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體育分層教學創新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分層教學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教學意識。由于學生的運動基礎、運動習慣、運動悟性等方面存在著個體差異,所以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設計和調度,以提升教學的適合性和學生的訓練品質。
一、啟動分層教學的學情調查
學生的年齡、性別、身體、心理、運動技能、性格愛好等方面都呈現個性化特征,表現在運動素質上,其差異會更鮮明。教師唯有展開全面的學情調查,才能真正掌握學生的運動基礎,進行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和科學合理的訓練指導,提升學生的運動品質。對學生進行學情調查時,教師需要建立動態認知意識,因為學生的運動能力和運動悟性是隨時會改變的。有些學生的運動素質呈現偏差性,在一些運動項目上表現偏弱,而在另一些運動項目上則表現得很搶眼,這都應該引起教師的關注。例如,“速跑”運動時,一些體重較大的學生,其運動能力偏弱,教師在跑步分組和目標設定時,需要給予更多的觀照。又如,“投擲”項目,體重偏大的學生,其力量和爆發力往往超過其他學生,所以他們在這個項目中當然是學優生。因此,教師在設計運動教學目標時,需要針對不同群體的學生實際做出規劃和調整,以提升運動訓練的實效性。這里,教師深入到學生群體之中,對學生的運動基礎和運動愛好展開調查,搜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并對這些材料進行整合性分析,然后制定教學計劃,為不同群體的學生設定不同的運動指標,確保了分層教學的順利推進。
二、運用分層標準劃分小組
體育訓練和運動大多以小組的集體形式呈現,教師在給學生分組時需要有分層的教學思想,即根據教學實際和需要,對學生進行同質分組、異質分組,或者讓學生自由組合。不同分組標準,有不同的用意。同質分組是將身體素質差不多的學生分到一個小組,便于展開同類指導和強化訓練,不會出現學優生和學困生相排斥的現象。異質分組是將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到一個小組,目的是讓學優生“傳幫帶”,即幫助學困生進步。自由組合是從團隊凝聚力的角度展開考量。不管采用哪種標準分組,都需要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接受最適合的訓練。例如,“跳馬”訓練時,教師先為學生進行示范操作,并對相關的技術動作進行詳細解讀,然后讓學生試跳練習。有些學生能夠順利掌握相關要領,順利跳過鞍馬,有些學生則出現試跳失敗的現象,更有一部分學生根本就不敢試跳。根據這些情況,教師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制定不同的訓練目標:第一部分學生,展開試跳訓練,并逐漸提高要求,如提升鞍馬的高度等;第二部分學生,降低鞍馬的高度,展開試跳訓練,并安排學優生進行輔導;第三部分學生,先不做試跳,而是對鞍馬進行詳細研究,隨意調整其高度以及踏板的距離,慢慢展開嘗試性試跳。分組之后,學生都能夠快速進入到相關的運動訓練之中,沒有出現相互影響的情況。這里,教師根據學生的試跳情況進行分組,無疑是基于學情調查的考量,讓不同群體的學生進行不同的訓練,并對訓練要求進行分別設置,體現了分層教學的理念。
三、進行分層分類施教指導
學生分組之后,教師需要給不同組別的學生以不同的指導和啟發,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順利地進入訓練環節,接受最為適合的運動鍛煉。不同層次學生的運動基礎不在同一水平線上,教師只有對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才能讓更多的學生獲得同等進步的機會。例如,在“籃球”運動教學中,學生籃球運動的基礎不一樣,那些平時喜歡打籃球的學生,其運球、投籃、配合等各種技術都比較突出。教師可將這些學生組織起來展開對抗比賽,然后將籃球運動基礎一般的學生進行分類訓練,即讓一部分學生練習運球,一部分學生練習傳球,一部分學生練習投籃。最后,將籃球基礎最差的學生集合到一起,通過籃球游戲展開訓練,先讓學生利用籃球展開投射目標的游戲活動,促使學生建立籃球意識。面對同一訓練任務,教師給出不同的設計安排,讓不同群體學生展開不同的運動訓練,這無疑是標準的分層教學實踐。學生的運動基礎存在較大差距,教師能夠正視這種差距的存在,并給出具體的應對措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獲得需要的運動和訓練,這才體現最為負責的精神。總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圍繞學生展開教學,為學生提供全面服務,這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建立分層教學思想,給學生創造良好的運動環境,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作者:沈勇 單位:江蘇蘇州市吳中區木瀆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