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數據平臺網絡技術課程設計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大數據教學平臺已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教學活動中,文章對教與學雙邊活動的數據進行采集與分析,目的在于優化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果。通過對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梳理和總結,以網絡技術專業課程應用大數據平臺線上線下的教學活動為研究對象,結合2018和2019級學生在新工科實驗樓的教學實際情況,探討課程的設計、應用方面相應的網絡課程教學改革內容。實驗結果表明,大數據教學平臺是可以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大數據;高職院校;網絡技術;教學改革
引言
大數據學習平臺的應用,促進教師重視現代教學設計的理論指導、提升自身專業化水平,也促進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靈活性。在國內外的研究文獻中,基于大數據平臺的網絡教學系統是高職院校網絡課程建設的新趨勢,有助于教育資源利用的最大化。為了提高網絡技術課程的教學效果,本文對“網絡布線之智能家居設計”“網絡信息安全技術”“局域網管理”“JavaSE”在應用大數據平臺的基礎上對線上線下教學活動進行了研究和設計。
1傳統高職院校網絡技術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
1.1課程設置不清晰和培養學生的定位不明確
計算機網絡專業是一個概念相對廣泛的專業,所學內容包括Web軟件開發、網絡配置、管理和安全維護能等。目前人才培養計劃中并沒有對專業進行細分,而人才市場的招聘要求是專業技能精湛。另一方面是學生技能的培養重點不明確,教師在講解理論知識時強求知識面全而大,使學生難以把握學習方向,在教學過程中容易過分關注局部教學目標,而偏離了學生根本技能定位。
1.2學生獲得理論教學學時充足而實操指導時間不夠
高職院校在設置計算機網絡專業課程的人才培養計劃時,偏重于理論教學,實踐教學時間安排較少。理論教學時教師可以同時教授同一班級的每位學生,而實踐環節班級學生人數大導致教師指導不到位。且實踐環節電腦需要安裝的軟件過多,其間容易產生沖突,導致系統反應緩慢,使教師指導學生時占用的時間較多。
1.3學生學習地位沒有得到足夠重視
隨著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新的課程標準在不斷更新,對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高職院校的生源分布廣泛,學生在初高中階段對計算機的認知水平存在差異,若再受到灌輸式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在課堂中的地位沒有得到有效提升,致使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不愛參與課堂互動與探究,長此以往,學生的計算機網絡專業技能水平就會下降。
2大數據平臺下高職院校網絡技術課程的設計
2.1進行統一的規劃與要求
每一門課程的章節數量、內容、課程資料庫、作業庫、試卷庫等都是統一的標準和要求。而每個使用課程的教師可以根據人才培養計劃、課程的性質與目標,針對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專業要求進行不同的課程內容設置,例如學時分配、先修課程、考核模式與成績評定等,注重教師的個性化教學,注重配合學情靈活教學。
2.2注重內容呈現和增加情境導入
粗糙的課堂呈現會浪費大量的教學時間,降低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熱情。課程的設計需要根據知識內容和認知過程的具體特點,開發適合網絡技術專業的特定情境的、針對性的教學模式。計算機網絡專業課程需要學生與計算機網絡環境進行交互,如局域網管理課程需要通過局域網網絡拓撲結構圖體現網絡管理的設置、安全性等,如圖1所示。
2.3引入技術前沿信息
計算機硬件與軟件每年都在更新,一些舊的硬件設備與軟件命令行操作就有可能被淘汰。因此,在建立課程體系的時候,需要搜集計算機網絡專業的軟硬件資料,把一些前沿的計算機技術在課程中呈現。讓學生既要學好課程基礎內容,也要看到技術發展的方向。
2.4建立網絡課程教學評價與反饋系統
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尋找解決方案來分析客戶不斷產生的海量數據并根據可用信息做出預測,再將這些預測轉化為正確行動的觸發因素[1]。鑒于其他行業經驗,本文在大數據教學平臺中建立教學評價與反饋系統,如圖2所示。在教學團隊管理中引入助教角色,定期收集學生意見、學習狀態、教師教學水平反饋等。教學督導對助教進行教學信息、大數據信息等相關培訓。學習者滿意度的調查與研究以及對教與學過程的具體、直觀的評價展示,可作為改進教學過程的依據與促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2]。因此,應用大數據平臺的教學方式需注重收集學生滿意度的信息。
3大數據平臺在高職院校網絡技術課程中的應用
3.1教學過程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和以人才招聘市場為導向
計算機網絡專業課程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讓學生同時獲得知識和技能。其網絡課程如圖3所示,教師應轉變觀念,明白教師服務于學生,教學過程應以學生為中心,需尊重學生已有知識與技能、個性特征等,為學生提供使其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經驗和環境。教師應從學生學習視頻播放量、重復學習量、學習反饋量、作業完成數量等數據,判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人才市場的需求是技術前沿的風向標,而高職院校的教材一般以基礎課程為主,應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人才招聘市場所需的技能,引導學生朝著實用型人才方向進行學習。
3.2混合學習且明確學生技能定位
混合學習是指對所有的教學要素進行優化、選擇和組合,以達到教學目標[3]。在建設課程章節內容和資源時,要求其全而豐富,讓學生在學習網絡課程時可以根據職業技術定位自學不同章節。教師可以主導教學活動,更好地設計某一堂課或具體教學環節,而學生可以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如“JavaSE”基礎內容是統一的,若學生想掌握前端技術要重GUI,而想學習后臺技術要側重網絡編程等。這種混合式教學,并不只是把多媒體、策略、教學方式等混合起來,而是根據學生個性和需求,提供不同的學習方法和指導,以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3.3安排更多的實操指導活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形象地描述了網絡技術專業課程的特點。在現有人才培養計劃不變的情況下,應發揮教師、學生在教與學方面的主觀能動性。教學資源全部上傳到網絡課堂平臺,學生可以隨時觀看;教師從理論教學中解脫出來,可以投入更多的時間用于指導學生實操。如“局域網管理”的配置交換機/路由器,雖然可以在華為模擬器設置參數,但模擬器并不是真實環境。學生在網絡教學平臺自主觀看操作視頻,教師在日常課堂中就可以安排更多時間用于指導學生進行實體的交換機/路由器設置。
3.4靈活的考核模式
麻省理工學院的調查結果揭示了MOOC跟蹤日志中缺少的MOOC學生體驗的三個重要領域:學習者工作站上的實踐、在線學習但不在平臺上的學習者活動以及MOOC之外的更廣泛的社會生活背景[4]。大數據平臺的教學模式不追求一種可以適用于所有的學生的固定的考核方法。學生是數據的生產者,學生每完成一個章節內容的作業、單元測試、學習反饋、交流,都會記錄在系統中,形成學生的電子學檔,通過數據的形成與分析可以得出學生技能的掌握程度。而線上數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情況,但也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效果,還需要綜合考慮線下情況[5]。因為網絡技術專業課程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課程,如網絡拓撲結構圖的設計、Web設計作品等也作為期末總成績的一部分。
3.5教學評價與反饋
反饋信息的滯后反映在大學教學評價實踐中,就是被評價方沒有及時采取針對性的或實質性的改變措施[6]。在大數據平臺,學生對教學的評價是實時的,而教師通過大數據平臺也可以實時獲得評價信息。在2019~2020第一學期中期,對網絡技術專業的362位學生的“交換機/路由器及其配置”“網絡信息安全”“網絡操作系統”“JavaSE”等課程進行了網上調查問卷,對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課程質量、對教師的評價進行了調查。教師可以根據調查問卷信息反思教學,對教學進行改進、整改。
4結論
在應用大數據平臺的教學模式下,對網絡技術專業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進行規劃設計是教學成功的關鍵,讓數據真實地反映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將教學經驗與數據相結合,是對教學系統設計者和使用者提出的新要求。但海量的數據和多樣的數據類型也可能對教學活動造成困擾,特別是給年長教師帶來使用平臺的壓力。相信大數據技術會協助教學活動變得更加智能。
參考文獻:
[2]蔣志輝,趙呈領,李紅霞,等.在線學習者滿意度:教師支持行為與自我調節學習能力的同頻共振[J].開放教育研究,2018,24(4):81-89.
[3]馬池珠,韓曉玲,李國建.現代教育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63.
[5]王敏,舒江波.基于教育大數據的SPOC教學評價模型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0(3):74-79.
[6]周家春.大學教學評價反饋機制面臨的問題與改進策略[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112-114+118.
作者:劉木友 魏保華 單位:廣州華立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