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文化自覺下小提琴藝術個性化養成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我國的小提琴藝術經過了近百年的發展,在民族領域有著相當出彩的成績,然而,受到文化全球趨同化現象的影響,我國的小提琴藝術還存在個性養成以及風格沉淀等多個方面的問題。文章基于文化自覺的視角,針對中國小提琴藝術的發展歷程進行了回顧,對小提琴藝術的民族化身份認同與藝術特色培養進行分析,對我國在小提琴領域方面的建設以及思想發展浪潮進行了梳理,針對于我國小提琴藝術在歷經本土化發展之后所面臨的問題進行了闡述,旨在進一步提升小提琴藝術的審美價值,推動中國小提琴藝術的優質發展,這對于構建民族文化藝術品牌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文化自覺的觀念最早是由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提出的,在費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各項關于文化自覺的學說里,包含了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創建,文化是有“自知之明”的。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其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該過程是一個理性考量的過程,也是對民族精神的反思和提升的過程[1]。文化自覺有效地解決了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間所存在的“和而不同”的關系,小提琴藝術作為我國眾多藝術領域當中的分支,對于我國文化的發展和融合也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我國小提琴藝術所具備的自覺定位分析
隨著近年來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類開始邁進了信息化的時代,而信息化對原本因地域以及族群所構建成的文化自我體系產生了沖擊,進一步促進了文化的全球化,人類的歷史總是處于不斷變化和交融的過程當中,并在該過程當中不斷地前進,遵循著某種特定的規律一直向前發展。然而,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時代能夠如今天這般,因為技術所帶來的變革影響著文化藝術融合的進程,此種不可逆的趨勢進一步打破了原本的發展軌跡和規律,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文化藝術的進一步發展。然而,當今時代的文化發展中也出現一些趨同化問題,在此種環境之下,藝術的民族屬性遭受到一定的侵蝕,這和上個世紀初期階段所涌現出來的“中體西用”以及“全盤西化”等思想浪潮有著類似的情況,盡管命題有一定程度的相似,然而主體卻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這主要是因為社會環境在科技以及信息化的沖擊下早已煥然一新。文化的發展一定要具有文化自我的形式和特色。文化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必須和民族特色進行深度融合,只有具備鮮明的民族特色,才能夠形成中華文化發展的亮點,從而為民族文化的更快發展指明道路和方向[2]。當今時代背景下,人們不需要對文化藝術當中的西方文化以及中國文化進行爭辯,但是必須要在新的社會環境之下認識和理解趨同化與民族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保證在全球文化趨同化的浪潮之下,音樂藝術文化能夠具有較為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個性化傳承。從某種意義上看,小提琴藝術在中國屬于一種舶來品,在進入到中國之后,小提琴藝術家們在與民族融合的過程當中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就,創作和培養出了一批有著高素質水平的民族化小提琴演奏家,也創作出了諸多有著民族文化影響力的作品。然而,基于文化自覺的角度來看,就不難發現,我國小提琴藝術發展在民族個性化養成方面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仍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不具備穩定性和成熟性,如同新生的幼苗,還需要培養并具備一定的能力和鮮明的個性,才能夠立足于世界。在文化藝術全球趨同化的環境之下,小提琴音樂所具備的民族屬性和世界多元音樂之間的關系,必須要進行重新審視,有效地建立起我國小提琴文化所具有的自覺及自信,從根本上提升小提琴音樂所具有的民族文化身份認同,在立足于民族音樂傳統的基礎之上,構建起中國小提琴藝術的自我認知、自我定位、自我批判及自我創造的文化體系,也是當今時代發展背景下,中國藝術行業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二、中國小提琴藝術個性化養成的價值意義分析
1小提琴藝術發展的必然性
一直以來,小提琴非自覺式發展所呈現出來的藝術實踐表現最多的就是處于尷尬地位的文化心態,此種尷尬心態主要體現在理論研究、作品創作和演奏等各個方面。中國小提琴藝術的發展始終在模仿和學習西方小提琴[3]。然而由于文化審美的差異,導致了小提琴藝術出現了重技巧、輕內涵的情況,一些獲得過國際獎項的小提琴演奏家在技巧方面顯得爐火純青,然而,對于作品內涵的詮釋尚且不足。除此之外,由于小提琴演奏者一直以來都接受了西方的訓練體系和模式,在自我文化方面并沒有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因此,演奏家在對本民族的音樂作品進行演奏時,不僅覺得西方的標準不能夠完全適用于本民族的作品,甚至覺得難以詮釋好作品的內涵,缺少了一些東方特色。因此,從整體上看,中國小提琴藝術的發展容易陷入中西方小提琴藝術交融的漏洞之中,成為了制約中國小提琴藝術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原因,而從根本上看,這也是由于中國小提琴藝術領域至今為止都沒有明白誰為主體以及為誰所用的問題,對于小提琴藝術民族身份認同的問題,也沒有得到合理解決,在沒有獲取身份認同的情況下,是不能夠進一步創新發展的。中國小提琴藝術如果仍然不具備中國式的表演風格,那么,將會使得本民族優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被忽視,在演奏時也不能充分展現出作品的內涵。為了能夠使該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必須要構建起中國小提琴的主體意識,對中國小提琴學派進行建設,必須要具有清晰的標準及規范,明確小提琴發展的體系、理論、演奏以及教育等多個方面的內容。
2個性化養成促進文化傳播
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之下,文化全球化也進一步加深了世界文化藝術的交融程度,“引進來”與“走出去”是交融的兩種主要形式。不同音樂價值觀念所帶來的藝術碰撞和交融,將會構建出更加多元化的音樂文化價值格局,而多元化也代表著文化所具有的差異性,最主要的動力則是民族音樂文化的自覺以及自信。文化只有具備差異性,才能夠使民族文化擁有更加鮮明的特色和亮點,這也是文化傳播最為關鍵的一部分。當前,小提琴在民族化發展的道路上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卻沒有科學有效的價值引導和機制保障。現階段優質以及價值走向趨同、風格穩定的小提琴作品較少,更不用說能夠在藝術領域引起深刻反響的藝術作品,不管是在民族內涵體現上,還是在演奏技法方面所具備的統一性和穩定性仍然不夠。小提琴并不屬于本土的樂器,而是由西方引進,在我國的發展起步時間相對較晚,并且早期階段大多都是借鑒西方的評價體系。然而,在經過了百余年的發展之后,中國小提琴也并沒有完全融入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未構建起較為科學且成熟的教學體系以及評價體系。在長久的發展過程當中,始終將西方的相關評價標準作為藝術作品的判定標準,沒有基于民族發展的角度構建屬于自己的判定標準體系,這種現象對于小提琴藝術民族化以及個性化風格的養成是極其不利的。只有經過更長時間的藝術沉淀,建立科學化的小提琴音樂體系,才能夠進一步推動發展。構建中國獨特的品牌文化,并推動品牌文化的發展和傳播,這與我國正在發展的“一帶一路”倡議深度契合,和我國在經濟領域所做出的“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變有相似的原理。小提琴藝術是我國文化發展領域的一個分支,具有建立民族品牌的時代任務。為了能夠有效地建立起小提琴民族品牌,必須要有效地增強音樂文化發展的自覺和自信心,充分提升文化軟實力。如此一來,才能夠更加快速地推動小提琴藝術走出去。
三、文化自覺視野下中國小提琴藝術的轉變發展分析
1轉變和尋求發展道路
若在小提琴藝術當中融入中國文化價值理念,那么勢必會引發一定程度的文化應激反應。從某種意義上看,當多種文化進行融合和碰撞時,文化自覺就已經開始形成了。如今,中國小提琴藝術民族化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是當今文化自覺的必然結果。然而,這其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盡管文化自覺一直存在,但是還沒有達到一定程度,并不能夠完全促進主體轉型。從整體上看,如若將民族化比作傳統音樂文化對于小提琴藝術文化的排異融合促進體,那么,中國的小提琴藝術文化所面臨的“后民族化”相關發展問題的重點就在于主體的轉型以及定位方面了,在文化藝術領域,形成中國小提琴學派是最為關鍵的目標之一。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小提琴學派,早已經不是一個熱點話題,在該領域的幾代音樂學家們早已經開始了研究,在基于文化自覺以及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中國小提琴學派的建立顯得更為迫切[4]。不同的藝術在發展的過程當中都會形成與國家以及民族化發展特征相結合的文化,這種文化不僅建立起了藝術的獨有特征,還能夠使民族文化得到廣泛的傳播。
2關于中國小提琴學派建設方面的構思
為了能夠從根本上實現文化個性化的目的,有效地推動中國小提琴學派的構建,必須要立足于文化成果以及學術沉淀進行深入發展。在當今時代背景下,關于學派成立是否應該具有十分成熟的條件和環境這一問題,文化領域的諸多學者都有著不同的看法。然而,中國小提琴藝術在經過了百余年的實踐和積累之后,雖然在體系構建、創作創新和教育教學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其仍然具備學派創建的條件。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和成就是有目共睹,其為學派建設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基礎,而小提琴學派建設最為關鍵的問題則在于增強文化自覺。就當前的發展情況來看,我國小提琴學派的構成以及發展必須要有充足的社會條件,從而使理論和實踐能夠得到更加深入的融合,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理論基礎構造。必須要對于小提琴藝術相關的資料文獻、演奏技巧以及教學方面的理論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建設起科學化的評價體系[5]。作品載體建立。對當前我國所擁有的,多樣化民族特色的中國小提琴音樂原創作品和文獻進行系統整理,做好風格沉淀式研究以及作品價值的統一概括,建立起相關的標準和規范,展開民族藝術精品創作工程。人才載體構建。在當前的人才基礎之上,要培養新一代的小提琴演奏者,培養出一批熱衷于傳播民族特色且有著高技能水平的人才,構建中國小提琴藝術發展的精英人才庫。教育載體構建。應當對當前我國小提琴藝術所具有的藝術規律以及演奏技法規律等進行總結。在立足于實踐的基礎之上,對我國在小提琴藝術教學方面的教學體系加以完善,打造出有著鮮明特色的教學方式以及教材范本[6]。體制基礎構建。在結合中國小提琴藝術學派發展以及構建的實際情況之下,搭建起研究中心,針對小提琴在理論、演奏和教育等各個方面做好自覺性引導,對小提琴的風格沉淀以及體系培養、意識理念傳播等內容進行制度性的保障。中國小提琴藝術仍然有很長的道路要走,其在個性化養成以及學派建設方面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其任務之艱巨,道路之長遠,是當下的社會發展環境不能夠預測到的,未來仍然有諸多的建設工作需要去完善和改進。因此,必須要對意識觀念進行革新和轉變,增強文化自信。抓住世界文化藝術快速融合和發展的機遇,對中國小提琴藝術進行深入的研究,基于核心價值理念加強引導的力度,并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出一系列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此外,必須要保障中國小提琴藝術學派建設有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搭建具有保障性的孵化基地。從藝術發展規律的層面上看,我們不能一直依賴于西方小提琴藝術的發展成果以及發展技巧,必須要建立起有民族特色的小提琴藝術。想要最大程度促進中國小提琴藝術的長遠發展,需扎根于豐富的傳統文化之中,以中國上下五千年燦爛的文明為基礎,充分地挖掘和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和小提琴民族文化藝術進行深度融合,讓小提琴藝術具有十分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只有注入民族文化的基因,才能夠從根本上喚醒在人們心靈深處對小提琴藝術文化的身份認同,樹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不僅如此,還必須要建立起統一且規范化的藝術標準以及審美規則,讓小提琴文化能夠擁有更加科學合理的評判標準。由此可見,優秀的民族文化特性以及歷史悠久的東方文明,是中國小提琴藝術個性化養成、學派建立和發展前進的源泉和動力。
參考文獻
[1]蘇格.小提琴藝術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及民族風格的初步形成[J].傳播力研究,2020,4(13):115-116.
[2]龔小凈.探尋中國小提琴藝術的本土化發展路徑[J].藝術教育,2020(03):81-84.
[3]呂樂.試論中國小提琴的音樂文化之路[J].藝術家,2019(10):167-168.
[4]李雯雋.文化視域下我國小提琴藝術民族風格與特征研究[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4,32(03):145-148.
[5]武慧.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小提琴藝術理論研究綜論[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0(01):35-40.
[6]王麗.從中國小提琴藝術看中西音樂文化的融合[J].中國文藝家,2019(11):88.
作者:張靜 單位:山西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