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微時代高校應對網絡輿情探思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高校網絡輿論引導工作.微時代的到來,對高校新聞宣傳和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高校網絡輿論具有議程設置主體多元化、輿論傳播渠道便捷化、高校主流話語權威性受到挑戰等特點,高校應遵循第一時間原則、以人為本原則與正面引導原則,建立健全輿情預警、輿情處置和信息機制,組建輿情監測、宣傳教育和意見領袖三支隊伍,切實做好高校網絡輿論引導工作,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關鍵詞:微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對策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手機網民人數達9.89億,學生占比為21%;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報告顯示,2018年637件熱點事件中,教育輿情占53件,列第4位.微時代的到來,為高校新聞宣傳提供了便利,也帶來了新的挑戰.高校師生智能手機擁有率接近100%,每臺智能手機就是一個新聞終端,各類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呈現漣漪效應,極易形成熱點話題.因此,如何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大學數量龐大網民的輿論引導工作,是高校在新聞宣傳和思政工作中面臨的新課題.
一、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
(一)議程設置主體多元化
在微時代環境下,人人都手握網絡信息終端,隨時隨地可以瀏覽、轉發、評論“微文”,或者編輯加工信息,通過微博、論壇、社區等平臺實時.自媒體的廣泛應用,改變了以往由高校宣傳部門擔任“唯一把關人”的議程設置格局,導致議程設置主體下移而變得多元化起來,從校內到校外,從普通師生到校友,從普通群眾到媒體人士,任何人都可以針對某一現象或事件設置議程,引發網民圍觀,甚至引致噴發式擴散.有研究顯示,68%的高校網絡輿情事件是由校內師生爆料的.議程設置主體多元化一方面可以豐富議題、加快信息傳播、推進新聞媒介群眾監督,另一方面有可能因為網民媒介素養欠缺、宣傳部門把關角色弱化、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導致議程設置扭曲、失范、失準.
(二)輿論傳播渠道便捷化
隨著網絡的普及以及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各種網絡平臺層出不窮,SNS社區、博客、微博、BBS、貼吧及QQ、微信等實時交互軟件,極大豐富了高校輿論傳播渠道.對某校1286名大學生的調查顯示,61.6%的學生使用手機主要是使用微信等各類社交軟件.另有研究發現,在高校2003—2012年間60起網絡輿論事件中,有30%源于微博爆料.此外,網絡直播、隔空喊話等方式,也促使網絡輿情形成非常迅速,平均潛伏時間僅為1.9天.網絡平臺的多樣化、智能手機的大眾化、新聞媒介的娛樂化,推動了輿論傳播的快速化與便捷化.
(三)高校主流話語權威性受到挑戰
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關鍵期,各類矛盾顯現,高校也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尤其是涉及教育不公、師德師風問題、學術不端、突發事件、特權腐敗等事件.由于部分高校宣傳部門在議程設置、輿情引導等工作中的遲緩或缺失,導致高校主流媒體權威性與公信力下降.此外,大學生個性突出,價值觀日益多元化,再加之部分學生存在青春期逆反心理,對“官方”存在刻板印象,因而存在“反向認知”定式.大學生的多元網絡表達尤其是非理性表達,往往摻雜個人的主觀意識及對現實的不滿、憤懣,極易導致并助推各種流言傳播,不斷沖擊并弱化高校官方媒體的權威性與話語權.
(一)第一時間原則
遇到突發事件,如果官方未能在第一時間發聲以正式通報相關信息及處理情況,通常會導致各種猜測甚至謠言泛濫,失去輿情傳播與處置的主動權.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認為,傳統的處置突發事件“黃金24小時”原則已不能適應時展要求,處理突發事件的最佳時間應在4小時以內.但是,在自媒體時代,突發事件的發酵、擴散速度極為迅速,有學者提出了“黃金2小時”甚至“黃金1小時”原則.筆者建議,高校在應對突發事件時,要堅持把握“第一時間”原則,務必在第一時間發聲,向公眾傳達官方態度及工作方案;務必在第一時間展開調查,掌握第一手信息,迅速召開新聞會,披露具體信息,調查結果,確保成為新聞輿情的“第一定義者”.
(二)以人為本原則
高校在處置新聞輿情時,要堅持實事求是、以人為本.一是要充分考慮師生特點,尊重師生的參與權與知情權.在當前網絡輿論場中,師生往往會因為信息不對稱,將自己定位于弱勢群體,因而高校在突發事件處理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師生知情權,加強平等對話,邀請師生監督員全程參與事件處理過程.二是要注重師生接受力,做好信息工作.要認真研究網絡傳播規律,善于運用師生耳熟能詳的“網言網語”信息,盡量滿足師生對公開信息“前后印象一致”的心理預期,提升公信力.三是要客觀公正,推動宣傳育人功效.在當前全員育人大格局下,高校應切實轉變觀念,變灌輸式宣傳為滲透式宣傳,認真研究高校網絡思政規律及師生思想狀況,善于利用重大新聞事件契機,開展卓有成效的心靈對話,實現宣傳育人、以文化人.
(三)正面引導原則
在輿情處置工作中,高校既要回應社會關切,又要因勢利導,加強正面引導,還原事實真相.比如,2018年北航一名教授被舉報長期騷擾女學生,北航當天即在官微發表聲明,暫停被舉報人工作并開展調查,11天后公布調查處理結果,撤銷被舉報人職務,取消其導師及教師資格,受到多數網友點贊好評.要樂于接受師生輿論宣傳監督,敢于直面高校事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積極采納師生的有益批評建議.此外,應勇于舉旗、長于聚心、善于育人.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充分利用校園官網、官微等媒介,引導師生、服務師生、凝聚師生,培養一批政治過硬、素質優良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
三、應對網絡輿情工作機制
(一)輿情預警機制
高校應牽頭成立網絡輿情專項工作組,統籌指揮網絡輿情監測、分析、處置等工作.一是要制定輿情預警工作方案,明確劃分輿情預警等級及標準,明確分工,責任到人.二是要加強資金和技術投入,購置或研發輿情預警軟件系統,強化網絡信息收集與輿情趨勢分析,提升預警的時效性與科學性.三是要加強人力投入,安排專人負責網絡輿情收集、分析、研判工作,隨時跟蹤師生群體對熱點話題的關注程度、轉發評論及主流態度等,分析事件可能走勢與風險點,把握重要時間節點,提前發出預警,提出應對措施.
(二)輿情處置機制
一是健全輿情處置領導機制.完善工作制度,明確部門職責,加強工作協同,建立輿情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定期通報與研判輿情信息.二是明確處置流程.根據不同輿情預警等級,設立不同處置流程,以確保在最短時間內調動、整合所有資源,形成工作合力,提升處置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三是真實高效.輿情預警機制觸發后,應第一時間啟動輿情處置工作,積極介入熱點問題,向社會公開事實真相,說真話、交實底、敢擔當,爭取輿論宣傳主動權,避免事態進一步擴大或惡化.
(三)信息機制
一是規范信息制度,加強擬信息的會商、校閱,明確新聞發言人,確保高校在處理熱點或突發事件時對外只有一個聲音,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亂與誤解;確保重要信息的持續、實時,及時回應社會關切,避免出現不必要的猜測與謠言.二是規范信息平臺.必須通過校方官網、客戶端或主流媒體公開信息.三是確保信息的真實性.一定要在事件調查清楚后,再通過新聞會或其他形式向社會公開,避免信息的隨意性與反復性.
四、應對網絡輿情隊伍建設
(一)輿情監測隊伍
構建“多層次網狀”輿情監測體系.第一層次為高校網絡輿情專項工作組辦公室人員,制訂工作規范、標準、流程等,專職負責全天候輿情監測、信息匯總、研判及應急處置等工作,統籌指導全校輿情監測工作.第二層次為高校學工、教務、團委、后勤、維穩等職能部門工作人員及學生輔導員、專職教師等.該群體與學生接觸頻繁,且互為微博、微信、QQ好友,能隨時掌握網絡輿論動態.第三層次為學生黨員、干部等骨干群體.要高度重視該隊伍在輿情處置中的特殊地位,加強教育引導,充分發揮其在輿情監測方面的獨特作用.
(二)宣傳教育隊伍
高校要高度重視微時代網絡思政教育工作.以馬院、學工、教學、管理、服務等部門教師員工為主體,建設一支政治立場堅定、素質優良、在學生中擁有較強影響力的宣傳教育隊伍,大力推動課程思政、專業思政、學科思政建設.加強對該隊伍的教育和培訓,鼓勵教師緊跟時代潮流,融入網絡、創新方式,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充分利用新媒體,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輿論教育引導工作,提升學生基本媒介素養,使之學會辯證看待新聞熱點事件,從而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傳播網絡正能量.
(三)意見領袖隊伍
高校師生中有相當一部分活躍在各個網絡平臺的意見領袖.他們擁有眾多粉絲,在網絡上具有較高威望和話語權.要在粉絲眾多的師生中有意識地挖掘并培育一批意見領袖,注重與意見領袖的平等交流互動,讓他們充分了解高校在處理熱點新聞事件中的態度與做法,爭取他們的理解與支持,確保意見領袖能夠在突發事件中理性客觀、實事求是地進行輿論傳播和擴散,發揮其橋梁和“潤滑”作用,消除受眾的弱勢心理和不信任心理,避免少數師生因“沉默的螺旋”現象而借機發泄或盲目從眾,避免熱點事件持續快速發酵.
作者:陳勇鋼 單位:北方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