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網絡安全人才立德樹人工作的時代要求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人才是網絡安全第一資源,只有充分意識到網絡安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極端重要性,才能更好地為維護國家網絡安全提供強大的人才保障。加強網絡安全人才德育工作是國家網絡安全人才戰略、全國高校紛紛建立網安學院、加快網絡安全一級學科建設等背景下的“及時雨”,是深入學習貫徹關于“網絡空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競爭。建設網絡強國,沒有一支優秀的人才隊伍,沒有人才創造力迸發、活力涌流,是難以成功的”重要論述的體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育之,為網絡安全事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是加快填補網絡安全人才缺口的有效途徑。中國信息安全測評中心張曉菲博士指出,國際網絡空間安全戰略由防御轉為進攻,網絡安全人才爭奪激烈,全球網絡安全人才培養進入快車道,人才素質培養不容忽視。目前,我國網絡安全人才供需失衡,整體上呈現“重技術、輕管理”等現實問題。縱觀國際環境,歷任美國政府在網絡安全人才戰略方面始終高度重視,甚至在整體走弱的背景下采取更加進取的人才政策,改進核心關鍵領域人才體制機制,以發展網絡安全威懾能力。網絡安全人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還體現為它的特殊性。網絡人才安全具有極高的風險性,在角色定位上不僅僅是技術人才,更是國家的安全衛士。這一專業獨有的特性使得網絡安全人才猶如一把雙刃劍,容易成為敵對分子的攻擊目標或利誘對象。因此,必須重視網絡安全人才的理想信念教育、政治素質教育和價值觀教育,培養一批網絡空間安全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正如中國網絡空間戰略研究所所長秦安教授認為,網絡攻防轉換很容易,正與邪的轉化也在一念之間,網絡空間安全人才保持慎獨性尤為重要。網絡安全人才思想政治工作擔負著強化網絡安全人才培養的政治紅線、法律底線、道德底線的艱巨使命。
習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及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網絡安全人才的培養首要的是對這個根本問題的回答。事實上,從企事業用人單位對信息技術、網絡安全等人才的從業要求來看,政治與道德素質越來越被擺在了第一位。網絡安全人員在面對高技術的工作風險、萬無一失的工作要求、高利益的誘惑壓力下更加要能堅持正確的價值觀,要有強烈的責任意識,堅守住正義的底線。為了進一步完善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體系,秦安教授認為,網安人才培養在傳授網絡空間安全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同時更要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又紅又專的網絡安全事業合格建設者和文化接班人,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愛國情懷上下功夫,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不斷提升網安人才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根據網絡安全人才培養特點及其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在“如何培養人”這個問題上,要樹立新思維,重視人才安全,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強化網絡安全人才培養的政治紅線、法律底線、道德底線。在“培養什么樣的人”這個問題上,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強化政治理論、愛國主義等方面的教育,不斷增強學生的“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努力培養一批政治合格、技術精湛、德才兼修的網絡安全人才,打造一批維護國家網絡空間安全的忠誠守衛者、風清氣正網絡文化的積極維護者、自主安全技術的勇敢探索者。在“為誰培養人”這個問題上,網絡安全人才的培養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努力造就一批批德才兼備、又紅又專的高素質網絡安全人才,培養黨、國家和民族事業的接班人。
三、培養“又紅又專”網絡安全人才的基本路徑
(一)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全球網絡安全人才培養進入快車道,人才思想道德素質不容忽視。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和主戰場,要積極開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安全教學工作,為培養優秀的信息安全人才奠定基礎。首屆網安人才思政教育論壇上,張曉菲博士以美國設置專業課程,開展學歷教育方面為例,講述了美國國家安全局和國土安全部聯合發起的卓越學術中心計劃推動了網絡安全學歷教育層次化的發展,高校實行多種人才培養模式,通過獎學金、夏令營和競賽等方式選拔和培養網絡安全人才,通過專業課程的設置、開展有效的學歷教育,提高網絡安全人員的技術能力和法律道德水準。在網絡安全人才培養模式上,要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研究制定一流的網絡安全人才專業培養方案,形成網絡安全人才專業培養與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內容體系。在教育形式和內容上,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努力構建以先進文化凝聚人、以歷史使命激勵人、以時代精神感召人的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此外,網絡安全是個容易“交叉”的學科,實際工作中特別是與新聞傳播、法律、政治、社會學等多個人文社會科學具有交叉性,故此,網安人才培養特別要注重借鑒綜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思維方式,從多學科融合的角度推動人才培養的工作。
(二)強化網絡安全人才培養環節技術與道德的融合
網安人才教育工作者要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不斷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與網絡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積極推動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育載體的變革。張曉菲博士認為,通過網絡安全在職教育,開展信息安全人員培訓與資質認證活動,注重網絡信息安全人才培訓內容的系統性。搭建一個囊括信息安全保障、信息安全技術、信息安全標準法規、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工程的完整的知識體系。探索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的技術與道德相融合的新模式,首先要樹立正確的網絡空間安全人才觀。網絡安全人才的培養要全面思考整個網絡安全產業生態鏈,不斷提升優化急功近利的“開門撬鎖”式攻防賽,從軍民融合、國家管理、自我提升三個層面規范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環節。其次,打造人才培養的網絡空間安全共同體。在國家和軍隊層面,培養國家間對抗的尖端人才和整體攻防人才。在國際層面,建立網絡空間維護部隊,打造人才培養的網絡空間安全利益共同體、責任公共體、命運共同體。再次,要構建網絡空間安全人才評估體系,采取“德能勤績體”模式,建立具體的指標支撐的評估體系,掌握道德、法律、政治會出問題的技術環節。在實踐中理解、把握網絡安全人才的道德素養、法律素養、政治素養要求,讓道德要求融入于技術點之中,追求慎獨的高境界。在網絡安全科學技術中,還要強化集體作戰、合作攻關的精神,要有平臺、共享的意識,不能寄希望于單打獨斗。
(三)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堅持黨對網絡安全人才培養的領導,堅持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加大工作投入、改進工作形式、創新工作方法,發揮專業課教師隊伍與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協同效應。一方面,部分專業課教師要加強思政理論的學習,有意識地加強與思政課教師的互動,并有針對性地去了解思政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以達到與思政課教師的步調一致。另一方面,注重專業技術課堂教學的法制教育和政治站位,創新企業導師與學業導師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發揮黨、團、學組織和科技社團等骨干力量的模范作用,守住意識形態陣地,激發學生自我教育潛能;要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加強與網絡安全部門的溝通,加強與網絡安全企業的合作,加強高校及研究機構之間交流,探索合作方式,引導網絡安全人才的健康成長。鑒于網絡安全人才培養所面臨的道德自律與道德能力的二律背反問題,還應加強正面的科技道德楷模教育,將“錢學森精神”、“兩彈一星”人物先進事跡等有機融入網安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加強信息技術素養教育與網絡道德楷模教育的結合。通過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與道德模范人才的培養相結合促進網絡安全的理念與技術同步發展。
(四)以實踐需求為導向創新教育教學方法
在網絡信息時代,加強和改善網絡安全人才德育更要重視網絡安全特殊人才的培養,創新網絡安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微軟、IBM等公司結合案例實踐教學就培養了大批網絡安全領域的科學家。“當前,美國通過‘軍工復合體’以及網絡戰指戰員到普通指揮作戰崗位聯合訓練的方式,大力提升網絡戰指揮人員的跨域適用性”。網絡黑客等負面事件發生的過程是加強網安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好素材,中國乃至世界上發生的網絡安全事件,如Facebook用戶數據泄露、韓國平昌冬季奧運會遭遇黑客攻擊等均可開發成教學案例運用于教學,讓學生熟悉網絡安全隱患防控點和排查方法。“如美國國防部和國土安全部組織的‘網絡風暴’演習,國防部網絡犯罪中心舉辦的數字取證挑戰賽等,美國眾多軍工企業通過贊助高校網絡防御競賽、資助學術學院、收購小型企業、刊登廣告等方式甄選并培養可供職于政府的網絡安全人才”。另一方面,通過鮮活的案例教學與教育滲透,形成學生“不想黑、不能黑、不敢黑”的心理與文化認同。例如,網絡信息的薄弱環節往往會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尤其是網絡黑客憑借著較高水平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對計算機網絡系統進行非法訪問以達到破壞計算機網絡系統的目的。然而,黑客行為是怎么發生的?對社會、他人甚至國家造成了什么樣的損失?我們如何根據發生事件進行模擬實操防患?帶著這些問題開展案例和事件過程分析教學,是非常有效的途徑。此外,高校還需大力借力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企業技術專家進校授課、擔任導師等,結合網絡安全行業的最新需求,在網絡安全企業開展頂崗實習、實戰演練,建立網安人才協同育人的機制。
作者:賀武華 賈曉宇 張云霞 單位: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