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體育教育全面發展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問題的出處
體育,是我們的教育全面發展理念中的一個面。這個方面雖然非常重要,但卻常常容易被人們輕視甚至忽略。許多時候,它都不能與德育或政治教育,不能與智育或知識教育平起平坐,許多時候,甚至比美育還要低一檔次。在長期以來震天響的全面發展教育口號下,不時出現的讓人痛心的片面性,現在被人們發現輪到體育了。筆者雖然很愛體育活動,但作為教育的一個方面,從來沒有介入的機會,也確實沒有介入的資格。可能是因為偶然的原因,去年看到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一些報道,觸動了神經,開始冥思苦想一些問題,因此就有了本文。其實,若要咬文嚼字寫作,本文標題中的體育教育是不夠簡練的,因為體育(PhysicalEducation)這個詞匯本身,就表示了人們為增強體質和獲得增強體質的技能或理念而進行的培養和訓練,無需再在其后添加教育二字。當然,習慣上,兩者也可能有些微妙的區別,即,體育可以僅僅表示為參與比賽而進行的訓練,這就是通常所指的競技體育;而體育教育,可以只表示學校或教育系統中面對受教育者在強身健體方面的培養和訓練,當然其中也可以包括訓練他們的參與比賽的意志和技能。行文中筆者有時用了后者,雖然有點拖泥帶水,但可以明確地表達本文主要在關注學校教育中健康素質教育的那一部分。在這里,不從眾好像是不行的。在筆者的思考中,令人始終抹之不去的,主要是被人言說的大學生們的那些令人揪心的、健康下滑的狀況。教育部去年八月的報告稱:大學生體質健康下滑的趨勢依然沒有得到遏制,甚至在很多指標上不如中學生。包括他們的爆發力素質(立定跳遠)、耐力素質、速度素質(50米跑)、力量素質等項目的成績持續下降。參與報道的記者了解到的原因,是學生們許多都怕吃苦、經常沉迷于上網。這和我們的直觀感受很一致。學生們自己說的原因則有:體育活動耗時間、累、學業重。校方和官方的分析則是:目前,整個社會、學生,對身體健康的重視程度,都遠遠不夠。還有的人認為是學校經費不足,體育設施不夠,等等。經濟可能下滑,已經有人在警告我們了;道德滑坡也已經被人們討論好久了;現在大學生體質健康和成績也在下滑,我們怎能只是作新聞的壁上觀啊?看來,面對學生體育方面這些問題,很需要我們討論其實質、危害性,找出產生問題的根源,辨析消除問題的方法或策略、步驟,等等。和我一貫的研究寫作風格一樣,行文中不是自以為樣樣都能自圓其說,也包括反映一些自己確實想懂又不懂,當然又解釋不了的、有趣的問題。所有這些,若能見諸讀者朋友特別是那些體育教育高手的指教、批評,則幸甚。
二、重視點之一
這里,首先討論一個比較直觀又淺顯的問題。有人喜歡習慣性的將學生體育不積極,身體素質狀況不佳,歸因于經費投入不足,設施條件不好。其實,這是在推卸責任,至少是似是而非的。實際情況是,改革開放后,社會經濟歷經30多年的高速發展,跟進社會生活各方面長足發展之步伐,我國高等學校在硬件設施方面已經突飛猛進,人們的直觀印象,至少已經跟上許多發達國家的大學。從國家投入的情況看,年撥款超過10億的高校,已經不是個別。體育館、運動場的建設水平,所展現的,早已不似我們記憶中的那些年代,甚至也不是20世紀80-90年代我們在國外包括美歐所看到的那種中、外之間,差距很大的印象筆者喜歡旅游,在旅游中,喜歡瀏覽大學校園。去年七月份,在一所共有大約1萬師生的西部地區醫學院中,就在其一個運動場外的宣傳欄里,看見他們公布的體育設施,包括:標準400米的塑膠跑道田徑場2個;人工草皮足球場2個;室外燈光籃球場1個;室外游泳池2個;室外籃球場10個;室外排球場6個;室外網球場2個;室外乒乓球臺52臺;室外羽毛球場地若干。這所醫學院,建在一個小山坡上,所有這些設施場地,我都先后去游走過。在我自己曾經長期停留過的一所城市老資格大學里,在其主校園區,也有一個室外足球場,足球場外邊,也有一個400米的標準跑道;還有8個籃球場。在幾個學生宿舍區附近另外還有幾十個籃球場和一個足球練習場,還有一座大型的室內體育館。在另一所也是我經常進出的新大學主校區,除了有兩個與前述學校相似的可用于正式比賽的足球場外,還有7、8個足球練習場,籃球場至少有30多個,至今我還沒有精確地記錄下數目,它們的旁邊,幾乎都有許多單雙杠器具、攀高梯架,而且練習場地也非常寬闊。此外還有好幾座室內體育館、游泳池,還有攀崖。
可以說,我們現在體育教育的疲軟,學生健康狀況的下滑,主要不是投入不足、設施落后等方面的問題。抓緊體育教育,重視學生身心發展,改善他們的健康狀況,端正他們的成長理念和目標,主要在我們的教育者,在學校的領導和老師,還有家長。需要他們高度重視,校準觀念,立志為中華民族的真正強大和復興打下硬基礎,付出真功夫。其中,有一個曾經爭論得熱火朝天的解困方法,即面對這種局面,許多人,包括一些權威專家,有一種認識:在我國學生體質狀況持續下滑和學校體育工作長期不受重視的現實情況下,體育應該進高考,這是一個改變其弱勢地位的惟一途徑。在今天的中國,在全民都極端重視高考的社會文化教育氛圍中,這好像確實是治理體育教育疲軟病的靈丹妙藥。在有人指出此舉的副作用之后,倡議的專家辯稱:相比于遏制全民族身體素質下滑的現狀,納入高考的“副作用”,只是小問題。看來,不管政府是否采納體育進高考的意見,爭論恐怕一直會有。體育,確實牽涉到許多大問題,而不僅僅只是一門功課的事。體育進高考,對提升體育的新聞地位、政治功利地位肯定暫時有益,但當體育也真的成為應試教育的助推工具之后,青年人的身體健康素質前景如何,尚可拭目以待。事實上,一直沉湎于考試、分數的中國教育各個方面的成敗得失,也還有待作真正客觀的辨證。我猶豫彷徨的心情是:在無其他良策的情況下,不妨試試看;但又害怕看到因此只有新聞報道和政績表彰,學生體質下滑情況卻不知所終。
三、重視點之二
似應要認真面對我們的教育中,從一再強調教育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到轉而只重視智育而輕視其他方面的社會現實。要面對這個現實,研討體育教育的目標乃至目的問題。為了增強體質,遏制學生身體素質下滑的趨勢,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和人的發展觀,看來我們必須堅持開好體育這門課的大問題,好像是真正不能輕視的。小學、中學要有體育課,大學更要有體育課。在近代大學教育史中,就有名校哥倫比亞大學在1901年將體育作為一門主修課的記錄,以后許多國家的大學(不是所有的———后文將重提)都積極跟進,將體育都列為必修課。從課程設置看,我們也積極跟進了。民國年間,確實為了改變東亞病夫的局面,為了強國強民,體育也堂堂正正進入大學校園。去年,國家教育部還專門發了文件,規定我國高校必須為一、二年級本科生開設不少于144學時體育課,專科生不少于108學時,———還要求每節課,都需要保證一定的運動強度,其中提高學生心肺功能的鍛煉內容,不得少于30%,要將反映學生心肺功能鍛煉項目作為考試內容,其考試分數的權重,不得低于30%。這些行政指令的明確提出,僅僅加之于體育,可以反映政府對體育的特別重視,但在這只偏重近期功利、眼前功利的當今社會生活氛圍中,一紙文件和數字標準,能否真正激發起學生對體育運動乃至體育教育的熱情,還有待學校特別是學校領導們、教師們的全力以赴而不是三心兩意的修為。其中之一,要不怕痛,對我們的教育,包括體育教育,進行痛切的反思。這就是要認真反思一直以來,我們對待教育的態度,即政治性、工具性、功利性、特別是急功近利性。在這些思路的驅使下,教育中大言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常常弄得丟三拉四,顧此失彼,再加上一切都以考試分數的高低為衡量優劣的唯一標準和方法,使我們看見的所培養的一些接班人,都是得缺德、智在財、體不健、美在外。說的是要全面發展,行的卻是令人恐懼的片面。
體育,在全面發展的理念或行文中,確實是一個方面,但在教育和教學實踐中,卻是這些錯誤思路和方法驅使下,受害最大的一個“面”。其中之二,要重溫“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教育思想,拒絕急功近利、拒絕快速成才的誘惑,特別不要聽信快速致富、快速升遷、快速取勝的經驗報道和媒體鼓吹。特別是對于體育,最有教育價值的是那些勤奮堅持,長期鍛煉,鍥而不舍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以他們堅毅的品格、強身的意識、不懼失敗的意志,作為主要的教育示范材料,而不要過多的渲染他們賺了多少錢、得了什么獎,他們獲得了什么官位,他們受到新聞媒體怎樣的重視等等,這些俗不可耐的東西,大都是腐蝕靈魂的毒藥。作為教育,我們應當對它們保持距離。當今,我們不必憂愁學生因此而與社會隔離,新聞媒體里的這些信息,自會在學生中不脛而走,而我們追求的應該是堅持不懈,強身健體,直至永遠。目標對,真實踐,就不會有疲軟、下滑;目標錯,就會南其轅而北其轍。其中之三,要重視體育教育的社會倫理價值,特別是現代社會的規則意識、民主意識、平等意識等等。在鍛煉和比賽中,要盡最大的努力,以求最好、最優、最強,特別是體育比賽中,要有全心全力的競爭、進取的精神,但不能隨意超越規矩、公平的底線,鍛煉中,不能妨礙他人的正常生活和合法生存的自由。所以,從一定的意義上說,體育課以至整個體育教育,也是當今社會急需的民主、自由、平等、友善的教育大課堂的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這點,也不能輕視或忽略。體育、鍛煉,應該跟隨人的一生,體育教育也應該是一個社會生活的教育大課堂,它可能無法包容一切社會生活的規則,但肯定可以反映其中的某些要點。體育是一種強國強民的教育,在這方面也是重要表現,而不僅僅只是幾個測試或考試比例數字。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產生于斯巴達人和古希臘人以及后來羅馬人的創造。據說,在公元4世紀時,僅有100多萬人口的羅馬城,每年竟有150天舉行體育比賽。就是因為它蘊含著公平、民主、規矩等人類社會生存的優良法則基因,所以在進入近現代社會生活之后,西方人雖然歷經自然和戰爭災害的困擾,以及教會和皇權等其它阻力的壓抑,他們仍然要繼續堅持。后來,1894年6月,人們在巴黎召開會議,有9個國家所屬的49個組織的79名代表參加。法國教育家顧拜旦(Lebaronpierre,DeCoubertin)在會上提出恢復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建議,獲得積極響應,成為現代奧運會的開創者。西方人的這種堅持,而且是著名教育家首先倡議。對此,我們在做著中國夢的人,不應一筆帶過,而要嘔心瀝血的思考。當然,顧拜旦一些經典論述,也非常值得我們銘記,而且,在許多網頁上輸入顧拜旦的名字,幾乎都可以搜索到。例如:“一個民族,老當益壯的人多,那個民族一定強;一個民族,未老先衰的人多,那個民族一定弱。”“對人生而言,重要的決不是凱旋,而是戰斗。”“重要的不是取勝,而是參與。”“奧林匹克最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戰斗。”“體育就是和平。”“參與比取勝更重要”。“生活的本質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奮斗。”等等。還有一個故事,也涉及體育教育目標問題,但筆者的認知能力有限,講不清楚,提出來,僅供有興趣的體育教育高手指教,這個問題讓我沉思了很久。大概是在2006年,在澳大利亞舉行的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中,一只小鳥突然飛進賽場,并正好撞擊在飛速騰空的網球上,并且當場落地死亡。那位運動員,立即停止比賽,當著人聲鼎沸的觀眾,下跪在小鳥面前,為自己的這一無意的過失傷害而認錯。當時,國內外都有對這位運動員的高度贊揚,贊揚的當然不是他的成績一貫突出,而是他對生命的無比珍惜———超越了對冠軍、對名次的迷戀。我的問題是:這個情節所反映的思想和理念,我們中國大學的體育教育需不需要?若需要,如何言說?
四、其他建議
這是多個方面的問題集聚,比較更加具體了,同樣也只是看到、聽到、讀書讀到的、或想到的。只可惜,更沒有把握寫出可供人批評的意見。只是因為,我對它們非常有興趣,所以,也只作為提問置于此,希望引起關注體育的朋友和體育教育高手的批評、解答。第一,曾經看到過的報道說,許多大學生還是喜歡體育運動,但不喜歡上體育課。這到底是不是真實的情況或是不是主流情況?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可以用什么辦法解套?如果是真的,是否說明體育教育與知識的課堂教育一樣,也要討論或研究方法和技巧問題,也有啟發興趣、設計吸引力等問題。有的放矢地將這方面的情況改善,我們的體育教育肯定會增加很多實效。第二,也是曾經聽到過的一種議論,說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學生怕吃苦,家長不愿孩子吃苦,而體育、鍛煉,歸根到底就是一種吃苦的事。人們建議:還是應該讓孩子們每年適時適當地參加一些工、農業生產勞動,讓他們對社會物質財富生產中這些行業的必有性和艱苦性有所了解,對那里從業的人們的生存境況,有所認識。把強身健體和社會物質財富的生產拉近一點距離。這可能有助于他們改變對體育艱苦性的認識和應對態度。還有提出過建議:可以讓學生們自己組織打掃寢室、住宿樓。這兩種建議,我都贊成。而且,還可以引用柏拉圖的話為我壯膽:最易于使人衰竭,最易于損害一個人的,莫過于長期不從事體力活動。此說雖然可以為我壯膽,但我還是希望有個討論的過程。大家討論、爭論的影響力,比文件或一言九鼎的指示更能持久。第三,我還設想,體育課或許真的不能太過獨立。它應當滲透或利用其它學科教育中的認知方法和成就。其中,如果認真追尋和研究,道德教育、生命科學教育領域、地球科學領域、機械或工程科學領域都能找到可以為我所用的理念、思維方式、知識、原理和方法。醫學和衛生學科,更可以和體育互通有無。
最受上上下下都極端重視的軍事訓練,現在我們稱為學軍,不能與體育這樣的強國、強民的教育相結合,我甚至認為是主導設計者的失策。我多次無意看到的軍訓中的學生怕苦、怕累、疲軟場面,令我非常沮喪,但限于篇幅,本文不展開。此外,學生們的課外活動特別是假期的自助旅游活動,對有心人而言,這也應該是一種發揮體育教育實效的機會和資源。第四,提供幾段我國近代教育名家楊賢江的語錄,供讀者朋友們享用:“我承認體育是造成健全人格,養成具足生活的一種工具。重視體育,實行體育,是個個人應有的態度,應盡的義務。虛弱而多病的人,不能為社會效勞,卻須靠社會過活,這是不是一種缺憾?是不是一種罪惡?”“我們的體育目的,是在使感覺靈敏,姿勢優美,筋肉發達,內臟完好,動作敏捷,精神充實;是要使天然的一架人間機器,能夠運用得法而且充分;能常保光澤而且結實。”“你的日常生活:要有學業的,有服務的,有社交的,但更要有健康的。體育生活就是使你保住健康,增進健康的。缺少體育生活的人生決不是具足的人生。”[1]第五,建議幫助那些有興趣的學生們,組織一些體育社團,讓那些同學自己組織比賽,自己組織一些體育報告會、演講會等,以便充分活躍他們的體育生活,認識體育中的規則要素、民主要素、自由要素以及公平要素等,甚至引發更大的興趣,直至介入對國家的體育政策或賽事活動的深入討論或辯論。筆者有幸游歷過許多西方國家的大學,他們那里的學生,在這些方面的活躍場面,真的讓人難以忘懷。但是,我很少看見過他們在一本正經的上體育課。這與一些在國外大學學習、生活過的朋友印象相同。看來,體育活動,也可能是培養青年以至整個國家民族自強、自立、自為、自主的重要場域,一定要想辦法讓他們自覺———滲透入骨髓和神經的自覺。我以為:世界上,只有自覺了的人,才是最強的人;只有自覺了的民族,才是戰無不勝的民族。
總而言之,我們要通過各種體育活動,使學生們,人人可以動,時時可以動;還要讓他們有機會和學校管理人員特別是領導群、老師甚至國家有關當局溝通,時時都可以思考體育的本質,思考體育教育的使命,思考輕視體育的可能后果,以及其對國家民族的危險。第六,從純然的生物學或生理學上看,人類并不是特別適合于我們的地球環境的,可以說我們呱呱墜地時是毫無準備的,然而盡管我們在本能方面有許多內在缺點,但作為一個生命類的我們,卻逐漸設法保證了自己的生存,而且還能不斷發展,不斷自我超越。這當中,特別顯出教育包括早期還沒有意識到的以及后來有意識發展起來的學校教育的作用。所以,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教育是使我們進步、發展的最重要的支撐手段。這里的教育,當然也包括體育教育,包括它使我們人類所形成的在體力、抗病能力、抵抗災害、抵抗動物進攻等等方面的發育和成長優勢,還包括在群族之間乃至國家之間永無休止競爭的能力,以及協調、解困能力等等。人類的智慧,它的物質和生命的基礎,就是身體,就是比文字文明還要早許多時間的體育以及體育教育。應該痛切的反思我們教育中長期存在的各種片面性了,現在,可以從體育開始。依我的判斷,輕視體育教育,就是輕視人類成長發育的歷史,也就是輕視人類自身。我們決不應該從這里往下滑坡!想想我們的城市生活中,天天有那么多老年人在強身健體,在走步、廣場舞、長跑、爬山———而且樂此不疲。但擔當我們國家、民族未來重任的青年人、大學生們呢?他們中的許多人卻無動于衷,有空就玩手機、網游、看電視。這樣的反差,讓人覺得好笑,但這是真正笑不出來的苦笑。痛切思考如何真正重視我國大學生的體育教育問題,現在應該是時候了!
作者:杜作潤 單位: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