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外國文學教學創新特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文學史是開放的,是一部無限敞開的不斷被續寫和改寫的文學發生、發展史。傳統的外國文學史教材一般都以時間為線索,把西方文學的發展歷程劃分為幾大文學思潮和流派,又將其發生、發展歸結為某種社會政治、經濟結構發生、發展的結果。應該說文學是社會的反映,將文學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緊密聯系起來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在闡述某一個時期的文學思潮和運動產生及發展的原因時,如果僅從經濟、政治的角度單向度地、直線式地加以解釋,文學發展史也就成了社會發展史,成了庸俗社會學。
其實應該在肯定經濟對文學藝術發展的決定作用的同時,注重從文化、哲學、宗教、社會心理及科學等諸多環節來探討外國文學史的流變,并要特別突出強調文化因素的作用。西方文學與文化互為依存,密不可分的。西方文化從特質上來看屬于酒神文化、太陽神文化。這種文化從源頭上根源于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古希臘先民是個海上“商業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促使古希臘初民形成了樂觀、自由、活潑、個性解放的性格特征和文化心態。這種民族心態表現在文學上,就形成熱愛生活,以人為本,執著現世,無視來生,積極進取,勇于追求的文學精神。
而這種人文精神滋養了整個西方的民族文化,使整個西方文學史始終貫穿著人生價值觀念和人學母題。外國文學課程的教學目的,不僅僅是了解單一的國別文學發展的線索、閱讀作品,做一些例行的賞析,而是承擔著教育人、引導人的神圣責任,通過對異域文化在感知世界、認識人生、表達情感、價值取向等方面的學習與比較,從更高層面上感知異域文化,發展、完善、提高在本民族文化傳統基礎上形成的人生觀、價值觀、文化觀。文化和文學本來就是互相滲透、互相依存的兩個重要方面。我們應該強調文化因素的作用,教會學生在漫長的文學史中去體會文化的傳承,特別注意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與文學融為一體,使學生在學好外國文學知識的同時,提高其文化素養,達到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目的。
優化教學體系,豐富文學史的文化因素優化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效果。外國文學囊括了中國以外的全世界所有國家民族的文學,面對這樣浩繁的內容,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處理不好,就很難收到好的教學效果。按照傳統的教學觀念,就整個外國文學的發展史而言,古代是起點,近代是重點,現當代是難點。歐洲近代文學成就尤其突出,是重點講授的部分,而現當代文學卻作為選修課來講,顯然不是教學重點。至于東方文學就更不入流了。
這種傳統的教學內容往往偏重于西方,并且厚古薄今,遠詳近略。作為專業基礎課,教學內容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系統性,這對學生學習知識,形成技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但如果在教學中忽視現當代重要的研究成果和文學思潮,就會使學生對西方20世紀以來的現實主義文學和現代派文學知之甚少,對新的文本解讀方法也很陌生,影響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廣闊學術視閾的形成。因此,在外國文學教學改革研究中,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精選和優化勢在必行。在講授歐洲近代文學的同時,要增加對20世紀文學的講授。
從整體上向歐洲現代文學傾斜。本著詳近略遠原則,把重點從古代移到現代。整個西方文學的內容分三個部分:(一)是從古希臘到18世紀的文學;(二)是19世紀文學;(三)是20世紀文學;每部分占課時總量的三分之一,從而使教學的重心移到了19世紀和20世紀。這樣的安排,既兼顧了古代文學,又突出了現當代文學;既體現了時展的必然,又合乎目前學生對外國文學的接受、期待與借鑒的需求。對外國文學課各章節內容做認真分析,區分詳講和略講的內容。教師把重點、難點講透、講深,使學生充分掌握,深刻領會,并能舉一反三。略講部分,教師精心設計“作業與思考”,讓學生通過消化教材或查閱資料來完成。
此外,教學內容力求達到學科前沿,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課堂教學,把最新的知識和創新意識傳授給學生,盡可能突出創新特色。比如在藝術評析方法上努力引進各種文學批評新觀念和新方法。如運用現代敘事方法評析狄更斯創作的典型的多元整一結構;運用神話原型批評方法評析福克納《喧嘩與騷動》的“神話模式”等,增強了多角度變換與選擇的可能性,一定程度上將無形資源(精神財富)轉化成為有形資產(知識經濟)也就是將無形資源量化成為一種能夠真正作用于現實的物質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