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社會互動理論下文化符號注意偏向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化符號是一種高度凝練的文化結晶,是文化的物質載體。針對文化的研究一直在持續進行,目前發展成熟的理論基礎有社會互動理論等。社會互動理論中發現互動情境會對文化符號注意偏向產生影響,而接觸作為人際互動的基本要素,會影響個體對人際互動結果的期待。因此,基于社會互動理論,通過想象接觸的方式可以干預社會互動情境對文化符號注意偏向的影響,為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以及不同群體之間文化的進一步交流做出貢獻。未來對文化符號注意偏向的研究應考慮其他互動方式,以此為文化共同體的發展提供多條路徑。
【關鍵詞】社會互動理論;文化符號;注意偏向;干預
文化作為一個群體最重要的精神內涵,一直是人類研究的難題。文化符號是人類文明傳承、創造、創新的物質載體。針對文化符號的研究較為廣泛,換言之,人類的一切文化活動都離不開符號且需要以符號這種獨特的方式加以表現,也正是通過對文化符號的認知、把握、理解和運用,人們才得以獲得、創造出豐富多彩且各具特色的文化成果。因此,基于社會互動理論研究個體對文化符號的認知加工及影響過程的可干預性,有利于文化傳播、促進不同群體文化融合。
一、文化符號的注意偏向效應
文化符號是文化的物質載體和外顯形式。注意偏向是注意的特征之一,指個體對特定刺激的高敏感性并伴隨地對信息的選擇性注意,或者相對于其他刺激而言更容易注意到某種刺激或對某種刺激的注意不易轉移。[1]近年來,關于注意與文化的關系研究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相關研究表明,個體會對自己群體的文化信息給予更多的關注,導致反應時變短,從而產生注意偏向[2]。鑒于人們對符號的解釋是通過社會互動來實現的,因此,可以從社會互動的視角來解釋文化符號的注意偏向效應。
(一)文化符號的注意偏向
文化符號是一個地區或群體獨特的文化內涵標識和特殊意義記號,是一個群體、民族乃至國家文化資源的一種高度凝結,反映的是在某種特定的自然環境或社會歷史背景下生活的群體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共有的精神、物質、智力與情感。注意偏向是對輸入的刺激信息進行有選擇的加工分析而忽略其他刺激信息的心理活動[3],涉及在同時面對多個刺激時會忽略其他刺激僅注意某些特定刺激的傾向[4],這個注意某些特定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注意的選擇性加工[5]。研究發現,文化會影響個體的加工模式,不同文化偏好的個體對不同文化圖片的注意敏感性差異顯著[6]。例如,李瑩以兒童和青年為被試的研究結果指出,兒童和青年都會首先注意到中國文化信息,將更多的注意資源分配到中國文化信息上[6]。關于不同群體對自我群體文化注意偏向的研究也表明,不同性別、年級、地區的個體對自我群體文化均存在顯著的注意偏向[2]。另外,有學者[6]指出個體對自己群體的社會習俗會更加敏感,可能是這種對本國文化的敏感性導致了中國被試對中方文化符號的注意偏向[7]。由此可見,對自我群體文化符號的注意偏向是一種十分穩定的現象。
(二)社會互動理論對文化符號注意偏向的解釋
個體所處的社會情境會影響到人們對符號信息的組織與編碼以及對不同符號的認知加工。因此,基于社會互動理論,可以從社會互動情境視角來解釋文化符號對注意偏向的影響。注意偏向屬于認知加工范疇,研究表明不同社會互動情境中個體具有不同的社會認知模式[8]。如,Li[9]等通過釣魚游戲揭示了合作情境能顯著提高學齡前兒童理解他人觀點的靈活性。國內學者王笑楠[10]同樣證實了合作的互動情境會促進兒童進行平均分配。同時,在合作情境中個體更容易將自己的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11],促進對他人信息的加工。對于注意偏向的解釋包括圖式理論和認知資源理論。圖式理論關于注意偏向的解釋認為,若外界刺激與個體已有的圖式類似或一致,個體易于選擇該刺激作為加工對象,從而產生注意偏向。文化圖式則是指人們在先前經驗的基礎上在大腦中形成的與文化相關的知識結構[12],是在文化環境的長期浸潤下形成的。在中華民族獨特的自然風光、優秀的傳統文化、代代相傳的風俗習慣的浸潤下,在個體的價值取向、情感態度、行為表達等各個方面早已烙上深厚的中國文化印記,使個體在認知發展過程中逐漸產生并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圖式[13]。認知資源理論認為當個體把注意資源分配在某一認知任務上時,會限制個體對其他認知任務的注意資源分配,即表現出對該認知任務的注意偏向。個體表現出注意偏向的刺激通常能分配到更多的注意資源、得到更快速的反應、獲得更豐富的情緒體驗。因此,當中西方文化符號同時出現時,中方文化符號更符合被試內在的文化圖式,個體將更多的注意資源分配給了中方文化符號,表現出對中方文化符號的注意偏向。
二、文化符號注意偏向的可干預性
近年來,諸多學者將研究重點放在文化的進一步交流與融合上,提出相應的干預措施來改善對文化符號產生的注意偏向。目前,對文化符號注意偏向的干預主要是從社會互動情境入手,通過想象接觸的方式來干預文化符號對注意偏向的影響。想象群際接觸是一種常用的間接接觸方式,因其具有高效、便捷、易操作的優勢,所以很多研究者將其作為實際接觸的替代手段[14]。僅僅在心理層面上想象與其他群體個體產生積極地交互,就可以緩解直接接觸時產生的焦慮情緒。如果想象彼此間的接觸是愉悅成功的,對個體的接觸意愿與信念的強化效果會更好,同時還能有效減少個體對外群體接觸的消極情緒[15]。大量研究證明了想象接觸是改善群體關系的重要路徑[16]。同時利用想象接觸的干預可以有效減少個體在社會互動過程中的威脅感和擔憂感,誘發個體與互動對象發生積極愉快的互動,促成良好的互動關系的形成。符號互動理論認為人們對符號的解釋是通過社會互動來實現,并在特定的情境中加以修正。即人們是在社會互動情境中實現對符號的認知加工的,且當人們身處復雜的社會互動情境時,紛繁復雜的難題會阻礙個體的認知加工,促使個體重新判斷所處的情境,在幾番考量取舍之后賦予符號最恰當的意義,這就構成了一個“反思”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個體能夠有目的地調整、豐富符號的含義,從而使符號的意義得以修正,因此社會互動情境對符號認知加工至關重要。合作與競爭作為最主要的社會互動必定會影響個體對符號意義的加工,是自然演進的基本規律[17],又是人類社會關系發展的重要推動力[18]。最終,合作情境中會表現出文化符號偏向的衰減,說明合作情境可以有效調節個體對中西方文化符號的注意偏向。然而,個體在競爭情境中對中方文化符號的注意偏向有明顯的增加。根據群際沖突理論[19],群體之間的利益競爭會導致群體間的威脅,這種群體間的威脅反過來又會引發個體對競爭對手的敵意和偏見[20]。結合注意資源理論,個體用于處理信息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無法在同一時間對所接受的所有外部信息進行統一處理,所以會對某些特定信息表現出注意偏向。因此,個體為了使自己在競爭情境中獲得更多安全感并且獲得更多的積極體驗,個體傾向于將更多的資源分配給自己群體,表現為對中方文化符號產生更多的注意偏向。競爭情境中文化符號注意偏向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便是人際互動。有研究表明,個體對人際互動結果的期待對自我群體偏向具有重要影響[21],接觸作為人際互動基本要素對個體對互動結果的期待具有重要的影響。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大量研究表明群際接觸可以有效增進人際互動意愿。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受時間和空間等因素的限制,不少群體間很難有機會進行直接的互動接觸。近期心理模擬的相關研究發現,在缺乏直接接觸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想象接觸來促進接觸意愿的提升[16],有效增加個體對互動對象人際互動結果的期待,從而使互動雙方的關系得到改善,進而影響競爭情境中文化符號的注意偏向,驗證了文化符號注意偏向的可干預性,從而促進良好群際關系的持續發展。
三、結語
社會互動情境是影響群際關系的重要因素,加強合作情境是促進跨群體交往的重要舉措,合作情境為抑制內群體偏愛效應和促進社會群體間的和諧提供了一個可靠的方向。同時,社會互動理論也為我國當前民族關系的鞏固和對外交往的發展提供了切實的依據。未來研究重點應放在將理論轉化為社會實踐的具體干預策略上,形成良好的群際態度,增強群際信任,促進積極合作行為的發生和推動文化共同體的建設。
作者:馬小芳 關薦 單位:寧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