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思政課網絡時代紅色資源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英勇無畏的革命斗爭、艱苦卓絕的建設發展和奮勇前行的改革實踐中共同創造的一系列物質精神財富。紅色資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以大量真實案例、鮮活素材擴充高校思政課教學資源,具有十分突出的育人價值。以紅色資源推進高校思政課建設,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衍生出的一系列信息技術手段,以大數據實現紅色資源的全面開發與精準利用,以VR技術實現紅色資源的具象化呈現,依托新媒體平臺構建紅色資源師生共享機制。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紅色資源;高校思想理論政治課
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英勇無畏的革命斗爭、艱苦卓絕的建設發展和奮勇前行的改革實踐中共同創造的一系列物質精神財富,主要以革命遺址、烈士陵園、紅色博物館/紀念館、紅色文學/音樂/影視作品、革命精神、建設精神、改革精神等形式呈現。紅色資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以大量真實案例、鮮活素材擴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資源,具有十分突出的育人價值。本文以四川省的紅色資源為例,響應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的“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要求,探討互聯網時代紅色資源在高校思政課中的應用。
一、以大數據實現紅色資源的全面開發與精準利用
四川省的紅色資源存在地域分布不均衡的問題,主要集中于川東北、川西、川南的高原山地,這些地區自然條件惡劣、交通閉塞、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對紅色資源的開發利用、協調統籌能力較弱。四川省內的紅色博物館/展覽館、革命遺址、烈士陵園等“紅色基地”與高校的聯系仍不夠緊密。針對這種情況,可以通過大數據技術手段對四川省的紅色資源開展全面普查工作,對省內數千處紅色遺址遺跡、數萬件紅色館藏文物以及海量石刻標語、故事歌謠等文獻資源進行信息采集,從而建立四川省的紅色資源大型數據庫,并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做好數據庫的更新、擴充工作,使四川省的紅色資源能夠代代相傳,同時不斷煥發出鮮活的時代生機。受益于該項工作,省內“老少邊窮”地區豐富的紅色資源可以得到全盤梳理、及時保護與深度挖掘,實現信息化、數字化呈現。紅色資源大型數據庫的建立有助于加強校地合作、校館合作,雙方一同打造紅色資源共享平臺,健全聯動協同育人機制。數據庫強大的信息檢索功能,可以根據高校思政課教師的特定教學目標,盡可能快速全面地為其精準匹配相應的紅色資源,從而便于教師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提升思政課的思想性、政治性、實效性。數據庫同樣有利于大學生積極開展自我教育,他們可以自由檢索感興趣的內容,自覺接受紅色資源的熏陶浸潤。除建立具備強大資源整合、信息檢索功能的紅色資源大型數據庫外,大數據技術手段還可作為有力的分析工具。通過海量抓取大學生的反饋信息并進行相關數據的統計分析,從而精準把握大學生成長發展的外在內在規律,明確當代大學生群體的共性特征以及夾雜其間的一些個性化元素,從而提升高校思政課的親和力、感染力、針對性、實效性。通過對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進行定點、定量分析,從而構建出新型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此外,借助大數據技術手段還可以描述紅色資源與高校思政課的互動軌跡,并分析二者構連下的未來走勢。總之,大數據技術手段可以加強紅色資源與高校思政課的內在聯系,實現紅色資源對高校思政課的“精準供給”,二者的內生轉化能夠顯著提升思政課的實效性。大數據、紅色資源與高校思政課三者的聯動有助于推進高校思政課教學走向縱深化發展,實現專業化數據與信息共享機制的創造性結合。然而,當前實現紅色資源的專業化數據采集整理,以及校內外人員機構間的信息共享,仍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基于大數據技術手段,紅色資源對高校思政課的“供給”必須完成從“漫灌”到“滴灌”的轉變,目標精確到思政課教育教學中的每一個參與個體,在此過程中實現個體之間、個體與數據之間的雙向乃至多向的互動交流。
二、以VR技術實現紅色資源的具象化呈現
四川省在深厚的紅色歷史文化積淀中形成了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富礦,包含廣元蒼溪、雅安天全、甘孜州、阿壩州、涼山州等地的紅軍長征遺址,通江縣、旺蒼縣等地的川陜革命根據地遺址,、鄧小平、、羅瑞卿、張愛萍、趙一曼、江竹筠、、等革命先烈的故居,以及以核工業基地、電子工業基地、綿陽梓潼“兩彈城”為主體的三線文化集群和以“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北川地震遺址為主體的地震遺址集群等等。然而,這些紅色資源大多分布在自然條件惡劣、交通相對閉塞的地區,這限制了實地走訪教學模式在思政課中的應用。虛擬現實(VirtualReality,簡稱VR)技術是一種利用電腦模擬建構虛擬三維空間的高度仿真技術,能夠使人雖置身于虛擬世界,卻能夠產生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的強烈感知,獲得身臨其境般的體驗。將VR技術用于四川紅色資源的開發利用,結合五門思政課的教學大綱、計劃、目標與重難點內容,有針對性地再現四川紅色資源中的相關場景,是突破上述困境的關鍵舉措。例如,當“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一課涉及長征相關內容時,可以為學生“還原”一把紅軍長征途中的“真實”情境,實現學生身、心、情的全方位浸入。VR技術可以讓學生感受紅軍過雪山時漫天飛舞的大雪與凜冽刺骨的寒風,過草地時饑困交加的艱難窘迫以及由此呈現出的革命先烈篳路藍縷的悲壯歷程,強渡大渡河時密集的槍林彈雨以及由此呈現出的紅軍戰士無懼犧牲的革命精神。總之,這種虛擬現實互動體驗平臺的開發實現了紅色資源的具象化精彩呈現,有利于打破時空限制、增強教學吸引力、提高學生參與度、提升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三、依托新媒體平臺構建紅色資源師生共享機制
高校思政課教師可以在QQ、微信、微博、抖音、快手、B站等當代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媒體平臺包含紅色資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并與學生展開交流互動,從而建構起師生之間基于新媒體平臺的紅色資源共享機制。互聯網已成為當代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是各大新媒體平臺的資深用戶,這些新媒體平臺是他們獲取各類咨詢的重要渠道。因而在這個過程中,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努力提升自身信息素養,拉近與學生在網絡空間的距離,縮小與學生之間因年齡、成長背景、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異而形成的代溝,以平等的交流對話及時了解、回應學生關切。此外,教師在消息、與學生交流互動之前要做足功課,比如,通過前述紅色資源大型數據庫做好翔實的資料查閱工作,首先要加強自身對紅色資源的認知,然后聯系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情況與思想動向、心理需求,讓“分享”真正做到入耳、入腦、入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總之,靈活運用新媒體平臺打造紅色資源共享機制,有利于更好地以感性教育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以理性教育強化學生的思辨能力,實現師生之間的深度共鳴,達到傳導主流意識形態、傳遞理想信念的效果,激發新時代大學生積極投身社會主義事業的強烈使命感。
參考文獻:
[1]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作者:范小青 單位:成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