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唐代文學體育文化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唐代是典型的多元文化共存共生的朝代,唐代文化帶有典型的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兼備的特點。唐朝文化的多元化不僅體現在藝術和文學領域,還在體育活動方面呈現出更具朝氣的特點。體育活動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以詩歌為代表的唐代文學藝術創作的重要內容。唐代文學和唐代體育也因此有著緊密相連的關系。首先,唐代體育對唐詩的創作接連不斷地提供了素材;其次,從唐詩中所描繪出的體育,又可真實地觸摸到唐代社會所發生的體育生活。文人舞劍、貴族打球,以及此前幾乎從未出現過的女子走出閨閣,騎馬縱橫、彎弓搭箭的場景,都出現在了唐代的文學作品中。唐代文學首推詩歌,而唐代詩歌幾乎涉及了唐代體育活動的全部方面。據統計,《全唐詩》中有400多首與體育活動相關。這些詩歌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內容豐富。不僅包括了皇室貴族的娛樂項目——馬球和狩獵,還涉及了尋常百姓的休閑體育娛樂,以及西域胡人的新奇的體育活動和女子體育活動的描述。
二、初唐文學與體育
初唐年間,宮廷之中射獵活動頗為風行。唐太宗李世民就曾以詩作來描繪出獵的場景:“雕戈夏服箭,羽騎綠沉弓。怖獸潛幽壑,驚禽散翠空。”(《出獵》)“金鞍移上苑,玉勒騁平疇。旌旗四望合,罝羅一面求。”(《冬狩》)皇室出獵的盛況可見一斑。又有唐玄宗李隆基的“弧矢威天下,旌旗游近縣。一面施鳥羅,三驅教人戰。暮云成積雪,曉色開行殿。月兔落高矰,星狼下急箭”(《校獵義成喜逢大雪率題九韻以示群官》)。初唐時期的拔河活動,場面也頗為盛大。拔河原本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的軍營訓練中,原稱作“牽鉤”。百姓認為其能夠產生感應莊稼,促使豐收的作用,拔河也因此產生了一種類似于祭祀儀式的色彩,而非簡單的娛樂活動。大臣張說曾記錄下了拔河的場面“今歲好拖鉤,橫街敞御樓。長繩系日住,貫索挽河流。斗力頻催鼓,爭都更上籌。春來百種戲,天意在宜秋”(《奉和圣制觀拔河俗戲應制》)。從詩歌及其他文學作品來看,反映初唐時期宮廷府第內開展的體育活動占據了大多數,主要是皇室射獵、贊頌功績的舞蹈、祈福舉行的拔河比賽。從這一點不難判斷,在社會穩定初期,百廢待興之時,體育活動主要是上層階級的鍛煉和娛樂。再者,唐代開國主要憑借武力一統天下,因此王公貴族大多英勇善戰,狩獵和騎射自然是其心儀的娛樂。此后,隨著國力恢復發展,擊敗東突厥、吐谷渾、高昌及其他屬國后,貞觀年間的唐王朝政治穩定,國家富強,加之李家自隴西進占中原,本身具備的異域背景帶給了強大的唐王朝開放的外交態度,因此很多具有體育背景的活動都有了顯示國家實力的隱含特點。例如文臣薛勝在《拔河賦》中記錄的“皇帝大夸胡人,以八方平泰,百戲繁會,令壯士千人分為兩隊,名曰拔河于內,實耀武于外”。體育項目的盛大場面從來就是彰顯國力的一種途徑,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三、盛唐文學與體育
盛唐中期出現了大量熱情洋溢、奔放豪邁的詩作,山水田園與邊塞詩派鼎足而立。在兩大文學家——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的筆下也反映出了盛唐時期體育活動的特點:主要集中在端午、寒食、登高等時令節日中,俠士之風盛行,梨園開始成為百姓娛樂活動的場所。盛唐時期的文學作品中主要體現了登高、競渡、馬球及投壺等體育項目。這些體育活動往往都是與節日民俗活動密不可分。例如張九齡的“豈似龍山上,還同湘水濱。衰顏憂更老,淑景望非春。禊飲豈吾事,聊將偶俗塵。”(《三月三日登龍山》)王昌齡的“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九日登高》)儲光義的“吹簫管,清池發棹歌。船爭先后渡,岸激去來波。水葉藏魚鳥,林花間綺羅。”(《官莊池觀競渡》)蔡孚的“德陽宮北苑東頭,云作高臺月作樓。金錘玉鎣千金地,寶杖雕文七寶球。竇融一家三尚主,梁冀頻封萬戶侯紅鬣錦鬃風騄驥,黃絡青絲電紫騮。奔星亂下花場里,初月飛來畫杖頭”(《打球篇》)。此外,憑借邊塞詩的自成一派,與游俠這一唐代特殊現象的出現,中國古代的傳統武術也得以繼承和發展。李白曾贊頌:“邊城兒,生年不讀一字書,但將游獵夸輕趫。胡馬秋肥宜白草,騎來躡影何矜驕。金鞭拂雪揮鳴鞘,半酣呼鷹出遠郊。弓彎滿月不虛發,雙鶬迸落連飛髇,儒生不及游俠人,白首下帷復何益。”(《行行游且獵篇》)此外,司空曙的《觀獵騎》、李頎的《塞下曲》和崔顥的《雜曲歌辭•游俠篇》、高適的《營州歌》都反映了邊塞、軍營、游俠等不同場合和人群的體育運動場景。相比于馬球、射獵等體育活動,在唐代文人間流行的主要是投壺、下棋、登山等項目。由于唐代科舉制度已經逐步完善,社會的各個階層都獲得了進入仕途的機會,而不再僅僅是靠門第出身“平流進取,坐至公卿”。這些文人們受到唐代自由精神的感染,不再因循守舊,而是樂觀進取,意氣豪邁,積極入世。
四、中唐、晚唐文學與體育
經歷了安史之亂的沖擊,唐代社會發生了由盛而衰的劇變。文學作品中體現的宮廷體育活動也大大減少。中唐時還有棋類、馬球等活動的描述,以及修仙、養生類的記述。時至晚唐,甚至描述體育活動本身的文學作品也越來越少,或許是生逢亂世的人們不再熱衷于體育活動,即便有,也是投身于騎射、武術等項目。其實中唐時期體育活動的內容較之盛唐還要更加豐富一些,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在原本的騎射、馬球、競渡等項目之外增加了對民間開展廣泛的春游、秋千、風箏等體育活動的描述。例如張仲素的“煙柳飛輕絮,風榆落小錢。濛濛百花里,羅綺競秋千。騁望登香閣,爭高下砌臺。林間踏青去,席上意錢來。”(《春游曲三首》)武元衡的“千里雪山開,沱江春水來。駐帆云縹緲,吹管鶴裴回。身外流年駛,尊前落景催。不應歸棹遠,明月在高臺。”(《春日與諸公泛舟》)此外還有陳去疾的《踏歌行》、白居易的《和春深二十首》、王建的《秋千辭》和司空曙的《風箏》都形象生動地描繪了人們在從事春游、秋千、風箏等運動時的場景。而元稹的《競舟》和《競渡》,張建封的《競渡歌》和劉禹錫的《競渡曲》都描繪出了端午節時民間對于競渡這一體育項目的熱愛。而且,在這些描繪春游踏青的詩作中,不乏提及女子參與其中的身影。雖然這些舞蹈、蹴鞠等女子體育的描述更多還是局限于宮廷貴族而非尋常百姓,但是這依然是我國古代體育史上,女子參與最為普遍和直接的記錄。徐鉉的《拋球樂》、魚玄機的《打球作》和無名氏的《詠美人騎馬》就體現出了唐代開放、平等、自由的民族政策和社會風氣,使得傳統的儒家倫理對人們的束縛有所減弱,女子也得以走出閨閣,參與到拋球、踏青、蹴鞠、舞蹈等體育運動中來。從中唐到晚唐之間,棋類運動前所未有地發展起來,文人雅士之間對弈水平普遍較高。王建的《看棋》中寫到:“彼此抽先局勢平,傍人道死的還生。兩邊對坐無言語,盡日時聞下子聲。”此外朱灣的《詠雙陸骰子》、劉禹錫的《觀棋歌送儇師西游》、張籍的《美人宮棋》無不體現出當時棋類運動的雅致與流行。此外,出于對時局動蕩的漠然和自給自足的狀態,中唐之中修仙養生之道也在文學作品中多有體現。反映出當時煉丹修道、四氣養生等行為的盛行。例如錢起的《過瑞龍觀道士》、張籍的《求仙行》、孟郊的《列仙文》諸詩。時至晚唐,由于時局更加動蕩不安,原本自給自足怡然自得的百姓多有破產或因戰亂流離失所,因此祥和歡快的春游、拔河等場景逐漸減少,養生活動也基本絕跡于文學作品之中。描述武藝、兵器的內容占據了主要的篇幅。例如姚合的《臘日獵》、杜牧的《贈獵騎》、李商隱的《日射》、馬戴的《校獵曲》等。與此同時,文人間的棋類活動卻依然是文學作品描寫的重要內容。李從謙的《觀棋》、溫庭筠的《觀棋》、裴說的《棋》、李洞的《對棋》均為此類作品中的翹楚。
五、結語
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的文學作品對體育文化的記錄體現出了較為明顯的階段性,從運動項目、參與人群等記述內容不難看出,文學作品的描繪、稱頌以及文人親身的參與,都對唐代作為我國古代史上體育運動發展的高峰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作者:李小莉 單位:河南教育學院體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