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民族文化產業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化產業已然成為全球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青海作為一個多民族聚居區,具有較為豐富和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但隨著文化產業的逐步成熟,以及新形勢下環境的變化,也顯現出政府扶持力度不夠、產業融資難和人才匱乏等問題。本文對青海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狀況進行了分析,針對性地提出了發掘原生態文化,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加大融資支持力度;積極發展民族文化旅游項目;增強電子商務在民族文化產業中的應用;注重人才引進、加大開發力度等建議,以助推青海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民族文化產業;SWOT分析法;高質量發展
1992年我國政府首次認可“文化產業”這個概念,隨后逐漸開放對文化活動的監管,引導文化事業向文化產業邁進,到2000年,文化產業已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青海位于我國西北經濟欠發達地區,有著巨大的經濟發展需求和潛力。青海不僅有美麗的自然景觀,還有藏、回、土等十多個少數民族形成的民族文化資源,這為青海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強調:“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①。與此同時,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在《愿景與行動》(2015年)中也提出,青海省在“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中應重點優先發揮民族人文優勢,以促進青海省經濟不斷地向好、向快發展。青海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強調,要謀劃好青海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就要堅持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著眼于在新的起點上建設更加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新青海②。相信,大力發展青海民族文化產業將成為推動青海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推手。
一、民族文化產業發展概述
民族文化是建立在“文化”寬泛的定義之下,由生活在特定地域空間內的族群為適應生息繁衍的自然生態環境,被各民族多數成員普遍接受和世代相傳的產物,集中體現地域特色和民族個性。我國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發展的國家,除漢族文化外,其他55個少數民族的獨特文化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已成為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新道路。首先,民族文化產業的未來發展前景廣闊。如土族的“盤繡”,除保留傳統手工藝外,還增添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觀光項目,吸引了眾多游客,不僅保證了文化的沿襲,同時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增長。其次,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需要找到新出路。相比經濟穩步提升的非少數民族地區來說,少數民族地區的外部環境復雜,不確定因素尚多,經濟增長壓力較大,文化作為其發展的一大優勢,大都未被充分開發,未形成特色產業。再者,文化產業在少數民族地區可作為特色產業來發展。無污染、可持續的綠色產業,既符合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也可以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快速有效地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
二、青海民族文化產業的SWOT[[1]分析
(一)優勢條件1.民族文化資源豐富。青海是一個多民族省份,除漢族外,還有藏、回、土、撒拉等少數民族,民族文化仍保持著原有的古樸,如藏文化獨特而鮮明,內容極為豐富,體現在藏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土族,其民族文化也較為豐富,例如“安昭舞”“花兒”民間刺繡等。2.宗教文化易形成文化品牌。青海地區主要以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兩大宗教文化為主。據資料顯示,全省現有佛教寺院600多座,伊斯蘭教寺院也有1000余座。其中塔爾寺是我國藏傳佛教的六大寺院之一,寺院建筑瑰麗壯觀,被譽為“藝術三絕”的酥油茶、壁畫、堆繡更是藏族藝術中的奇葩。這些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和宗教活動對提升青海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強大品牌效應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3.文化產業總體規模穩步擴大。從2011年至2018年青海省GDP和文化產業增加值的回歸分析看,線性回歸方程的可決系數R2為0.95(見圖1),達到了統計意義上的顯著性水平,表明大力投資文化產業可以帶動經濟的增長。從表1中可以看出2011年至2018年青海省的經濟發展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GDP從2011年的1670.44億元提高到2018年的2865.23億元,增長了1.72倍,文化產業增加值也從2011年的29.45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72.10億元,增長了2.45倍。雖然青海文化產業的發展相較國內發達省份還處于起步階段,但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提升空間。
(二)劣勢因素1.政府支持力度不強。因地理、歷史、自然條件等因素的制約,政府對民族特色文化的發展未制定統一的長遠規劃。政策制定、政策執行和政策監管之間缺乏內在聯系,多頭立法、多方共管的局面經常出現。嚴重阻礙了青海民族文化產業的長期穩定健康發展。2.產業融資渠道單一。民族文化企業融資主要來自內源融資,外源性融資占比較小,自身融資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對企業的生產規模、項目投資等經營活動造成不利影響[2]。政策性融資支持力度也不強。青海省政府雖然采取了多種措施,但實質性的幫助措施卻很少。3.人才資源匱乏。青海省科研機構較少,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全省從事文化事業的機構共計1108個,從業人員6620人。相關從業人員雖逐年有所增加,但素質普遍偏低,對當地的民族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了解不充分,缺乏文化創新和營銷管理人才。
(三)產業發展機會1.國家對西部經濟的重視和青海地區對民族文化的保護。2020年5月17日《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加快推進西部地區綠色發展,支持青海探索協同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徑,為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政策機遇和動力支撐。2016年視察青海時指出:“青海的最大價值在生態、最大責任在生態、最大潛力也在生態?!睂η嗪碚f,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僅包括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時也包含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青海將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積極開發和培育民族文化,推動文化產業蓬勃發展,這不僅是貫徹落實國家發展戰略,也是結合青海省“一優兩高”戰略部署的具體表現。據青海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00年至2016年青海省文化產業總投入占GDP比重不足1%,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2.互聯網信息的快速發展。當前青海信息化還處于較低水平,但只要抓住“互聯網+”機遇,通過借助電商渠道和網絡優勢,把民族工藝品、服飾等產品“引流上線”[3],企業之間通過構建網絡溝通平臺,信息互通有無,避免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就可以讓民族地區的農牧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讓高質量“特”字號產品“走出去”。
(四)外部威脅1.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受限。一方面,有少部分特色原生態民族文化出現了失真、過濾甚至失憶的現象。只傳承其表面形式,缺乏內涵。另一方面,文旅相關法制不健全,管理部門的不作為和短視行為,加劇產業的畸形發展。2.部分民族文化后繼無人。由于民族文化的參與性不強及現代因素的沖擊,年輕人繼承和發揚本民族文化的意識逐漸淡化。此外,民族文化也講究傳承,大多是口口相傳,少有文字書籍留底,致使部分民族文化后繼無人。
三、青海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建議
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認為,一個國家的硬實力是經濟,軟實力是文化,而能夠使一個國家軟硬實力相融合發展的產業就是文化產業[4]。鑒于目前青海民族文化產業的比較優勢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發掘原生態文化,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目前,在青海黃南、玉樹等地區依然保留著原生態的民族文化特色,不僅豐富了當地的文化類型,也成為打造青海民族文化品牌的先天優勢。所以青??梢詫⑾冗M技術與原生態民族文化資源相結合,積極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如建設民族文化藝術館、舉辦民族文化產品推介會,在不破壞原生態文化的同時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這將有力地促進“青”字招牌的宣傳和推廣,塑造地區形象,不斷增強地區凝聚力和輻射力,使青海民族文化產業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局面。
(二)加大融資支持力度資金緊缺、投資薄弱以及投融資環境較差是青海經濟發展面臨的重點與難點。資金是產業發展的基礎,青??梢砸揽恳M外部資金來支持投資民族文化產業項目。通過降低企業資本進入民族文化產業的門檻,積極擴展融資途徑,建設多元投融資途徑;出臺鼓勵政策,引進一批市場前景好、有一定技術開發能力的企業落戶青海工業園區,努力把工業園區建設成民族用品生產加工基地。
(三)積極發展民族文化旅游項目對青海地區來說,發展民族文化旅游有利于生態立省戰略的實施。2017年上半年,青海共計接待國內外游客3130.40萬人次,比2016年同期增長20.3%;實現旅游總收入共計347.01億元,增長22.6%[5]??傮w而言,青海旅游業近年來發展勢頭較好,進一步大力推進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以多樣化的青海民族文化產品,形成青海特色形象品牌,將促進青海地區經濟的高速增長。
(四)增強電子商務在民族文化產業中的應用鼓勵民族文化企業嘗試打造自己的電子商務平臺,企業之間實現即時信息溝通,年輕人是網絡的主要使用群體,民族企業應該把民族特色與現代元素有效結合,利用網絡科技加以包裝,加大對民族文化的推廣和宣傳,以帶動民族文化相關產業的發展。
(五)注重人才引進、加大開發力度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是完善產業鏈,進一步完善產業鏈就需要培育民族文化人才。青海地區居民的文化水平整體較低,有些民族文化中的默會知識常常是難以言傳的,如同仁的唐卡、土族的盤錦,都成為了當地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載體。所以,完善民族文化產業的人才發掘與引進機制,提供“人盡其才”的發展平臺是非常必要的。同時,要培養既熟悉本地文化又有發展文化產業能力的特殊人才。注重青海地區產學研的結合,在高校設置特色學科,培養從事本地區文化研究、文化產業的綜合管理人才。最后,依托人文地理優勢,培育文化與技術人才。如民族歌舞、民族手工藝品加工、唐卡制作等,就地取材,通過一定的組織培訓,將這些手工技術人才轉化為民族文化產業的人才。
四、結語
發展文化產業不僅僅是手段,也是目的。對于像青海這樣的少數民族地區省份來講,不僅要增加GDP,文化也是必要的營養元素。將二者結合起來,不僅可以營造青海地區的民族文化氛圍,激發文化創造力。同時,也能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資源優勢,將經濟發展與生態戰略相結合,為青海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壯大開辟新路徑。注釋①佚名:引領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來源:央視網.2017-12-1809:18:45.②羅藏、薛軍:大力弘揚“新青海精神”深入實施“五四戰略”奮力推進“一優兩高”不斷開創新青海建設新局面.來源:青海日報.2018-07-2508:39.
參考文獻
[1]肖全良:基于SWOT分析的青海省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研究[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1(4):81-85.
[2]趙佳: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產業融資支持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7.
[3]牛月、賈偉、王倩楠:“一帶一路”背景下青海省文化產業拉動經濟增長的機理分析[J].知識經濟,2019(1):29-30+53.
[4]張杰、李萊:青海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探索[J].企業經濟,2014(7):128-132.
[5]羅赟敏:青海省旅游與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融合關系研究[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0(6):15-20.
作者:蘇文俐 單位:青海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