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疆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研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在新疆,正是廣袤的草原孕育出了無數的寶馬良駒,促進了新疆少數民族體育活動的發展。馬是新疆少數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生活伙伴,如今在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中賽馬比賽仍是重要的賽事,新疆賽馬項目在全國歷屆的比賽中都曾經取得過優異的成績。新疆賽馬、馬術運動源遠流長,形式多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全國傳統馬術運動最為富集的省區之一。王子出巡圖中,唐代軍隊和武器裝備出現在宗教畫中,可能是加進了民間畫師的想象和創造,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造時,需要依據社會現實生活為模本。當時的唐朝正值貞觀年間(627—649),國富民強,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所處邊疆的各族部落處于對大唐國威的敬仰之心,而選擇使用了當時唐代漢人的長相用于佛教故事的繪畫之中。
新疆草原區為我國五大草原區之一,面積約占全國草原總面積的22%,是我國的第三大草原區。在新疆的發展歷史中,可以說是草原孕育出了少數民族的馬文化。在新疆草原文化的歷史舞臺上,曾先后出現過幾十個游牧民族,如今仍然活躍的游牧民族只有蒙古族和哈薩克族”,他們都被稱作“馬背上的民族”。他們創造的文化風格粗獷豪邁,呈現出鮮明的文化特質,特別是體育文化。新疆阿爾泰語系的游牧民族至今還深留著傳統的生活方式,他們酷愛體育競賽,在他們的生活中處處可以發現那閃閃發光的奧林匹克精神”。哈薩克民族在草原上經常舉行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有:“姑娘追”、“刁羊”、“賽馬”、“賽駱駝”、“馬上角力”、“馬上拾銀”等。博爾塔拉蒙古大草原是新疆蒙古族相對集中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在那里最盛大的少數民族體育活動是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體育競賽項目豐富多彩,馬上運動最能吸引人們的目光,也正是新疆草原特定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造就了游牧民族對體育的酷愛,并形成了有別于其他文化的純草原體育文化。新疆草原體育文化是古代西域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游牧民族創造的一種游牧文化。
王子出巡圖中的士兵,身著盔甲,高舉彩旗,精神飽滿。身體左邊腰部掛有腰刀和弓箭,展現出大唐盛世軍人的精神氣質。在我國的歷史中,唐朝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王朝,在這個階段,漢民族的構成基本穩定了下來,而原來橫行歐亞大草原的突厥實力被逐出中國的實力范圍。此時作為國家國防基礎的軍隊的武器裝備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見圖1)中我們只看到了弓箭和佩刀,而沒有看到《唐六典》中記載的用于取代槊的長槍,可能與佛教壁畫內容的要求有關。在當今新疆舉行的少數民族運動會武術比賽中,刀術仍然是常設項目。
攻戰圖中的景象是一幅城墻上下士兵對射的場面,每個士兵都是滿弓搭箭,一觸即發,展現出緊張激烈的戰爭畫面。左下角的一位士兵,整個射箭動作動感性強,渾然一體。像是在且戰且退,守中有攻。人體半蹲且上體扭轉180度,下肢自然交叉,整個動作猶如回頭望月,姿態優美,一氣呵成,給人以視覺上的完美享受。客觀反映出唐代軍隊對射箭技術的重視以及士兵對射箭技藝掌握的嫻熟程度。射箭最早是原始先民的一種狩獵工具,古人在與野獸搏斗的過程中逐漸發明了射箭,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隨著部落之間戰爭的爆發,弓箭作為遠射武器轉而用于戰爭[3]。弓箭在戰爭的使用過程中經過不斷地總結與改良,使射程及精確度在一定程度上都得到了提高,對民間射箭運動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帶動作用。由此可見,在歷史的長河中,軍事體育與少數民族體育的發展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在唐代,射箭運動已經融入到國家的教育體系和考試體系之中,武則天開創了武舉制度,推動了射箭運動的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掀起了全國射箭的高潮。唐代王踞所著《射經•馬射總法》寫道:“勢如追風,目如流電,滿開弓,緊放箭”。當時中國軍用弓的樣式全部都是復合體反射弓,射程隨弓力不同而變化,唐軍也和前代一樣,強調強弓勁弩,開滿就射。可見唐時對弓箭手技藝的要求非常嚴格。
在新疆,射箭運動一直以來是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錫伯等少數民族最古老的體育運動項目之一。新疆在參加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射箭項目設項的兩屆(第二屆和第三屆)比賽中,共取得20枚金牌的驕人戰績。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少數民族射箭運動的傳承與發展出現了一定的困難,特別是1959年國家體委推廣西方射箭競技體育運動項目以來,對于新疆少數民族射箭運動的沖擊進一步加大,射箭運動的發展方向更偏重于競技體育的需要。在新疆第六屆“民運會”馬上射箭比賽中曾經出現兩只代表隊參賽的尷尬局面。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形式的開展出現了一定的障礙。
在新疆,弓箭文化傳承發展較好的地區要數中國“箭鄉”———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1764年錫伯族西遷新疆屯墾戍邊后,錫伯族的弓箭文化和民族社會歷史風俗與清代“國語騎射”的文化政策及國防軍事需要有著密切的聯系,是新疆民間屯墾戍邊軍事文化的集中體現,其文化的核心為愛國主義。文化涉及軍事活動、射獵生產、禮儀風俗、德育禮制、制造技術等諸多領域,具有軍事性、宗教性、德育性、娛樂性四個特征,是歷史上北方游牧騎射文化和中原農耕禮射文化相融合的產物,成為了新疆獨具特色的民間屯墾戍邊的軍事文化。錫伯族雖然人口較少,但民族戰斗力強勁,歷史上對新疆國防事業的貢獻很大,他們將開弓練箭與屯墾戍邊的職責緊密相融,視參軍為國效力為榮譽,視精湛的箭技為男子的標志,無論男女老少均掌握射箭技藝,保證了不竭的兵源和民族持久的戰斗力,同時也構成了強勁的民族精神。建國以后這種文化孕育出的愛國主義精神使錫伯族中產生了大批的國際級、國家級運動健將,為國家和自治區的射箭事業立下赫赫戰功。錫伯族弓箭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經驗值得新疆其他少數民族學習和借鑒。
少數民族體育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極為豐富的內涵,無不滲透在政治、經濟、禮儀、教育、軍事、民俗、科技等諸多方面。民族體育文化有著文武相濟、倡導和諧的文化精髓,其對中華各民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綜觀中國歷史發展,弓箭文化、馬文化等都曾孕育了中華民族勇武精神,在中國所有的古代文化遺產中,沒有哪種文化形式像射箭、賽馬一樣充滿了多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特征。但在近現代由于社會的變遷和西方文化的大量進入,使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處于瀕危狀態。而對于有著廣泛民族體育基礎的新疆,傳統的民族體育項目的發展也面臨著嚴峻考驗。地方也對此現狀十分關切,采取了旨在既能傳承和保護又能促進新疆民族體育項目發展的種種措施。就2012年來說,6月9日至12日,新疆木壘哈薩克自治縣舉行了新疆第二屆馬術節、馬術耐力錦標賽、第三屆速度賽馬錦標賽及木壘縣第三屆賽馬大會。隨后,新疆昭蘇草原第三屆馬術耐力賽7月12日舉行;中國馬業協會7月15日在新疆天山西白楊溝牧場舉辦了首屆賽馬會。這些項目的展開,給新疆的賽馬運動帶來了勃勃生機,有力地促進了新疆民族體育的進一步發展,也給新疆其他民族傳統項目的生存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日本、韓國等國民族體育在歷史上曾經深受華夏文化的影響,他們為什么能很好地將我國傳統的弓箭文化傳承下來并得以發展,這個問題值得人們深思。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弓箭文化發展狀況就是今天我們傳統體育文化繼承和保護狀況的一個縮影,我們有必要認真參照和學習。(本文作者:龐建戎 單位:新疆昌吉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