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計算機網絡安全及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大數據時代
大數據,指無法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用常規軟件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大數據的提出,不在于掌握龐大的數據信息,而是在于在龐大數據中對有意義的數據進行專業化處理。大數據有利于對大量消費者提供產品或服務的企業進行精準營銷,有利于小微企業的轉型。馬云曾說未來的時代不是IT時代,而是DT時代,DT就是數據科技,就是大數據時代。大數據在云計算為代表的技術創新的襯托下,使得數據收集、使用更加便利,有云計算與大數據相輔相成,改變了人們對資源的獲取方法,也影響了整個社會的知識獲取途徑,加快了社會總體知識水平的提升。
2大數據時代下計算機網絡存在的安全問題
大數據網絡信息環境較為復雜,由于涉及內容較廣,信息資源可利用度較大,客戶端、服務端等系統多元化,導致網絡在給公眾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網絡安全問題。
2.1信息內容安全存在隱患
大數據本身包含著各種各樣的信息,中有一些保密程度較高的數據,一旦出現安全風險,將導致機密信息泄露,對個人、企業會造成嚴重的損失,所以當前網絡信息安全是計算機網絡安全系統所需解決的主要問題。信息內容的安全性保證也會影響到計算機網絡的發展,提高安全性,能讓用戶在使用網絡時更加安心。
2.2網絡安全意識差
當前的輕松便利的網絡環境讓我們對網絡安全放松警惕,自認為計算機系統是安全的,許多人使用網絡缺乏安全意識,例如隨意告訴別人安全密鑰,設置密碼過于簡單等,使得在網絡安全監控下依舊出現漏洞,被黑客或者不法分子盜取機密信息,對個人或企業造成損失。
2.3黑客攻擊、網絡病毒造成安全隱患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網絡黑客也順勢而生,黑客指通過互聯網非法入侵他人的計算機系統,查看、更改、盜取他人數據的人。黑客原是電腦技術的專家,正常計算機在工作中無法識別黑客攻擊,特別是高技術黑客,計算機系統一旦被攻擊,計算機就只能任人魚肉了,有的黑客只是想盜取計算機里的數據,有的黑客直接把數據毀了,所以黑客是計算機網絡安全問題的一大隱患。與黑客異曲同工的就是網絡病毒,隨著各種殺毒軟件的更新,新式病毒也在不斷更新,計算機感染了病毒,那么很容易通過內部程序進行傳遞,直接影響到計算機的使用,甚至造成數據損失,更嚴重的還會導致系統癱瘓。
2.4網絡監管不到位
除了社會各方面加強對網絡安全的重視外,網絡監管部門也需要有所行動。網絡監管就像是網絡安全的最后一道門,監管一旦放松,就會產生巨大影響。
3大數據時代下計算機網絡安全應對策略
3.1重視信息管理安全體系的建立
建立信息管理安全體系首先要對用戶的賬戶信息安全進行管理,大數據下各個平臺內都存有用戶的個人信息,在賬戶的登陸,信息傳輸、儲存及使用過程中做好安全檢測工作,降低用戶賬戶安全風險。對實名制的平臺,要做好信息保密工作,其網絡信息最好與當地網絡安全管理部門銜接,提高安全防范。
3.2提高防火墻技術應用
當前用來抵擋計算機網絡威脅的主要是防火墻,過去防火墻技術較為落后,只能被動防護,無法主動保護,隨著技術的發展,現在已經有了智能防火墻,使用智能防火墻能夠主動分析和主動攔截,大大提高了網絡安全風險。智能防火墻除了對外部攻擊能夠抵擋外,還能對內部管理系統進行檢測,發現病毒就會主動清除。
3.3提高網絡用戶的安全意識
在提高網絡安全技術的同時,還應該加大對用戶安全意識的宣傳,提醒每個用戶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禁止點擊不安全的網站,規范上網行為,特別是對一些高技術用戶來說,嚴格遵守法律法規,不做違法犯罪的事情。
3.4加強網絡監管力度
網絡安全的基礎就是網絡監管,嚴格監管能夠確保信息的安全,監管部門需要定期開展安全審查、安全檢測與風險評估,加強系統的修復工作,對網絡上一些不安全不規范的網站進行關閉、取締、整改、優化。
4結語
大數據時代計算機網絡安全將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網絡帶來的巨大利益還是會使一些不法分子踏入法律的紅線,我們只有樹立強烈的網絡安全意識,形成良好的上網習慣,加大網絡安全的宣傳,從個人角度出發維護網絡安全;監管部門加大對不安全網站的監督,對病毒入侵做好防范工作,強化網絡安全技術手段,保證用戶信息的安全穩定,只有做好網絡安全工作,網絡發展才能更加長久。
參考文獻
[1]萬志華.大數據環境下的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問題研究[J].科技創新與研究,2016(03).
[2]張傳勇.基于大數據時代下的網絡安全問題[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5(02).
[3]杜宇.大數據時代的計算機網絡安全及防范措施[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8(13).
[4]張森.大數據時代的計算機網絡安全及防范措施深析[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8(01).
作者:應振宇 單位:上海未來無線應用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