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文學翻譯及研討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翻譯如今已經進入了“創造性的轉折”時期,翻譯工作已經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源文本轉化為目標文本的單一過程,而是需要在保持準確性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關于英語分支的學科和教育學,正在進行針對寫作和文學翻譯的研究,即使翻譯和創造性寫作的教授職位已經開放,但是,翻譯界還沒有理論來闡明,用什么樣的創造性寫作方法和知識基礎來豐富文學翻譯的課堂。眾所周知,翻譯和創造曾是重疊的,創作性寫作和作文最初是統一教授的,并未做區分。在東英吉利大學的文學、戲劇和創造性寫作學院(英國)和洛瓦大學的洛瓦作家研討會(美國)等寫作項目中,創作性寫作和翻譯都是作為同一概念出現的。雖然如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對于翻譯和創造性寫作的定義,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分歧,但是我們必須揭示其中更多的教學聯系點,因為我們不能在教授文學翻譯的同時,卻否定翻譯能力是能夠教授的。創造性寫作和文學翻譯是否可以通過教授而習得,已經成為翻譯界的亙古不變的話題了,本文將進一步分析英語文學翻譯及研討會的方法和目標。
關鍵詞:翻譯教學目標翻譯學習成果翻譯研討會
一、文學翻譯的出發點
為進一步確定我們在文學翻譯研討會上所討論的內容,本文將著名的女權主義者、文學評論家伊萊恩•肖沃特關于教學能力和技能的理論,作為文學翻譯教學中的方法進行應用。基于文學研究,可以將以下幾點作為文學翻譯的教學目標。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在運用不同語言時,將翻譯時所產生的微妙而復雜的差異區分出來,并根據各種語言的使用習慣、文化背景以及社會背景,進行準確并適宜的翻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要注意語意上的用詞恰當,而不是單純的逐字翻譯,僅僅在語法意義上的通順,這是作為文學翻譯中首先需要注意的一點。翻譯者在閱讀含有比喻意的文學文本時,對于比喻句的分析及翻譯,應注意區分詞匯的字面意思及隱喻意思。在文學翻譯時,翻譯技巧通常是指翻譯出語義和語法之間的固定對應關系。而在隱喻中,是由名詞詞組來構成,名詞不再用來表示事情、概念,而是用來表示動作。這就說明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注意在表達同一意義時,隱喻情景下的詞類發生轉換,在將原語言文本轉換為目標文本時,譯者需要對語言中的字面意思和隱喻意思做出區分。在進行翻譯工作前,首先應該對源文本、作品、內容及其注釋進行進一步的了解。翻譯前,對于源文本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對于全文的把控是完成一個好的文學翻譯作品的重中之重。其次,理解和分析源文本的內容和背景之后,有助于在翻譯過程中,掌握作者的整體文化建構,同時也根據譯者的文化背景和社會背景去建構自己翻譯過程的文化建構,最終將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影響,完成一個高水平的目標文本。同樣,在翻譯過程中,除了利用文化模式作為文學翻譯的參考,我們還需要思考的問題是,應該多與他人交流,還是更多地闡述自己的思想。這一問題,是我們在進行文學翻譯時,需要進行深入思考的問題,特別是在信息高度共享,網絡極度發達的今天,我們在翻譯時,是應該盡可能多地參考他人的意見,還是僅僅闡明自己的觀點,也是我們作為譯者需要思考的問題之一。在翻譯過程中,首要任務是仔細閱讀所要翻譯的文學作品,注意其中的措辭、句式、隱喻及作者的寫作風格的使用。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僅應該應用于翻譯文學作品中,而且應該應用于在理解整個現代社會每個人都能接觸到的語言流中。措辭、句式、隱喻及作者的慣用風格在語言轉換過程中至關重要,同一源文本,因譯者的翻譯習慣、修辭手段及作者的表達風格的不同,會有千差萬別的譯本,因此,在文本轉換過程中,應本著仔細、謹慎、認真的心態去處理文學翻譯中的問題。對于源文本的翻譯,無論是進行想象性的目標文本創作,還是批判性的目標文本創作。二者都是可以應用到目標文本創作中的。在文學研究過程中,需要將文學作品與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不能脫離生活,不能僅僅局限于對文學作品的翻譯,而應該賦予譯本更多的人情味,將文本翻譯與日常生活相結合,才能創作出優秀的譯本。在與其他譯者共同翻譯同一源文本時,對于自己的翻譯作品,應該接受他人的合理意見,并根據自己的理論支持,對其進行適當的批判性的辯護。翻譯研討會是對翻譯作品進行進一步的潤色、修改和升華,將眾人的理解和分析融合,最后完成對源文本二次創作。
二、文學翻譯的過程
文學翻譯的過程是與文學翻譯的出發點相對應的。這里將文學翻譯稱為“二階主動動詞”——識別、閱讀、區分、檢測——提升到“一階主動動詞”的范疇,正如我們在前文中提到的創造。創造是布魯姆修訂的任務分類的最高級別。文學翻譯者不僅需要發現潛在的文化建構,還需要進行自己的文化建構,用目標語言進行創作。因此,前文提到的譯者的創造包括轉換能力的子任務:起草,編寫和修訂。然而,不僅僅是文學翻譯者,甚至所有文學作品的讀者,都超出了這些二階動詞心理層面的反應,產生出更高一層的:情感、批判、爭論或世界上的社會行為。
三、文學翻譯研討會
以上關于文學翻譯的內容與文學翻譯研討會的主要內容有許多相似之處,從廣義來說,二者都是以文本為中心,都以文學和文學以外的內容為焦點,避免了“文本本身”和“文化領域本身”的兩極分化,許多內容都符合譯者的優先次序、習慣和方法。而前文提到的以文學模式作為文化參考,讓人聯想到平行文本。此外,前文提到的為自己的譯本做辯護呼應了譯者翻譯的長期目標,即幫助譯者使用該領域的元語言表達他們的選擇,在與翻譯客戶溝通過程中也應該合理地提出自己的翻譯理念,特別是針對那些可能只會有助于改善翻譯經濟前景而損害作品的藝術完整性的觀點,提出自己對翻譯內容的宏觀和微觀的分析及理解。
四、研討會的作用及效果
翻譯研討會的首要目標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基于社會建構意義的原則,改變翻譯批評者對譯者知識匱乏的看法。同時,通過對文學作品的分析,促進譯者自身的發展以及文學閱讀“產物”的發展。隨著翻譯技能向其他非文學文本的轉移,我們應該更多地了解除文學以外的其他領域的內容,才能創作出富有想象力的、批判性的譯本。作為譯者不能局限于本民族的文化,更應該把握文化相對性的發展,融合源文本文化和目標文本文化,通過文化融合,來補償文化差異性所帶來的描述性差別。
五、結語
創造性寫作的教學方法已成為翻譯研究中廣泛爭論的問題之一,我們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既要考慮其優缺點,也需要從教學可行性方面進行思考。我認為文學翻譯和創造性寫作是否可教、如何教授,都可以通過文學研討會的形式進行分析和研究。換句話說,文學翻譯研討會必須承擔起應盡的職責,并且其作用不僅僅是批判性的,文學翻譯研討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從翻譯理論研究的角度看,翻譯研討會可以使一些模糊的問題明朗化、理論化,譯者需要批評性的指導,甚至有的放矢的批評,還可以起到對譯者、出版者和讀者之間的溝通作用。
參考文獻:
[1]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國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周楊 單位:吉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