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疫情背景下的科技助力文化產業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產業作為當代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應順應建設文化強國、堅持文化自信的時代要求,加速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在肺炎疫情等重大突發事件的形勢下,可看出現階段文化產業競爭力偏弱,以及缺乏復合型人才等問題。基于此,本文從政府、人才和平臺搭建這三方面維度出發,提出相應策略,以期為我國科技與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提供助力。
背景
國家關于文化產業和科技融合發展的政策及指導為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我國陸續出臺了《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綱要》(2012)、《“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2016)與《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17)、《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的通知(2019)等文化科技創新政策。2017年黨的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我國七大戰略之一,具備創新引擎特性的文化和科技將是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2019年科技部等六部門印發《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的通知中,提出加強文化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完善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加快文化科技成果產業化推廣、加強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促進內容生產和傳播手段現代化、提升文化裝備技術水平、強化文化技術標準研制與推廣這八項重點任務。推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發展,不僅有利于豐富文化業態、促進傳統文化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滿足人們的文化新期待,更能為科技創新提供方向引領,緊跟世界潮流,讓文化在數字經濟時代大放光彩。肺炎疫情等重大突發事件對文化產業科技化的挑戰在疫情肆虐的情況下,為延緩疫情蔓延速度,政府決定延長春節假期,并號召群眾少出門、避免交叉感染,導致傳統文化、旅游、餐飲等行業都受到較大沖擊,春節之后延期開工也給工業、房地產、農業等產業帶來較大負面影響,與之相對的是數字文化、醫藥醫療、在線游戲等行業受益。由此可見在疫情期間,傳統文化和數字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迥異,如何在疫情情況下,將現有文化產業進行轉型升級,從而提升我國文化產業自身的應變能力與造血能力,是本文討論的關鍵。
我國科技和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現階段文化產業現狀據我國2018年文化和旅游發展統計公報顯示,總體而言目前我國文化產業各方面發展較好,9個文化及相關產業行業中不同行業情況有所不同,其中7個行業的營業收入實現增長,增速超過10%的行業有3個,即新聞信息服務、創意設計服務與文化傳播渠道;增速為負的行業有2個,分別是文化娛樂休閑服務與文化投資運營。2018年,中央財政加大對文化產業的資金投入,繼續實施“三館一站”免費開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等文化項目。疫情形勢下文化產業現狀疫情情況下,為更好地防范肺炎疫情,根據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廣大群眾自覺居家過年、減少人員流動。在此情況下,我國文化產業失去了春節紅利,多項原定在春節期間推出的文化展覽也臨時取消,傳統文化產業受到巨大沖擊。與之相對,數字文化產業在疫情期間發展趨勢良好,線上需求的劇增使得網絡視頻、直播、游戲等產業收入頗豐,主流游戲產品的日活躍用戶數和用戶時長都出現明顯上升,用戶介入內容生產的時點明顯提前。
現階段科技助推文化產業存在的問題
產業水平偏低競爭力弱值得肯定的是我國文化產業已有一定發展,但在全球競爭中仍處于弱勢地位,但由于我國文化產業基數小,無論是總量還是質量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雖然我國人口眾多,有著巨大的文化消費市場,但結合目前實際情況,文化消費市場的潛力并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不能滿足居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以美國、日本為例,美國文化產業總產值占本國GDP的比重為28%左右,日本20%左右,2018年我國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4.3%。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在世界上排名遙遙領先的主要原因,在于將其發展建立在高度發達的高新技術基礎上。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文化科技產品多是初級產品,科技含量低,產品的附加值不高,文化市場仍以傳統文化產品為主,創新文化產品供給不足。高新技術在文化產業中所占份額急需提高,文化產業與高新技術融合度不高,亟待創新政府管理以支撐文化科技融合的創新模式,提升產品國際競爭力。
缺乏文化科技復合型人才
無論是科技還是文化,發展的核心都是“人才”,如果說技術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巨大動力,那么人才無疑是更為重要的源動力。我國人口眾多,人力資源豐富,但文化產業是一個涉及多學科屬性的復合產業,對人才的要求更為嚴格,培育同時具備科技知識和文化儲備的文化科技復合型人才是文化創新發展的核心基礎。我國在文化產業方面的人才短缺即表現為文化科技復合人才的匱乏,加上原有行業性人才復合能力偏低,且缺乏相應的培養機制,這成為制約我國文化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就目前的高校復合人才的培養而言,科技人才的培養偏重科技能力,輕視了人文素養,培養體系還需進行改進。總之,在人才儲備方面和培養方面的問題制約了我國文化產業朝著科技化的方向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關于教育工作論述的一個鮮明主題就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科技文化復合人才培養體系亦需解決上述三個問題。文化科技融合力度不夠在文化科技融合的背景下,為了助推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需要借助相應平臺,以文化科技融合項目建設為載體,打造優良的文化科技融合創新創業生態。2012年5月18日,科技部、、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五部門聯合了首批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化部在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工作上就強調“平臺意識”。但我國地方各級政府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給予重視度不夠,忽視對其發展的關注,相關平臺建設相對文化產業的發展來說相對滯后,加之個別地區自身經濟水平不高,文化基礎設施不健全,要建立文化科技融合發展平臺,難度較大。總的來說,我國文化與科技創新融合發展平臺的建設滯后于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成為阻礙文化與科技進一步融合的關鍵。
對策及建議
政府支持要促進文化產業與科技相融合,需要政府為文化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法律環境,法律政策是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有力推手。首先,政府需要完善相應法律政策,加緊制定從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保障和鼓勵措施,進一步發揮“國家文化創新工程”“國家文化科技提升計劃”等政策的引領作用,刺激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推動文化產業進一步;其次,政府需要對現有文化政策法規進行細化,對于已有政策法規的不能僅停留在書面或口頭上,要重在落實,流于書面則會導致約束力不足;再次,針對文化與科技融合企業制定相應的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綜合運用財政補貼、政府采購對文化產品和供給上進行幫扶,促進文化企業蓬勃發展,提升我國文化產業活力;最后,我國不同省份文化產業發展情況有所不同,這就導致不同地區文化問題有所差異,僅憑細化和分解現有政策法規,就會導致意指不明確,容易造成執行中的曲解或偏差,這就要求不同省市結合自身情況,制定相應的地方政策推動本地區文化產業發展。
人才保障
人才是開展事業不可缺少的前提,對于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而言亦然如此,為了促進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發展,提升我國文化產業科技含量,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文化科技復合型人才隊伍至關重要。如上文所言,要解決的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三大問題,在這需要明確的是培養的是為我國文化科技產業融合服務的、同時具備高新技術與文化內涵的文化科技復合型人才。要培養文化科技復合型人才,需要建立相應的培育體系,建立符合要求的培訓機構并設立相應課程。政府在義務教育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培育復合型人才,把科技和文化同等重要的理念根植于當代青少年的價值觀中。此外,針對義務教育之外,高校和社會培訓機構作為培育人才的載體,應大力倡導“產學研一體化”培養模式,在此基礎上利用已有教育優勢,將研究出的文化創意與市場結合起來,有計劃地培育文化產業發展所需的、符合社會實際需求的復合型人才,成為當地科技文化產業的輻射基地和人才輸送基地。平臺建設平臺是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的載體。《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綱要》中指出:“加強科技創新載體建設,探索集群式發展、創新鏈和產業鏈互動結合的新模式。”在提升園區質量和水平的基礎上,培育“產學研用”于一體的創新基地和科技研發推廣基地,構建企業為技術創新主體、示范園區為發展載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創新體系。政府除了大力支持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設,還應鼓勵各省市結合自身地區實情,以國家示范基地為借鑒,建立地方性文化科技服務專業平臺,加快推動本地區文化科技產業園區建設。地方專業平臺協助區域內各級政府部門整合相關文化資源,專職從事文化科技融合共性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應用和公共技術服務,重點以地區文化科技深度融合與協同創新作為基本行動指導,有效組織和集聚區域文化和科技產業創新資源,高度重視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等不同主體之間發揮組織、撮合、協調等作用,切實打通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通道,促進社會與經濟轉型快速發展。
結語
至此,從此次疫情對文化產業的沖擊中,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市場形勢和國家政策勢必會進一步倒逼科技和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在實現“兩個百年”計劃的改革建設過程中,精神需求作為人們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之后的必要需求,人民群眾對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需求肯定會不斷增長,科技和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存在廣闊的市場前景和巨大的消費需求。未來是屬于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時代,目前我國科技和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現實問題依然突出,文化產業對經濟的推動作用不足,文化產品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因此,必須進一步從政策、人才和平臺建設多管齊下,政府、市場和社會主體多方協力,進一步拓寬科技和文化產業融合度,提高科技文化產品供給數量和質量,以發揮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突出貢獻。
作者:葛澍 滕連澤 楊斯嘉 向云 單位:四川省科學技術研究成果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