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一帶一路下的媽祖文化傳播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媽祖文化作為一種民間信仰,自身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與文化價值。如今,立足于“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大背景,媽祖文化的傳播與發展迎來了重大的歷史機遇期。本文論述了媽祖文化與中國海洋文化的密切聯系,分析了媽祖文化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所起的積極作用,以及媽祖文化的傳播途徑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對策。
【關鍵詞】“一帶一路”;媽祖文化傳播
媽祖文化于宋代開始興起,之后逐漸發展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文化體系。媽祖信仰中的立德、行善、大愛的精神深刻影響著東南沿海地區世世代代的人民,并逐漸成為人們精神生活與社會生活中獨特的象征性文化符號。2013年9月至10月期間,中共中央總書記先后提出了“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偉大構想(簡稱“一帶一路”)。而媽祖文化自古以來便與“海上絲綢之路”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系,因此,立足于“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大背景,探討媽祖文化的傳播課題不僅符合國家政策,更體現出莆田特色海洋文化的深厚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也可以為媽祖文化在新形勢下更好地傳播提供理論助推。
一、媽祖文化與中國海洋文化的密切聯系
媽祖文化作為中國海洋文化的一個分支文化,自身蘊含著深厚的海洋文化精神基因。因此,對于媽祖文化的把握,從一個側面來說,就是對于中華海洋文化及其精神的深入挖掘與探討。早在古代,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先民就在茫茫大海上開展了海上生產活動。但是受制于當時社會生產力以及海洋知識匱乏等因素的綜合制約,先民們在面對波濤洶涌的大海時,還無法找尋到一種依靠自身力量戰勝惡劣環境的能力。因此,人們迫切地希望尋找到一種精神寄托,以此能夠幫助自己在海上作業時佑護自己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基于此,關于媽祖的海神信仰就在東南沿海地區找尋到了可以扎根生長的文化土壤。往后的歷史里,伴隨著媽祖信仰的擴散,以及民間航海事業的不斷發展,媽祖信仰也由福建沿海地區向全國其他沿海地區輻射開來。與此同時,當時的官方也想借助媽祖文化來維護社會秩序以求長治久安。因此,官方對于媽祖文化的推崇也不斷升溫。①自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被統治者初賜“順濟”廟額后,媽祖一步步從“靈惠夫人”累升至“靈惠妃”。元朝時期,因有功于漕運,元世祖忽必烈又賜封媽祖為“護國明著天妃”;明朝時期,明成祖以媽祖有功于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冊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清朝時期,媽祖更被皇帝授予“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后”的封號。由此可見,媽祖文化在當時的官方與民間得到了一致的認可。媽祖文化與中國海洋文化的密切聯系在于它們之間精神理念的契合。媽祖文化與中國海洋文化共同包含著不畏艱險、迎難向前的進取精神,包含著博愛廣濟、施仁于世的大愛精神。因此,以媽祖作為中國海洋文化精神的重要代表,其文化內涵與精神內核順應了中國當時的時代大潮。在潛移默化中弘揚了民族精神,表現出對于真善美的認同。媽祖文化作為中國優秀海洋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進一步走向了世界大舞臺,中國海洋文化也因之而不斷走向新的境界。
二、媽祖文化在“一帶一路”建設傳播中的積極作用
2016年,中共中央出臺了《關于加強“一帶一路”軟力量建設的指導意見》,文件明確強調了“軟力量”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所能發揮的重要作用,而媽祖文化所倡導的“大愛精神”無疑深刻契合了國家所要倡導的“軟力量”的建設。由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意識形態,經濟發展水平等各方面仍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各國間的文化交流必須尋找到彼此的契合點與關切點,而作為媽祖文化精神標志的大愛精神,深刻契合著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乃至不同信仰的民眾的深層內心情感共識。②這體現在媽祖文化中立德、行善的精神內涵,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同時也是世界各國愛好和平與美好生活的人民的共同精神追求;媽祖文化還包含著大航海精神中的開拓進取、團結互助、同舟共濟等美好品質,這也與當下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其他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合作,共同應對困難與挑戰時所應具備的品質相一致。媽祖文化促成了中國民眾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民眾的情感對接,成為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文化紐帶。同時,“一帶一路”建設為媽祖文化自信奠定了物質基礎。我們有理由相信,媽祖文化中的大愛精神是能夠為各國民眾所接納的,我們應該傳承媽祖文化,弘揚媽祖精神,讓其成為維系“一帶一路”沿線“命運共同體”共同的重要精神紐帶與情感寄托。
三、“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媽祖文化傳播途徑
莆田作為媽祖文化的發源地,擁有世界上第一座媽祖廟,這座屹立于湄洲島上的媽祖廟也被認為是全世界上所有媽祖宮廟的祖廟。因此,莆田作為媽祖文化傳播的中心,在歷史傳承與文化影響力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湄洲島附近的興化灣有著優越的天然良港,地理位置處于泉州港和福州馬尾港之間,是南北航運良好的避風給水中間站,加上腹地有豐富的農產品如荔枝、龍眼、蔗糖等,因此地方性的近海航運頗具規模。被稱為莆田“南北洋貨進出對外港”的三江口寧海鎮于北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建立了圣墩祖廟,是莆田地區最早的媽祖廟之一。關于媽祖第一次得到朝廷賜封的記載,亦可以從《天妃顯圣錄》得到證實,其文寫道“徽宗宣和四年,給事中允迪路公使高麗感神功,奏上,賜順濟廟額”。可知媽祖第一次受到朝廷的賜封,即與護佑海上航行有著密切的關系。之后隨著宋、元時期海運的發達,泉州港成為世界第一大港,南宋寧宗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泉州媽祖廟的建立,近遠洋貿易的繁榮,更助長了媽祖信仰的興盛。由此可知,媽祖文化的傳播最初是通過莆田人的遷徙擴散到周邊地區的,尤其到明代時期,莆田地區屢遭倭寇的侵擾,很多莆田人不堪忍受,不得不背井離鄉,出走他鄉。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樣一種歷史背景下的人口遷徙,也對媽祖文化的傳播產生了促進作用。中國使臣的出使與民間的航海貿易將媽祖文化進一步擴展至海外地區。明代時期,七下西洋的鄭和不僅為南洋地區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也帶去了媽祖信仰。到了近現代,東南沿海地區的先賢們在艱苦的時代背景下向美洲地區遷徙,以今天的美、加地區為主。先民們在遙遠的大洋彼岸,把對美好生活的希冀寄托在媽祖身上。至今,在美、加地區仍有大量的媽祖信眾和媽祖宮廟的存在。如今,立足于新時代,在國家“一帶一路”政策的扶持下,媽祖文化的傳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憑借著網絡以及大眾傳播媒介的推動作用,媽祖文化傳播的方式愈發呈現出多樣化與大眾化的特點。③傳統紙媒例如印刷媒介,可以通過報紙、雜志、書籍等形式,對與媽祖文化相關的傳說、事跡以及文學作品等進行傳播。在媽祖文化研究工作中,與媽祖文化相關的傳說、傳記、專著、詩詞、散文、史料、碑文等文獻資料與民間文物的收集,不僅能夠促進媽祖信仰廣泛傳播,而且有助于提高媽祖文化的學術交流與研究水平。④以《中華媽祖》這本雜志為例,此刊物作為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的會刊,其宗旨是“以媽祖文化弘揚媽祖精神,用媽祖精神傳播媽祖文化。”隨著這本刊物的問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得以開始認識并走進媽祖文化。同時,需要重視的是新媒體在媽祖文化傳播中所扮演的角色,透過新媒體的傳播,社會上更多的人得以通過休閑娛樂的形式了解媽祖文化,從而達到媽祖文化傳播的目的。除此之外,以媽祖文化為中心的文化旅游也是推動媽祖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作為中華三大祭典活動之一的媽祖祭典,以及每年由湄洲島舉辦的媽祖文化旅游節,這些大型活動的舉辦都使媽祖文化得以廣泛傳播,也極大地促進了媽祖形象的深入人心。
四、“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媽祖文化傳播面臨的問題
當下是互聯網的時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以互聯網作為中介,信息的傳輸速度及規模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因此,媽祖文化的傳播也必須借助新媒體這樣的重要媒介,比如,微信公眾號就有“中華媽祖”“莆田市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湄洲媽祖微官網”“媽祖故里”“媽祖聯盟”等,微博則有“中華媽祖網”“中華媽祖文化”“媽祖之光”“湄洲媽祖廟的微博”“天下媽祖網”“莆田媽祖”“媽祖心•兩岸情”“湄洲媽祖圣地”等。但我們也必須清醒認識到,盡管借助了新媒體的傳播途徑,許多媒介也多呈現出更新緩慢或內容與媽祖文化關聯性不足等問題。另外,以媽祖文化為題材的電影、電視劇也暴露出內容不盡人意,以及媽祖的形象塑造過于生硬、作品文化內涵不夠等一系列問題,再加上對于劇作的宣傳力度不夠,往往造成劇作播放出來卻很少有人知曉的狀況。以《湄洲島奇緣》電視劇為例,當初拍攝這部電視劇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傳播媽祖文化,展現湄洲媽祖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但由于宣傳力度不夠,演員陣容與臨場表演水平有限等多方面原因,這部作品一直鮮有人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媽祖文化的傳播與發展。除此之外,作為莆田所擁有的這個特色文化品牌,媽祖文化的品牌效應仍然有限,在媽祖文化傳播的過程中,許多與媽祖文化相關的文化產品也存在著沒有按規范合理使用媽祖形象的問題,針對媽祖形象的濫用問題在政策上也缺乏明確的問責條款。同時,以媽祖文化產業的整體為例,以目前的情況來說,難以形成產業集群的效應,在短期內難以提升區域品牌的競爭力。再加上部分企業生產并販賣一些媽祖文化的假冒偽劣產品,不僅影響了媽祖文化傳播的質量,更在一定程度上損傷了媽祖形象。此外,莆田作為媽祖文化的發源地,針對媽祖文化的旅游資源的開發也需要得到特別重視。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應尊重文化內涵、尊重文化科學發展規律,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科學合理地開發媽祖文化旅游資源,不僅能取得經濟上的長久利益,更能推動媽祖文化的傳播與媽祖文化精神內涵的深入人心。
五、“一帶一路”建設中媽祖文化傳播的對策建議
立足新時代,媽祖文化的核心是媽祖信仰中所包含的中華傳統美德。媽祖作為海上女神,又是千萬沿海人民心目中的和平保護神。媽祖文化的巨大感召力就在于其自身所散發出的讓人心向善、向美的精神力量。因此,在傳播媽祖文化的過程中,要著重體現媽祖文化自身所包含與折射出的人文關懷的閃光點,要充分展示出媽祖仁愛、慈悲的精神力量對于受眾的感召力,教育人們在認識客觀世界與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需時刻謹記對于世界的真善美的探尋與追求。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充分重視媽祖文化的傳播與保護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在倡導媽祖文化走向大眾的同時,也應該避免過度偏離實際的宣傳而造成形象庸俗化的現象。大眾媒體在宣傳媽祖文化時,應該牢牢把握求真的精神,始終秉承實事求是的原則,尊重文化發展的自身規律,充分展現出媽祖文化中所包含的大愛精神,正確引導受眾接受媽祖文化中體現的文化精髓。充分運用輿論監督的工具,對于媽祖文化傳播中存在的文化異化現象以及庸俗化宣傳進行及時曝光,與政府相關部門保持通力合作,及時制止不良現象的蔓延。除此之外,還應該不斷探索媽祖文化自身內涵闡釋多樣化的可能性,在保證媽祖文化自身文化內容不變味的基礎上,可以從媽祖服飾、媽祖飲食文化、媽祖詩歌、媽祖題材的相關音樂、繪畫等方面入手找尋與現代生活相契合的內容,從而實現文化內容與文化內涵的雙重提升。莆田市政府十分重視媽祖文化這一獨特的文化品牌,大量與媽祖文化相關的文化創意產品應運而生,能在潛移默化的情境中,讓人記住媽祖文化這張特色名片。我們應注意到媽祖文化產品有一定的消費群體,一方面,全球的媽祖信眾達3億多人,龐大的人口基數必然包含著廣闊的市場需求;另一方面,當下的媽祖文化產品具有生活化與實用化的特點,能夠滿足人們消費的基本需求,并在合理的消費能力之內。⑤在“一帶一路”政策下,大力發展媽祖文化產業,既要立足于媽祖文化資源的再開發、再利用,也要推動媽祖文化資源與其他產業的共生合作發展。與媽祖文化相關的文化旅游產品可以采用分層定價的方式,滿足不同消費能力的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可以開辦與媽祖文化旅游相關的學術論壇、旅游網站等,并可以開發打造一條連接“一帶一路”各個城市相關景點的旅游路線,進一步深化媽祖文化內涵,相信諸如此類都是促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媽祖文化傳播的有效對策。
作者:孟建煌 潘是輝 單位:莆田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