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信息時代下的地域建筑設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網絡信息的發展,空間形態由單一的實體空間向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并存的二元空間轉換,城市的空間結構、建筑的布局模式深受影響。文章基于這一發展趨勢,分析了地域建筑設計的機遇與挑戰,并提出了未來地域建筑設計發展方向的設想,即從室內與室外環境的設計、新語境下地域文化的塑造、基于社會結構的變革對交往空間的營造、數字信息技術在地域建筑設計當中的應用四個方面來探討地域建筑設計應滿足人類的環境宜居和歸屬性的需求,以達到人類棲居于本土的主觀意愿。
1網絡信息時代下的空間變革
網絡作為信息時代下的重要載體,推動了社會形態中空間結構的變革。在農業社會,土地要素占據主導地位。在工業社會,能源資源占主導地位,資本引起了社會的集聚效應,產生了以工業帶動發展的城市。在信息社會,知識和信息占主導地位,形成了多功能復雜的網絡結構。每次社會形態更迭都是源于后者比前者產生了更加高效的社會生產力。信息時代中網絡的普及,信息的互通,大大的縮短了時空距離。在這樣的一種時代背景下,城市的空間結構、建筑的布局模式深受影響。空間形態由原有單一的實體空間變成了實體空間和虛擬空間融為一體的二元空間。城市實體空間結構演變呈現出城市空間的擴散與聚集并存、城市與地區邊緣界限的模糊以及城市區域結構網絡化的特征[1]。建筑中滿足人類活動中基本物質需求的實體空間仍占據主導地位、虛擬空間作為滿足人類部分情感需求的輔助空間、建筑空間處于混沌的狀態,功能分區模糊化[2]。
2地域建筑的機遇和挑戰
基于上述空間形態的變化,虛擬空間會給實體空間造成一定的沖擊,其縮短了時空距離而形成的分散模式使人們在選擇地域方面有了更多的選擇權,給地域建筑帶來了機遇;對虛擬空間與實體空間“共生”的矛盾中后者所應占有的服務份額及地位是地域建筑設計所應深入探討的話題;網絡媒介的時效性使得跨地域也能夠表達象征本地域特色的建筑,給本土建筑帶來了挑戰。具體如下:①城市空間的聚集存在于信息高度集中且設備完善的城市,在信息獲取均等化的情況下,人流會從工業時代那種集聚于大城市的模式,轉而形成一種均質分散的模式,在這一趨勢下,人們有了更多的自主選擇地區的權利;②城市與地區邊緣界限的模糊以及城市區域結構網絡所呈現的扁平化特征,使得象征該地區特色的建筑在不同地區使用具象或抽象的符號表達其特征,如各地區對徽州建筑中粉墻黛瓦、馬頭墻等具有徽州本土特色的建筑元素進行提煉轉譯,以傳達徽州建筑的特色,這一“傳承”或“更新”給帶動人流發展的該地域建筑的特色帶來沖擊;③建筑實體空間不會被虛擬空間所代替,人類的擋風、遮雨等基本活動需要在實體空間中進行,由于地域建筑依附于實體空間,實體空間的存在給地域建筑帶來了發展的契機;④虛擬現實(VirtualReality,以下簡稱VR)技術在虛擬空間中的應用主要表現為滿足人類視覺方面的情感需求。如在室內裝潢方面,通過場景預設天花造型、踢腳線形等起到減少實際工程量而又滿足個體差異性的情感需求的作用。虛擬空間中運用技術極大“簡化”裝飾,使得設計回歸到建筑空間的本體。與此同時,在虛擬空間中單方面強調視覺因素而忽視人體其他感受的因素也是地域建筑設計有待解決的問題。
3新型語境下的設計思考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深入解讀,在信息時代對新的棲居環境的展望是地域建筑設計發展的趨勢。其中人流的動向決定地域建筑是否有生機,而滿足地域環境的宜居和人類社會屬性的歸屬感的需求是人類扎根于該地域的必備條件。宜居的地域環境的塑造體現在舒適居住環境中;歸屬感的營造一方面由地域文化所帶來的記憶畫面的體現,另一方面由交往空間中人際互動氛圍的體現;現代技術是實現環境宜居和營造歸屬感的手段,地域建筑設計應順應時展的潮流以求人類棲居于本土的意愿。
3.1適宜居住環境的營造
地域環境是否宜居,首先應考慮人的外在感知,即室外環境和室內的環境對人身體產生的影響。室外環境包括自然環境中的地形、地貌、水文、氣候等,也包括室外人工環境。室內環境包括聲、光、熱影響舒適度的因素等。處理人類活動與自然的關系一直是人們探討的話題。信息時代有別于工業時代中人們盲目地向自然索取的方式,產業的轉變,使得人們能夠借助工具理性地處理建筑與自然的關系。地理特征是自然所賦予的獨特屬性,是體現地域中差異性特征的因素。美國建筑師維克多·奧戈雅(VctorOlgyay)在《設計結合氣候-一建筑地域主義的生物氣候研究》中提出“生物氣候地方主義”,這種設計方法將滿足人體的生物舒適度感覺(冷、熱、干、濕等)作為設計出發點,注重研究氣候、地域和人體生物感覺之間的關系[5]。地域建筑設計應不以犧牲自然生態為前提,結合因地制宜的理念,創造出室內外宜居的環境。在室外環境中,建筑應順應周邊環境,利用場地有利因素營造適宜的微氣候。景觀的設計要選取當地季節性的特色植被,營造一種賞心悅目的環境,積極引導人們樂于漫步、騎行等建康生活方式。在室內環境中,現代科技解決室內舒適度是當今普遍利用的手段,但是這種人工環境會降低人類的抵抗力,并削弱對于自然環境的感知。因此地域建筑設計應以被動設計為主,主動設計為輔,采取主被動相結合的設計方式,以此營造舒適的室內環境。如在被動設計中利用材料特性和構造方式設計出“會呼吸的”表皮,以達到通風散熱的效果,在被動設計不能完全解決室內舒適度的情況下,采取機械設備的主動設計。
3.2地域文化的營造
信息時代對地域文化有著強烈的沖擊。在文化傳承的道路上,信息易獲取性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肢解了文化的傳播,使其碎片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的侵蝕,建筑上表現為盲目的崇洋、求新、求高;在本土文化的延續方面,各種符號的濫用、拼貼以求懷舊感;信息時代下,圖像視頻充斥著人們的生活,擾亂了公眾視聽的主觀感受。盲目跟風的現象部分投射出人們對本地域文化自信的缺失,而文化自信建立在文化認同感的基礎上。因此應該深入了解當地傳統的優秀文化,來提高對本地域文化的認同感,以達到文化的自信、自覺;建筑符號作為地域文化的表征,是文化長期沉淀的結果,僅將呈現的結果直接復制或拼貼在建筑立面上是忽視其歷史文脈和底層邏輯的表現。中國建筑講究意的傳達,而非拘泥于形。因此需要挖掘地域文化的內涵,這種深層次的模式是基于對經典文化思想的淵源的解讀和對當地人們的生活方式的深入了解;媒體的快速傳播使得人們提前獲悉建筑空間形體的信息,這主要影響人們實際空間的視覺感受。另一方面也應看到信息化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它替代不了人的體驗感知。為了調動人們真實的感官體驗,空間的營造應強調通感的其它因素的傳達,如設計中運用流水、花草、材質等要素以引起人的聽覺、嗅覺、觸覺的感受。文化需要有機更新。地域建筑文化不是閉塞的,時代潮流的發展注入其以新的活力。傳統的歷史建筑承載著過去的記憶,這種記憶給人以歸屬感,而新建筑是順應時代的產物,也是人們對于展望未來寄托的精神空間。新老建筑的共生,是文化延續的見證,也是體現地域建筑的文化特征之一。因此地域建筑的設計應對既有歷史價值的建筑采取保護的措施以及將建筑中不適應當代人生活的部分功能空間進行更新重利用。在改造及新建的活動中,應重點指出的是建造過程中要有當地群眾的參與,設計師積極引導且提出建設性的建議,以達到人們愿意參加建造心之所向棲居地的活動的目的。
3.3交往空間氛圍的營造
交往體現了人的社會屬性,它也是傳統的生活方式中重要的環節。交往是歸屬的需要,地域建筑不僅要體現地域特色還要給人以歸屬感的需求,在這一點上兩者之間高度契合,有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因此,不管是建筑設計還是地域建筑設計都要考慮人們生活方式的訴求,即交往空間的營造。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交往方式發生了明顯的改變。由面對面交流的傳統交往空間的單一模式變成了虛擬社會與傳統交往空間并存的模式。在虛擬社會交往中,憑借數字信息高效的優勢,大大降低了溝通的成本、擴大了交往空間、消除妨礙人際交往的社會因素[6],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情緒發泄的訴求。與此同時,虛擬社會中間接傳遞交流信息的網絡使得人們在傳統空間中通過表情、言語、動作等面對面傳達的復雜信息變得簡化單一[7]。這就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隔閡,人們缺乏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以及及時感知對方的心理活動。另外,由于虛擬社會并不能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懸殊過大,倘若過分沉溺于網絡,往往會對現實生活產生更大的疏離感,淪陷者可能產生嚴重的心理疾病。應對這種趨勢和問題,權衡虛擬社會與傳統交往空間的利弊,充分發揮各自的優點。網絡已經實現了遠程的交流,可以作為不限地點的工作、商貿會議的溝通渠道。而人們日常生活中鄰里的溝通,應該建立在實體空間中人與人面對面交流的過程中。出于這方面的考慮,地域建筑設計必須基于本地特色的文化背景,營造更為開放共享的交往空間,以積極引導人們在傳統空間中交往。設計師青山周平曾提出共享社區的概念,在女員工宿舍改造成社區中,利用標準化可移動的盒子之間的空間,形成靈活的外部交往空間;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學生宿舍公共區域改造案例中,設計者運用空間句法的原理,利用軟件進行空間的可視性、可達性以及使用者行為的分析,以重建記憶場所來喚起群體的情感共鳴。
3.4數字信息技術的應用
技術只是手段而絕非目的,否則容易淪陷為形式主義。在工業時代下,芬蘭建筑師阿爾瓦·阿爾托(AlvarAalto)在工業化大生產的技術與賦予建筑人情化特征的關系上指出“標準化并不意味著所有的房屋都一模一樣,而主要是作為一種生產靈活體系的手段,以適應各種家庭對不同房屋的需求,適應不同的地形、不同朝向、不同景色等等。[8]”技術與個性化需求并不矛盾,合理運用技術可以更快速經濟地實現靈活的空間。現代主義建筑革命是在工業技術推動下進行的,同樣,信息時代的數字技術也會導致建筑新的變革。現代數字信息技術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體現了精確性、靈活性、復雜性等特征。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技術的應用使得跨學科協同工作,設計包括從概念到拆除的建筑全壽命周期,這種模型精確性為決策者提供依據[9]。參數化設計提供了多維度、多元的復雜空間,為體驗者帶來了無限體驗的可能。此外,數字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建筑師回歸到空間本體的設計。奧地利建筑師阿道夫·洛斯(AdolfLoos)曾主張“裝飾就是罪惡”,他認為建筑師應該關注空間而非裝飾。在之前所提到的既滿足用戶情感需求又簡化裝飾的VR技術就是設計回歸空間本質的趨勢所在。地域建筑設計應用數字信息技術,不僅結果呈現多元化,還表現為設計者的思維轉變。在不同地域氣候、水文等方面,地域建筑設計可以利用數字信息技術設定外部影響因素的變量,儲存參數,再根據不同的地區環境情況調用參數,進行性能的模擬,更理性地定量分析,主動與被動技術相結合,以達到創造舒適的室內環境;在文化表征方面,利用數字信息技術,存儲體現地域特色、具有歸屬感的因素,同時,考慮到為實現建筑傳達的與公眾理解的信息一致性,要實現公眾參與因素設定的互動,及時反饋修正因素。設計要素調取的模式類似于搜索引擎可以隨時調動數據庫中信息的方式,以達到設計的高效靈活運作;在建造技術方面,傳統技藝與現代數字信息技術相結合,在使用者可以觸碰的范圍內突出傳統技藝的材質表達,同時利用軟件建模,考慮施工工藝的流程,結合當地可再生的材料,進行模擬及現場指導。
4結語
在數字信息化的沖擊下,城市由原來單一的實體空間向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并存的二元空間轉換。虛擬空間縮短時空的距離,尤其是給那些基于數字網絡設施完備的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但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地區帶來了機遇,與此同時,虛擬空間占據了部分的實體空間,同質的表達也可以在不同的地域空間體現,這就造成了無地域特色千篇一律的危機。地域建筑設計必須返回到建筑空間的本質,即對實體空間中真正能夠留下來不能被虛擬空間所替代的那部分的思考,讓人心之向往地棲居在這片土地上。
參考文獻
[1]蔡良娃.信息化空間觀念與信息化城市的空間發展趨勢研究[D].天津大學,2006.
[2]何鏡堂,蔣濤.數字城市與建筑學的發展[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10):1-6.
[3]黃磊.回應地域自然環境的生態建筑設計策略初探[D].重慶大學,2010.
[4]李志紅,姜靖,齊超.關于網絡人際交往的思考[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77-79.
[5]曹杰,李悅.網上人際交往對青年的文化心理影響[J].理論與現代化,2002,(01):56-60.
[6]洪鐵城.建筑時俗論[J].華中建筑,1998,(01):37-42.
[7]趙凱.BIM在國內的應用現狀及發展對策[J].工程技術研究,2017,(02):74-75.
作者:謝丹 單位:安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