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網絡傳播中的視覺傳達設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當前我國網絡技術水平的提升,網絡傳播發展中視覺傳達設計也有著自身的特征,要充分注重結合網絡傳播的發展規律,提高視覺傳達設計的質量。基于此,本文先就網絡傳播中視覺傳達設計的特點以及設計基礎進行闡述,然后就網絡傳播中視覺傳達設計應用形式和方案進行詳細探究,希望能從理論層面進行深化探究,有助于視覺傳達設計實踐。
關鍵詞:網絡傳播;視覺傳達設計;設計應用
0引言
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過程中,視覺傳達設計所起到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視覺傳達設計在網絡傳播中的良好發展,能對網絡傳播發展起到一定促進作用,兩者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
1.1網絡傳播中視覺傳達設計的特點
網絡傳播中視覺傳達設計有著鮮明的特征,體現在幾個層面,如藝術表現形式的豐富性。網絡視覺傳達設計的題材比較豐富,也有著比較豐富的形式,風格獨特,這就會產生比較大的藝術影響力。[1]網絡不只能傳播信息,也能對受眾對網站的形象認同產生影響,所以視覺傳達設計的形式需要多樣化,以滿足不同受眾的審美需求。視覺傳達設計的信息傳達有效性特征也比較突出。視覺傳達設計能將文字圖形有機整合布局,引導人們視覺瀏覽流程,這能提高信息傳播的效率。
1.2網絡傳播中視覺傳達設計基礎
網絡傳播中視覺傳達設計需要有一定的基礎作為支撐,不能把視覺簡單理解成被動復制眼前對象,要主動積極地活動。視覺應有眼睛的功能,也要有心靈眼睛的功能,前者是生理感官的功能,后者是形式后的精神內容。視覺傳達過程是視覺符號接收和信息解讀過程,視覺傳達設計是在這一基礎上以符號為載體展開的。[2]
2網絡傳播中視覺傳達設計應用形式和方案
2.1網絡傳播中視覺傳達設計應用形式
網絡傳播中視覺傳達設計應用的形式是多樣化的。例如,采用文章的形式進行網絡傳播,把想要通過網絡傳播的信息歸納總結在一起,通過文字的方式進行表現,這一形式在論壇網站應用比較廣。又如,通過圖畫形式進行網絡傳播,對熱點和內容進行整理加工,采用圖畫形式表現,這樣的方式能體現出圖畫的寫實以及直觀特點。[3]再如,采用視頻方式展開網絡傳播,這是比較新穎的網絡傳播形式,視頻能給人生動、形象、直觀的視覺感受,能使視覺傳達設計效果更高效,傳播內容的表現也比較突出。色彩的應用形式也比較重要,網絡視覺傳達設計的色彩應用會對人的視覺感受產生很大影響,不同的色調對人的心理情感的影響也是不同的,這就需要對色彩的應用進行優化,從而呈現出不一樣的形式感特色。
2.2網絡傳播中視覺傳達設計應用方案
網絡傳播中視覺傳達設計應用需要選擇適宜的方案,這樣才有助于提升設計應用效果,可從以下幾點加強重視:(1)注重包裝傳播方案的實施。視覺傳達設計通過強化受眾視覺體驗的方式來包裝傳播內容和信息,結合不同的受眾特點包裝傳播內容,從而提升傳播的效率。如果內容受眾是學生,就要在視覺傳達的設計過程中緊密結合學生的特點,對標題進行包裝,封面圖片的設計也要和學生的特征相結合,達到精準引流的效果,從整體上提升精確推廣的作用,這樣有助于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2)注重資源互換方案的落實。網絡傳播中的視覺傳達設計,其資源互換方案的實施十分重要,視覺傳達設計所涉及的內容比較豐富,覆蓋很廣的領域,將圖畫以及文字和視頻結合應用,需要在設計的時候能和其他網絡傳播行業產生共鳴,資源流量上實現互換,從而達到最大程度的跨行業聯動效應。例如,金融灣在概念設計方面,使用比較優秀的視覺效果BANNER圖,結合房產網站以及新聞網站,將資源互換,把兩者的LOGO設計在一個BANNER圖上,通過吸引流量以及受眾等方式,有助于網絡傳播行業聯動效應的發展。[4](3)注重傳播人文理念方案的實施。網絡傳播中視覺傳達設計要在傳播中融入人文理念,在當前知識經濟占據主導經濟地位的發展背景下,網絡傳播中人文思想的滲透越來越重要。優秀理念被放大,粗劣認識被淘汰,將熱點和行業有機結合起來,把正確思想主張合并起來,要注重人文理念和網絡傳播行業的緊密結合,將視覺傳達設計中的特色鮮明直觀地體現出來,從而在信息傳播的時候將人文理念的特色呈現出來,從整體上優化網絡傳播效果。
3結語
網絡傳播中視覺傳達設計對信息傳播的影響比較大,這就需要在具體的設計方面進行積極優化,提高視覺傳達設計的質量水平,希望通過以上相關理論研究,能為實際設計工作的良好開展提供一定的依據。
參考文獻:
[1]趙馨.視覺傳達設計在網絡傳播中的可行性應用[J].傳播力研究,2018,2(14):225-226.
[2]單玉晴.對網絡傳播中視覺傳達設計的探討[J].中國包裝工業,2017(Z2):52.
[3]劉佳琦,楊帆,趙彬.淺析網絡傳播中視覺傳達設計的研究[J].戲劇之家,2018(11):168.
[4]楊偉,張啟亮.視覺傳達設計在網絡傳播中的作用[J].大眾文藝,2017(03):94.
作者:奧琦 單位:呼和浩特民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