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網絡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優化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網絡工程專業走過十幾年的發展歷程,在工程認證的大趨勢以及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在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如何加強網絡工程專業的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優化實踐教學至關重要。本文結合普通本科院校網絡工程專業的發展狀況,從學生現狀和專業發展現狀分析入手,提出“1+2+1”的課程體系優化思路,希望通過探討,共同促進網絡工程專業建設,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關鍵詞:網絡工程;內涵建設;人才培養;實踐教學
近年來,IT人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計算機學科綜合交叉的發展態勢日趨明顯,各高校計算機專業開始探索能體現寬口徑、分層次的人才培養模式,2016年我校計算機類專業試行大類招生,即按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進行招生,以學科大類的基礎制定教學計劃,在學科群范圍里實施基礎性課程的教學,在前3學期按學科大類培養之后,由學生根據本人意愿、專業興趣等選擇具體專業方向再攻讀兩年半至畢業。大類招生需要各專業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突出專業特色。因此,本文提出“1+2+1”的課程體系優化思路,即以一個課程標準為基礎,優化兩個體系(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建立一個嚴格的學習質量評價體系對培養過程進行檢驗。
一地方院校網絡工程專業的現狀分析
專業的發展不僅要考慮服務于專業建設的各種資源配置情況,更應該考慮參與專業建設的學生和教師情況,因此本文從專業發展現狀和學生現狀出發分析課程優化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網絡工程專業發展現狀分析
根據國家“十三五”發展規劃,未來五年信息化建設將重點實施網絡強國戰略,目前各人力資源平臺雖沒有細分出針對云計算、虛擬化、大數據、云存儲、網絡安全等崗位,但在傳統的系統管理、系統集成、網絡管理三個典型網路工程師崗位需求中大部分已經涉及云計算、存儲、無線、網絡出口、網絡安全和信息安全等新技術技能要求,因此有必要調整網絡工程專業的培養方向,優化課程設置,突出專業特色。
(二)地方院校學生學習動力與學習態度現狀分析
1.學習動力不足。近年來有很多學者研究大學生的學習動力問題,反映出社會公眾認為大學生學習動力發展空間較大。目前進入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是一批在“高壓”下完成中學學習的學子,“嚴格管理”到“寬松管理”的學習環境的變化使一些大學生“水土不服”;另外,目前開展的“翻轉課堂”、MOOC等新興教育模式的背景下,出現大學生自主學習的種種不適應,例如看視頻打瞌睡、課堂參與度低等;老師安排答疑時間,往往來答疑的學生寥寥無幾,很多學生即使不明白也不去答疑;這些不適應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他們學習動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不足。2.大學課程體系的理解度不夠。在每學期和不同年級學生的座談中發現如下問題:大學一年級,有50%的學生認為基礎課程難并且沒用;大二學生,沒有專業認同感,沒有明確學習目標的學生比例較高;大學三年級學生的關注度集中在了“如何考研”和“如何找工作”;大四的時候,除了考研的學生還在潛心鉆研考試科目,大多數學生轉戰在各招聘現場。這些問題筆者認為可以歸結為“大學精神”、大學課程體系不理解所致,一二年級多為基礎課程,由于很多學生認為“上大學就是學一門專業,找一份工作”,基礎課程看不到直接的效果,所以被學生“冷落”,在二、三年級開始專業課程時,由于基礎薄弱,學習中的各種問題隨之出現。3.“學習壓力”不夠,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心理學家埃利斯認為事情的結果與事件本身沒有關系,而是由個體的看法所決定的。低壓認知導致了課堂上睡覺、聊天、刷微博、玩游戲、看小說等隱性逃課現象;也導致了閑暇時間“宅在宿舍”的特點,將宿舍變成“追劇場”“游戲網吧”。一些學生認為“上課學習,下課娛樂”,沒有理解大學的“自主學習”,反映出部分學生不會規劃時間,自我管理的能力不足。
二“1+2+1”的課程體系優化思路
課程體系優化包括理論課程體系和實踐課程體系,要在理論實踐一體化思路的指導下,在企業導師的參與下,分別優化理論課程體系和實踐課程體系,根據培養目標和畢業能力要求,明確教學目標,制定教學環節質量標準。
(一)根據畢業要求,追溯能力培養,制定教學環節質量標準
教學環節質量標準包括課程教學標準和實踐教學標準,它是對教學環節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是教材編寫、教學、評價和考核的依據,也是管理和評價教學環節的基礎。教學環節質量標準的制定中融合能力教育、創新教育的理念,從學生能力培養的角度出發,體現“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中心,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的組織者”的理念,綜合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范了各教學環節的性質、應達到的標準以及內容框架,給出教學環節組織實施過程建議,從知識、素質、能力三方面給出考核依據,明確課程知識內容對學生能力培養的貢獻度,核心課程對能力培養的貢獻度將用于學生能力的綜合評價。
(二)優化理論課程體系思路
1.構建穩定的企業導師團隊和課程體系研討制度。通過校企合作,聘請穩定的企業導師,每年舉辦一次課程研討。企業導師的加入,可以了解企業一線的要求,包括崗位需求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可以增強課程的實用性,有助于課程內容緊密與企業崗位實際內容相關聯,根據技術發展及時作出調整,這種課程開發模式有利于調整課程實用性,也能解決企業人才需求和學生就業錯位的問題。2.明確“學科導論”課程的目標和內容?!皩W科導論”課程是計算機類專業的入門課程,有著重要的地位。學科導論課程有的是一門課程,貫穿一個學期;有的是安排集中上課,一周來完成;無論采用哪一種安排方式,說明各個學校都很重視這門課程;但是經調研發現,分專業前只有45%的學生對專業發展方向比較清楚,學生對課程體系的理解不深,對專業沒有認同感甚至迷失學習方向的問題也可以通過明確學科導論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來解決。導論課程的內容應該對本專業學生有較長時間(大學四年甚至更長)的指導作用,應包括本學科的發展史和發展趨勢,計算機學科的知識體系以及體系中課程之間的關系,學習本學科的基本方法,能通過生動的應用激發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在大類招生的情況下,要重視學科導論對學生學習的指導作用,萬萬不能做成不同專業內容的特色講解。
(三)建立“內分外聯”大實踐體系思路
所謂“內分外聯”的實踐體系指帶有實驗環節課程的課內實驗分開實施,每個學期末集中按照課程群安排2-3周的集中實訓,打破課程的界限,融合不同課程內容,做到知識的貫通。在知識更新速度快、學校資源暫時不能滿足學習條件的課程中,引入企業導師和云實驗平臺。1.大實踐體系基本結構。在大實驗體系中,根據能力培養分層遞進原則安排實踐教學,在大一、大二的兩年主要進行計算機基本能力培養,大三進行網絡工程專業能力培養,大四進行專業綜合能力培養。課程設置圍繞能力培養,不同能力培養階段有不同的課程做支撐,在計算機基礎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從第一學期開始,做到循序漸進安排實踐環節,每個學期的實踐環節環環相扣,第四學期的集中實踐環節作為計算機基礎能力培養提升實訓環節,融合前四個學期相關知識點設置實踐內容和實踐目標;在第二階段專業能力培養過程中,依舊采取點面結合的方式,每一門課程的實驗和后續課程以及前導課程實踐環節形成一個系列,例如融合網絡原理、網絡工程、協議分析等課程設置組網與管網的實訓;第三階段,在大四綜合實踐環節通過多種方式對學生專業綜合能力進行訓練,在綜合能力培養過程中引入校企結合的培養模式,融入項目驅動的教學方式,用企業的實際項目訓練學生的項目實施能力。2.將職業素養教育融入兩大實習內容(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在當前形勢下,地方本科院校80%的學生會選擇就業,一定的職業素養是畢業要求和用人單位重視的內容,筆者所在網絡工程專業三年來分不同時間點(第七學期開學或者第七學期末),不同地點,不同方向,與不同合作單位合作完成生產實習工作,在對實結分析時發現,兩周的畢業實習放在第七學期開學比第七學期末收到的效果更好;在實習內容上,項目開始前增加職業素養教育的效果更好,學生團隊不僅在項目的完成度上,而且在各階段資料整理上都得到企業工程師較高的評價。對于畢業前的兩大實習,可以做到課程體系知識大融合,需要提前做實習安排,根據實習內容和目標,可以靈活安排實習,實習內容不但包含專業能力培養而且要求包含職業素養的培養,不僅按照企業標準進行項目設計實施而且要邀請企業人事主管進行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和就業指導,不僅對學生就業有積極作用,而且對于學生專業引導有明顯的作用,有學生因為實習而選擇實習方向專業深造,有學生因為實習而選擇就業方向。3.引入線上資源,借助創新創業云平臺。筆者近年來和itbegin合作,一方面進行基礎教學,在C語言程序設計、Java程序設計、項目開發等課程中引入網絡教學平臺,教師可以在云平臺布置預習內容,學習內容和作業,給出作業答案,學生完成作業提交后,教師可以批量批改;另外對于程序設計作業而言,云平臺可以記錄學生作業的整個過程,甚至是擊鍵的次數,無論自學和互動教學都有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開展線上的程序設計基礎的考核與競賽,教師提前組卷,統一實踐開始做題;提前提供標準答案,做完后平臺自動進行評分,并且能導出學生的成績。這個措施減輕了組織者的負擔,便于競賽的常態化,可以作為專業內部甚至小組內的測試,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教學更加靈活。另外,itbegin會不定期在平臺實際項目,老師和學生可以對項目進行評估,提交項目的方案,通過該平臺就可以進行項目合作,給學生帶來具有社會價值的實踐項目的同時,提供了創新創業的機會。
(四)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建立完善的考核體系
在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學生的應用能力、創新能力越來越受到關注,在課程體系中壓縮理論擴大實踐的方向得到很大認同,不同學校采取不同的方式增加實踐類課程,筆者所在的學校每個學期大多數專業在最后三周沒有理論課,主要是實踐教學,除了課內實踐部分,集中實踐占到了普通學期的五分之一。理論課程的考核體系相對比較完善,但也存在考核方式單一的問題,根據課程性質和課程對能力培養的貢獻度,開發多種考核方式。目前實踐環節普遍問題較多,例如:項目完成質量不高;團隊方式實施的實訓學生參與度較低,有渾水摸魚現象;存在較大范圍的項目實施雷同現象。讓實訓落到實處,達到能力提高的目標,要在實踐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嚴格實踐考核體系,根據實踐課程(實訓)的目標和實施過程特點,考慮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考核內容,明確過程評價和成果質量評價的權重,過程評價避免僅僅依靠到課率,要考慮按照計劃的日完成情況和每天資料歸檔情況;成果質量評價避免主觀性判斷,要給出完成內容和驗收等級(成績)之間的關系;二是考核主體,引入小組評價,自我評價和教師評價三個部分,確定合理的比例;三是成果質量驗收的方式,功能演示與答辯相結合,答辯評委采取教師和學生相結合的方式組成,成果質量評價由成果驗收和答辯成績按比例相加得到。通過嚴格的實踐考核體系,改變學生對實踐環節的態度,有效提高實踐環節的質量。
三總結
本文在工程認證的背景下,分析專業發展現狀和學生現狀的基礎上,提出“1+2+1”的課程體系優化思路,以建立教學環節質量標準為基礎,提出了進一步優化理論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采取的措施,給出了建立嚴格的學生學習質量評價體系的主要內容,對進一步加強學生應用和創新能力培養,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有一定的意義,對普通高等院校的網絡專業建設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田愛香,孫麗平.大學生學習動力的現狀與心理對策[J].菏澤學院學報,2018,40(03):103-106.
[2]龐玲霞,,倪世容,等.加強醫學本科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7,4(02):10-11.
[3]王國慶,陳曙娟.基于開放視角的高職教育課程體系建設[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33(03):21-23.
作者:靳紅梅 李占利 牟琦 馮健 單位:西安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