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亞文化理論下農村留守兒童犯罪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犯罪問題日益嚴峻,呈現出高犯罪率、犯罪主體低齡化以及暴力性等特點。留守兒童在初級社會化階段受到犯罪亞文化的影響,獲取犯罪信息并形成犯罪亞群體,最終成為犯罪人。預防留守兒童犯罪刻不容緩,應當從改革教育制度、傳播主流文化、增強司法預防等方面積極應對。
關鍵詞:留守兒童;犯罪;犯罪亞文化
留守兒童是我國城鄉(xiāng)二元結構下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輸出的“副產品”,是典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衍生物”。2013年,全國婦聯(lián)《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xiāng)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顯示,當前我國留守兒童數量超過6000萬[1],占到農村兒童的37.7%,全國兒童的21.88%。研究還發(fā)現,留守兒童犯罪問題日趨嚴重,犯罪案件逐年增加。根據公安部的統(tǒng)計,我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及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大多發(fā)生在農村,而其中大多數犯罪主體是留守兒童。而我國目前關于留守兒童的研究,尚處于探索性階段[2],對留守兒童犯罪問題的研究同樣十分欠缺。因此,從文化角度對留守兒童犯罪問題進行研究,對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維護社會穩(wěn)定具有重要意義。
一、留守兒童界定及其相關理論
(一)留守兒童界定
目前,關于留守兒童尚未形成一致的定義。葉敬忠等人提出,留守兒童指“農村地區(qū)因父母雙方或單方長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單方或長輩、他人來撫養(yǎng)、教育和管理的兒童”[3];聶吉波將留守兒童界定為“因父母雙方或者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的未成年人”[4];黃新提出“留守兒童指家住在農村的,因父母一方或者雙方流動到其他地方6個月以上,不能長期與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的18歲以下的人”[5]。依筆者拙見,留守兒童是指因父母一方或者雙方到家鄉(xiāng)所在區(qū)縣以外的地區(qū)工作,而不能隨其外出共同生活、留在家鄉(xiāng)由監(jiān)護人監(jiān)護或者自我監(jiān)護6個月以上的農村籍未成年人。
(二)犯罪亞文化理論
1.主文化與亞文化
文化是指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物質的與非物質的產品的綜合[6],包含生活方式、社會規(guī)范、價值觀等,其核心是價值觀,因而社會規(guī)范和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流文化的體現。文化又分為主文化和亞文化。主文化是在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為大部分社會成員所接受的文化;亞文化是為部分成員所接受或為某一社會群體所特有的文化,是不同于主文化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亞文化在價值體系、行為準則與行為方式等方面與主文化存在差異與沖突,因而也是一種對立文化和反文化。除了主文化之外,文化的多樣性決定了一個社會一定同時存在復雜多樣的亞文化。社會成員社會化的過程即文化學習的過程,由于在社會化過程中同時會學習到主文化和亞文化,因而社會成員的行為既有以主文化為準則的行為,又有以亞文化為準則的行為。
2.犯罪亞文化與犯罪
犯罪亞文化是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指為犯罪亞群體在犯罪活動過程中被逐漸信奉和遵循的、與主文化相對立的價值標準、行為方式以及現象的綜合體。一個社會成員不可避免地生活在犯罪亞文化中,接受并遵從于犯罪亞文化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實施相應的社會行為,而該行為被主文化界定為越軌行為。犯罪亞文化鼓勵其受眾實施越軌行為或犯罪行為,并且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會發(fā)生越軌行為,成為越軌者。越軌與犯罪密切聯(lián)系,當越軌行為超過限度,便被社會主文化的代表———法律將之定義為犯罪。
3.犯罪亞群體
以犯罪亞文化為行為準則的社會成員會因為社會行為的同質性而聚集,成為不同的群體。犯罪亞文化群體維護的價值體系和行為傾向,與主文化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相抵觸、相背離,這是犯罪行為和非法行為的真正根源。犯罪亞群體將越軌和犯罪行為美化,并定義為美德,使其受眾尤其是青少年尊崇和效仿。沒有人是天生的罪犯,犯罪行為、犯罪動機和犯罪手段等同樣都是通過特定群體內的社會互動而產生,并在互動的過程中通過相互交往和學習,獲取越軌和犯罪的價值觀與手段,從而發(fā)生犯罪行為。犯罪人的形成過程正是在這樣的社會化中不斷地學習犯罪行為和犯罪價值觀的過程。同樣在犯罪人看來,他們的行為是正常的,是應當受到尊重與認可的。“學習”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有的人犯罪而有的人不犯罪,因為在犯罪亞群體內犯罪亞文化下的社會化過程中,社會成員經“差異交往”成為了犯罪人。
二、留守兒童犯罪特征
留守兒童犯罪屬于青少年犯罪的范疇,表現出與青少年犯罪近似的特點。但留守兒童犯罪也有自身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犯罪案件數量逐年上升
數據表明,近年來我國各級人民法院判決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平均每年上升約13%,在這些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留守兒童犯罪所占比例為70%,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7]。留守兒童犯罪的高發(fā)最直接的后果便是犯罪帶來的社會危害性,嚴重影響一代人的健康成長和社會穩(wěn)定和諧。
(二)犯罪主體呈現“雙低”化
所謂“雙低化”,即低齡化和低學歷化。過去犯罪留守兒童的平均年齡為16歲,而目前低齡化明顯,高發(fā)年齡為14~15歲。同時,犯罪主體呈低學歷化趨勢,發(fā)生在初中及小學期間的留守兒童犯罪案件頻現,其中不乏以殘忍手段實施的犯罪和全國性的大案要案。同時,大量留守兒童因貧困等原因在初中甚至小學便已輟學,游走于社會而疏于管教,時常打架偷竊等,其本身容易實施犯罪行為,加之常常為不法分子所利用,因而留守兒童已經成為犯罪的高危群體。
(三)團伙性和暴力性
留守兒童犯罪多以團伙型為主要形式,共同犯罪案件數量在犯罪案件數或犯罪人數上都占了很大比例。同時犯罪手段多具有暴力性,其中搶劫、故意傷害、搶奪、強奸等暴力犯罪占到80%以上,以殘忍手段殺害被害人的案件也時有發(fā)生,全國范圍內的留守兒童重大犯罪案件的事例更是不勝枚舉。
(四)重復犯罪率高
留守兒童犯罪經過矯正再次犯罪比例高,有前科、構成累犯的人員占很大比例[8],其犯罪具有明顯的反復性。一方面,由于在改造過程中犯罪主體的“聚集”,在客觀上促成了犯罪人之間的“互動”,犯罪“經驗”得到“交流”,給留守兒童的改造帶來了困難;另一方面,留守兒童改造完后,社會環(huán)境和家庭條件沒有好轉,仍然缺乏有效的約束和引導,導致留守兒童再次犯罪的比例遠高于其他未成年人再次犯罪的比例。
三、留守兒童犯罪的成因
(一)初級社會化不足
留守兒童父母多在留守兒童年幼時便外出務工,一般由祖父母等近親代為撫養(yǎng)教育。家庭是一個人初級社會化的全部場所,對初級社會化起著基本的決定性的作用。在留守兒童初級社會化時期,父母所扮演的角色的缺失,通俗來講,就是父母“愛”和“認知”的傳授匱乏,家庭在早期社會化中的結構極不健全,功能極大弱化,因而留守兒童的初級社會化的過程是不健全或者不健康的。由于他們經歷的是“先天不足”的畸形社會化,初期認知能力和人格發(fā)展同樣不健全。與此同時,留守兒童因為家庭貧困,自卑自閉,在與他人和社會互動中處于被動,無法融入主流群體,或直接進入與自己適格的亞群體。這樣的情況如果長期得不到改變,留守兒童就會缺乏正常的社會互動,角色扮演會持續(xù)很長,甚至持續(xù)到基本社會化的中后期,而初級社會化過程中的缺陷無法在“后天”進行彌補。
(二)犯罪亞文化的傳播
留守兒童處于基本社會化的階段,屬于通過社會化形成并正在形成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的階段;同時,信息傳播快速發(fā)達,大量亞文化尤其是犯罪亞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得到傳播,諸如網絡游戲、色情暴力影片都帶來了犯罪亞文化和不良需求。而犯罪亞文化正是亞群體的“主文化”,它們能夠迅速地被留守兒童這一亞群體所獲取和認可,并成為留守兒童的價值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加之因為無法接受父母耳提面命的主流文化約束和矯正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越軌和犯罪的價值觀和行為規(guī)范、行為方式等犯罪亞文化卻能夠“肆無忌憚”地傳播,從而被留守兒童廣泛地獲取。
(三)亞群體的形成
因為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關愛和管教,加之學校教育模式僵化、社會歧視和漠視等原因,造成各主體對留守兒童的社會互動和基本社會化缺乏良性有效的調整、犯罪亞文化的學習缺乏有效的限制、正在形成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缺乏有效的引導、輟學等越軌行為缺乏及時的社會控制。當多個這樣的留守兒童因為同樣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而聚集,犯罪亞群體就會產生。犯罪亞群體內部成員間不同的越軌和犯罪文化及經驗通過彼此差異交往相互交流,各成員的犯罪手段得到充實和豐富,并通過群體內部互動和社會化完成自己的基本社會化,越軌和犯罪亞文化正式成為留守兒童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越軌和犯罪手段在群體內被留守兒童掌握。
(四)缺乏有效的社會控制
由于留守兒童多存在自卑、偏激等心理和人格問題,他們尤其渴望關愛,希望有良性的社會互動,有屬于自己的良好的初級群體和主文化群體。但他們在社會互動中無法滿足自己社會化的需求,往往不得不主動采取越軌的方式以期引發(fā)自己渴望融入的主文化群體的關注,并誤認為此種方式得到主文化群體的認同和首肯;或者以越軌的方式來對抗主文化群體,或通過越軌的方式來損害主文化群體的利益,從而獲得“報復”的快感和滿足,達到對主文化群體的“威懾”和對自己的認同的目的。同時,留守兒童所扮演的角色往往存在矛盾和沖突。一方面由于生理逐漸發(fā)育成熟,他們渴望擺脫父母的束縛,能夠被當作成年人對待;另一方面卻尚未建立成年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無法像成年人那樣獨立承擔社會責任。因此,留守兒童經常表現出精神的緊張和情緒的沖突,最直接的表現便是叛逆。當自身利益和需求得不到滿足和外界的幫助時,犯罪便成為他們達到目的的重要手段。
四、預防留守兒童犯罪的對策
(一)消除城鄉(xiāng)教育差別,推動城鄉(xiāng)教育資源均衡化
留守兒童犯罪問題的產生歸根結底是我國城鄉(xiāng)二元結構模式下導致的城鄉(xiāng)差別,這是解決留守兒童犯罪問題的切入點。由于留守兒童不能同等享受父母工作所在城市的教育資源,不能夠在父母工作地讀書或者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讀費,因此他們不得不留守在農村。由于缺乏對留守兒童的引導和約束,家庭在留守兒童的初級社會化時期的功能喪失,留守兒童初級社會化是失敗的。因此,教育資源城鄉(xiāng)一體化發(fā)展是預防和解決留守兒童犯罪問題的根本途徑,這就要求行政部門在落實戶籍制度改革,取消附加在戶籍制度上的城鄉(xiāng)教育資源的不平衡,制定并落實相應政策,讓留守兒童能夠享受到與城市孩子一樣的受教育權利和資源;同時大力發(fā)展農村經濟,消除城鄉(xiāng)貧富差距,讓進城務工人員能夠選擇返鄉(xiāng)就業(yè),以兼顧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引導。
(二)控制犯罪亞文化傳播,引導留守兒童健康社會化
首先,媒體、學校等社會團體應當傳播主流文化和價值規(guī)范,遏制犯罪亞文化在校園內產生和滲透,讓留守兒童接受積極健康的文化熏陶,消除留守兒童的“差異交往”,使之得到健康的社會互動和社會化。其次,家庭及學校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引導和監(jiān)管,社會組織應充分發(fā)揮“第三政府”的職能,對留守兒童的越軌行為給予及時有效的幫助,為留守兒童提供更多參加各類社會活動的機會,增強留守兒童的自我保護和自我控制能力。再次,社會成員應當消除對留守兒童群體的消極的“標簽”式認知,主動關愛和幫助留守兒童,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并提供機會使之能積極參與社會互動,融入主文化群體。
(三)完善未成年人保護法律制度,加強司法預防
完善未成年人保護法律制度,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法制教育。一方面,要使留守兒童知法、懂法、守法,掌握基本法律知識,學會用法律約束自己的社會行為,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要對留守兒童犯罪進行有效矯正,并對其實施長期持續(xù)的跟蹤和引導,幫助誤入歧途的留守兒童走向正途,避免留守兒童在矯正后再次實施犯罪行為。要加強監(jiān)管,凈化校園周邊環(huán)境,預防犯罪亞文化流進校園。
參考文獻:
[1]全國婦聯(lián)課題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xiāng)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J].中國婦運,2013(6):30-34.
[2]劉志軍.留守兒童的定義檢討與規(guī)模估算[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49-55
[3]葉敬忠.對留守兒童問題的研究綜述[J].農業(yè)經濟問題,2005(1):73-80.
[4][8]聶吉波.留守兒童犯罪的實證分析[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09:5-12.
[5]黃新.農村留守兒童犯罪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08(34):286-287.
[6]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91-101.
[7]留守兒童犯罪率高:莫讓留守兒童問題成社會悲劇[EB/OL].中國文明網,2012-10-11.
作者:夏治禹 單位:重慶工商大學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