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數字技術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數字技術促進湖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問題
近年來,湖南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數字技術在促進湖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方面卻仍存在諸多問題,亟須在產業發展后勁、衍生新業態和構建平臺載體方面發力,補齊短板,集聚優勢。
1.1數字技術促進產業發展后勁不足
當前,湖南文化產業的優勢行業仍聚焦于廣電、出版等領域,數字技術與文化產業融合有所推進但進展不明顯,傳統優勢動漫、出版等行業雖然早有數字化布局,在實現數字化轉化的過程中,也存在著優質內容不足、文化內容單薄、缺乏原創與同質化等問題。文化產品方面,除卻湖南衛視與芒果TV的主打產品外,湖南缺乏像《國家寶藏》《國寶大會》等能夠全面體現湖湘傳統文化的高端數字文化項目,也鮮有如《甄嬛傳》《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傳播度高的文化IP轉化精品;大型龍頭企業方面,湖南既沒有像杭州阿里巴巴、廣州網易、深圳騰訊等具有全國影響力和行業競爭力的“航母型”技術領軍企業,也缺少像嗶哩嗶哩、愛奇藝等新型互聯網+文化新興企業。不僅如此,數字技術在促進傳統湖湘文化資源的數字化產業轉化中也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實現將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經濟優勢。如新省博物館雖然通過運用數字技術等新技術多元、全方位地展示了漢文化,但卻并沒有如故宮一樣通過將傳統文化與數字技術、現代精神、審美意味、載體樣態等方面相結合,衍生一系列創意十足的數字化文創產品和服務,收獲巨大的市場效益,走出一條具有自我特色的文化與科技融合之路。
1.2數字技術催生產業新業態能力不強
對于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發展,湖南雖然走在前列,省會長沙獲批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但總的來看,仍然停留在“淺層融合”階段,缺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文化產業與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等新技術的融合尚沒有釋放出應有的能量,難以持續為產業發展注入活力。且隨著數字文化產業新業態的迅速發展,直播、短視頻等應用迅速崛起,湖南沒能像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地一樣抓住機遇布局數字技術產業群集,也難以吸引技術驅動型公司的技術落戶,更別說提供原創性和基礎性的技術成果支持。與此同時,由于對新型文化商業模式的探索滯后,數字技術、信息技術對湖南文化產業內容創作、產品研發和模式創新的支撐作用較弱,主要側重點還是在于傳統文化產業的數字化轉化,網絡文學、沉浸式文化、電子競技等新業態衍生能力不強。1.3數字技術與產業融合平臺相對缺乏數字化時代的文化產業發展,需要借助平臺來產生互動與聚合效應。對于湖南而言,與數字技術結合更為緊密的產業主體基本為中小型文化企業,受資金和技術的限制,文化創意領域的數字化技術創新服務平臺、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公共科技服務平臺、知識產權開發運營平臺等數字化基礎設施較少,專業技術創新平臺不多,這就使得湖南的文化資源未能得到全方位數字化轉化,也無法將現有的文化產品通過數字技術進行更大范圍地流通與傳播。此外,與北上廣等技術發展、產業形勢日新月異的發展態勢相比,湖南對數字技術等新技術的反應較慢,且數字文化產業聚集度不高,也缺乏眾籌、眾創、眾扶等創新驅動平臺,阻礙了數字技術與文化資源的快速融合。
數字技術給予了文化產業不同的表現形式,以數字技術等新技術為依托,通過促進湖湘文化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構筑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培育文化產業新業態、打造五大創新平臺等措施,有助于湖南文化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2.1促進湖湘文化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構筑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湖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要走“內容為王”之路,以傳承和弘揚湖湘文化為核心,借力數字技術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發傳統文化的活力,實現湖南文化產品體現形式和供給手段創新,進而提高文化消費體驗,提升產業整體實力。一是要創新數字技術與湖湘文化相結合的表現形式。惟楚有才,于斯為盛。湖湘文化博大精深備受矚目,但同時其傳承與轉化也受制于文化主體與外部環境,大多還處于表演與觀賞的階段,尚未實現與影視、動漫、創意設計以及文化會展等主流文化產業相融相合獲得產業經濟效益。應用數字技術對湖湘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是一種“創意+文化+技術”的方式,一方面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話語體系讓廣大受眾在數字化體驗過程中理解湖湘文化的精髓,進而提高大家的審美水平。另一方面要凝練出湖湘文化中心憂天下、勇于獻身、經世致用、敢為人先的精神氣質和文化特色,以彌補當前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精神供給不足,削弱當前湖南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泛娛樂化趨勢,傳播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輿論導向。二是加強湖湘文化產品的品牌建設與產業鏈發展。數字技術助力湖湘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尤其要注重產品形式和服務方式“質”的提高。可以說,能否圍繞文化品牌形成合理的數字文化產品供需體系、建立相應的產品結構布局和配套產業鏈,是湖湘文化創造性轉化的關鍵點所在。只有湖湘文化資源轉化為具有知識產權特性的資本要素時,才能發揮產業功效成為生產要素之一,產生經濟效益。當然,在創造性轉化湖湘文化的過程中,創意設計必須要與時俱進地將區域文化特性簡約化和時尚化使之適應現代人的文化審美需求,形成具有明顯區域特色的數字文化符號,提高品牌競爭力。未來,湖南可以因地制宜,通過加速傳統工藝美術業的數字化發展進程,拓展湖湘文化產品的傳播范圍,提高品牌知名度;通過數字技術提供的技術支撐更好地構建湖湘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使受眾能夠以新鮮有趣的形式和真實可感的體驗徜徉于湖湘歷史文化場景之中,感受傳統文化藝術的精髓和精神;通過以文化創意和數字技術提質湖南傳統湘繡、煙花、陶瓷和夏布等產品,促進跨界創新,延伸產業鏈條,實現湖南傳統文化產業的提質升級。三是要構筑現代化的文化產業體系。數字技術推動湖湘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前提是擁有市場、培育需求。當前,部分湖湘文化與其他產業融合而衍生的產品與服務,如周敦頤故居文化旅游等,“叫好”不“叫座”的關鍵原因在于沒有吸引到強勢資本的廣泛關注,歷史文化資源和民間民俗資源的影響較弱、受眾較為小眾,文化產品銷量不大。只有將湖湘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消費市場緊密結合,通過數字技術將湖湘文化產品所傳遞的文化價值與現代文化審美相結合,才能培育一批喜愛和消費湖湘文化產品的消費群體,培育市場潛力。與此同時,在實現湖湘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還需要出臺相關傳統文化商標、文化專利等政策法律措施;注重非遺文化的保護和發展,保障非遺文化符號能夠通過正常、規范的程序獲得生產開發和數字化轉化授權,進入消費市場。如在發展湘西民俗文化產品時就可以在開發伊始就建立起相關的非遺項目準入機制和數字化開發專利保護,防止無序競爭帶來同質化發展,進而影響到產業的健康發展。最后,要在此基礎上建立符合市場規律的現代企業制度。通過合并重組,湖南成立了八大省管國有文化產業集團,各集團以抓管理、抓精品、抓融合為著力點,圍繞產業、資本和市場進行融合發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就湖湘文化的產業化發展而言,當前市場主體多為中小創意型企業,且大多面臨著融資困難、缺乏核心創作團隊、市場競爭力弱等諸多問題。未來,還需政府的政策引導,使其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提升產品結構布局、完善產業鏈體系,以實現湖湘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質”的提高。
2.2推進文化與數字技術的跨界融合,培育文化產業新業態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數字技術的創新和發展,文化產業與數字技術的融合也更加緊密。數字技術通過為文化產業提供技術支撐,促使各類文化生產要素以不同形態優化組合,不僅拓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更是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催生新業態。一是借力數字技術實現產業鏈優化升級。大力發展視頻文化創意產業。“無視頻不內容,無內容不視頻”。隨著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以及5G技術的蓬勃發展,視聽產業將會是中國經濟的“藍海”,已成為社會共識。要抓住視頻產業發展熱潮,圍繞杜家毫書記提出的“北有中關村,南有馬欄山”的戰略設想,拓展“視頻”的邊界,培育具有創新力的原生視頻企業,將有限的財力重點投到掌控和聚集視頻文創產業鏈“上游資源和核心資源”中去,避免輕資產運行或多中心運行的視頻文創企業“沖著政策紅利而來、吃完紅利就走”的優惠政策“游牧”現象。要思考誰是下一個ATXT,通過提早建立抓早抓小的機制,建立潛力項目的識別和篩選體系,用好產業引導基金,幫助企業對接投資體系。對符合產業發展趨勢、擁有核心技術或產品的核心團隊、商業模式具備成長潛力的企業和項目,加大搜索、識別、引進、輔導及扶持的力度,同時用好產業引導基金,幫助企業對接投資體系。因為視頻文創行業中具備創新、創意和核心技術的企業在資本的加持下,成長速度非常快,2~3年就可能進入上市通道。二是抓住數字技術所帶來的顛覆式變革機遇。大力發展文化IP。由數字技術引領的新文創時代文化產業的發展,其技術和內容間的界限愈加模糊,互動關系也有了質的變化,即過去是由技術主導內容的表現方式,而現在技術本身就是文化產業的新內容之一。同時,這種技術與內容關系的變化,也導致了產業創意模式的變革,以往那種以個體為中心的單獨創造逐漸演變為以集體為核心的大眾創新,且舊的創意能夠在技術的加持下煥然一新,成為新的創意,并且迅速通過社交平臺廣泛傳播變現。可以說,這種內容和技術的深度融合催生了全新的IP。湖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把握好技術與內容的新型關系,打造一批既具審美價值,又能夠傳遞文化價值、受眾喜聞樂見、具有“湘”字號特征的高質量文化IP精品,吸引一大批固定的粉絲群。建立文化IP超級供應鏈管理體系,避免文化IP發展后勁不足、迭代困難。
值得注意的是,在發展文化IP的過程中,還需重視文化IP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以立體化和專業化的IP運營方式創作高品質文化IP精品。隨著文化市場的不斷繁榮發展,粉絲經濟在流量變現的過程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IP熱潮也引發了諸多只顧經濟回報而忽略品質的產業亂象,出現了一大批“叫座不叫好”的影視作品。如電影《愛情公寓》雖然打著電視劇成功后的情感招牌,卻“掛羊頭、賣狗肉”,將盜墓筆記和愛情公寓這兩大熱門IP混合在一起,不倫不類反遭粉絲的批評和質疑。湖南在發展文化IP時,要吸取相關經驗,以IP品牌的長久發展和持續性建設為大方向,避免生產粗制濫造的流量文化產品而過度消費、透支粉絲和消費者的信任。三是利用好數字技術的空間延展性。大力推進文化沉浸式體驗。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速度越來越快。可以說,新文創時代,受眾已然不會滿足于簡單、平面的文化或文物展覽,也不會簡單地沉醉于一出傳統的戲劇。只有充分利用好數字技術等新媒體技術的空間延展性,將傳統的展覽升級為沉浸式的展覽,將單一的作品展出升華為沉浸式的感官盛宴,充分調動受眾的多方情緒投入才能獲得更多的吸引力。湖南文化產業在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數字技術等新媒體技術的空間延展性,將傳統的展覽升級為沉浸式展覽,將單一的作品展出升華為沉浸式的感官盛宴。一方面,利用數字技術等新技術手段,通過沉浸式傳播提升傳統文化和文物的沉浸式體驗。湖南博物館新館自開館以來好評如潮,通過多元技術投入,結合真實的器物道具與物理空間使文物與展具托架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將原有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參觀模式變為瞻仰模式,不僅提升了觀眾的多維感官,還方便受眾更加深入地了解漢代喪葬理念;另一方面,通過綜合運用VR、AR等虛擬現實技術,打造獨具特色的湖湘文化產品。據統計,2018年,中國網絡文學的用戶已經超過4億,是影視文學的最大主體來源之一。與傳統文化消費相比,這種新生的“網生代”文化消費行為與審美趣味更加注重身臨其境,喜歡通過全景式的視覺、觸覺和嗅覺來獲得多元交互體驗。未來,湖南文化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充分利用這些新技術,交互使用虛擬現實、混合現實、增強現實以及人工智能等技術營造出既能豐富充實湖湘文化空間又具有真實體驗感的虛擬場景,創造出可廣泛共享和被受眾喜愛的文化產品,為受眾提供沉浸式文化體驗。
2.3推動文化產業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造技術創新平臺
黨的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在數字技術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湖南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要努力搭建數字化公共技術平臺,為數字技術原創產品研發、創新技術應用提供便捷、有效、低成本的公共技術服務。深化長沙市國家級文化與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國家級基地建設進程,加快構建文化產業技術研發體系,重點突破3D動漫引擎、虛擬現實互聯網視頻、智能嵌入支撐軟件等核心和關鍵共性技術,建設實施互聯網視頻、文化智能制造、虛擬現實技術、數字創意、創意設計等一批支撐新興業態快速發展的重大工程和創新要素支撐體系。發揮文化企業的主導作用,重點扶持創新能力強、輻射范圍廣的大企業或產業園區建立關鍵技術研發中心和服務中心,促進數字技術、5G等新技術的廣泛運用和創新成果共享。
參考文獻:
[1]趙星澤,徐文怡,張菡秋.產業鏈角度下文化產業發展研究[J].中國市場,2018(35).
作者:徐淑芳 單位:湖南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