡終端持續創造與傳遞多元化信息內容,網絡思政教育相關信息內容甚至爆發式增長,能夠及時滿足學生們學習訴求。其次,網絡思政教育相關信息內容的傳播模式具有多樣化特征,能夠切實滿足各層次學生現實需求,落實動態化傳播與立體交叉傳播,在較大程度上強化了思政教育信息內容的傳播力度。結語綜上所述,網絡作為新興傳播媒介,現正在無形之中轉變學生思想理念、生活方式、認知模式以及行為模式,且對于思政教育環境也產生深刻影響。而網絡思政教育作為特定時代及社會環境下的必然產物,是時代發展的重要表現。網絡的發展為思政教育工作開展提出了新挑戰,教師應以創新發展態度面對思政教育,使我國教育質量實現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楊英.微時代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8(4):105-108.
[2]張楓.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內涵與特征[J].黑河學院學報,2018,9(11):36-38.
[3]章波,張翮.新形勢下高校思政教育中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融合實踐探究[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9,36(6):35-38.
[4]劉廷福.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優化的路徑選擇[J].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8(3):104-107.
作者:劉煜池 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黑龍江省伊春市委組織部黨員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