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健康中國的地方高校體育教育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地方高校體育教育應用改革發展,已經成為學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和手段。在健康中國戰略理論下,地方高校體育教育在課程內容創新、項目特色、組織形式、教學方法與手段、實現目標、教學效果、運動與健康監測、人格培養等方面進行應用型建設,旨在夯實學生的終身體育應用能力。
關鍵詞:健康中國;地方高校;體育教育;應用改革
1地方高等教育實施應用型發展改革
我國各行各業都在進行全面的深化改革,而處在最核心最前沿的高等教育,也面臨著結構性調整改革。原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認為“中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也存在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教育布局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為“培養理論型、學術型人才的學校比較多,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學校比較少,學校同質化的現象比較嚴重”。為了適應健康中國戰略發展的需要,根據我國人才培養的發展目標,對新升本的地方高校率先實行應用轉型發展,重在對“理論型、學術型人才”高等學校的瘦身,積極推進地方高校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對于如何實施與開展,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明確提出:“中國現有近2500所高等院校中,將有1600-1700多所學校,將轉向以職業技術教育為核心;其中調整的重點,則是1999年大學擴招后“專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教育部副部長李曉紅提出了具體實施方案,強調“要圍繞保基本、補短板、促公平幾個方面來推動教育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率先推動200所左右地方普通院校進行應用轉型發展。”在此精神貫徹下,于2015年開始,部分地方高校積極響應教育部的有關文件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積極主動的進行應用轉型變革,由此開啟了中國高校教育職業應用化轉型發展的序幕。
2地方高校體育教育實施應用轉型發展
地方高校的應用型改革,也推動了地方高校體育教育的應用轉型發展。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在《國際青少年校園足球邀請高峰論壇》上,作報告指出:“中國學生要上14年的體育必修課,但絕大多數學生連一項運動技能都沒有學會,14年的必修課為何學不會一項運動技能,學校體育課真該反思了。”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學校體育教育存在的問題。當然這由于多種因素所造成的問題,包括教育決策機構、學校管理層、體育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體育教師、學生及社會環境等多個方面的因素,問題的根源在于對體育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存在于對我國教育方針“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貫徹落實不力,主要在于重視智育的教育而輕視體育的教育在應試教育環境下還普遍存在。地方高校體育教育,是為培養身心健康的社會適應人才服務。地方高校體育教育的應用型發展改革,就在于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應用能力,滿足學生健全人格發展的需要。必須要從思想意識觀念上進行變革,包括教育主管職能部門、學校、教師、學生以及社會教育力量,都要有應用發展的戰略思維,重在促進學生體育運動素養的終身凝練。根據體育課程教育應用轉型發展的目標與要求,在課程項目、內容、目標、效果、評價機制等方面,強化體育課程教育發展的實用性、健康性、終身運動性。并將體育教育改革與學生健康素質發展融合起來,在競技水平、生存能力、人格培養、健身習慣、團隊協作精神、運動與健康監測等方面協同發展,建立有效、有序、可操作的體育健康課程應用轉型發展新模式。
3健康中國戰略下地方高校體育教育應用型發展改革
3.1健康中國戰略下學校體育教育應用改革趨勢
我國國民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醫院人滿為患,由于沒有形成良好的健身習慣,高血壓、糖尿病、腰椎間盤突出癥等成為群體性多發性疾病,在學校的學生中也有蔓延趨勢,由此給家庭帶來沉重負擔,也影響了我國建設小康社會發展的速度。對此,《“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明確要求:“學校、社區、工作場所等開展一系列行動,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身體機能和素質,促進合理膳食、適量運動。”通過健康科普知識的宣傳、教育,引導學校體育健康有序發展,為學生提供健康優質服務,目的在于為學生建立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校的體育文化教育活動。在促進學生自主鍛煉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監測體重、腰圍、血壓、血糖和血脂的意識、行為和能力”使學生養成自我調節、自我監控、自我防預、自我完善的運動健身習慣,從而實現體育教育價值的應用傳遞。如果說《“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是對我國國民健康狀況調查的實證與表述,那《“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簡稱《綱要》)則是對我國國民健康發展的具體落實與應用推廣,《綱要》明確指出,學校體育要“培養健康教育師資,將健康教育納入體育教師職前教育和職后培訓內容”,要求體育教師不但掌握良好的體育運動技能、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還具有關于運動健康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能力。針對學生在體育課堂表現出來的抑郁癥、焦慮癥等精神障礙及心理行為,進行積極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預與疏導。《綱要》還要求學校要積極采取措施,引導學生每周堅持參與體育鍛煉活動,學生根據自身體質狀況采取行之有效的體育鍛煉活動在3次以上,并確保每天體育活動在1小時以上;每個學生都要制定發展自己的體育運動特長,熟練掌握1項以上為終身健身服務的體育運動項目。由此,《“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為學生體育應用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可塑性發展模式。
3.2健康中國戰略下地方高校體育教育價值觀的應用發展
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闡明:“體育者,人類自養其生之道,使身體平均發達,而有規則次序之可言者也”“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表明體育鍛煉是實現身體自我完善的最佳方法和手段,也是能夠增強體質,為智育的發展保駕護航,樹立良好品德行為的重要中堅力量。通過持之以恒的體育鍛煉,達到娛樂身心,實現“強筋骨、增知識、調感情、強意志”的運動功效。在健康中國戰略下,體育教育價值功能不但要強筋骨、保體質,還在于學生終身體育文化素養的凝練,培養和塑造學生完整的人格魅力。體育教育不但塑造學生健康的體魄及運動能力,還為學生身體狀況的自我監測提供相關的體育理論知識。學生根據自身的身體運動狀況形成自我監控調節,判斷什么時候可以參加體育運動,獲得最佳的運動效果;體育教育還具有減輕學生學習壓力的效果,學生通過體育運動進行情緒的釋放,克服消極的因素,產生積極拼搏的正能量,這對學生心理健康的修復與糾正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體育教育活動和競賽,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建立學生良好的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和競爭意識。健康中國戰略下地方高校體育課程教育,就是要開展課程結構合理,內容符合學生運動實際,能夠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的運動項目。重在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應用能力,使學生熟練掌握1-2項終身受益的體育運動項目,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德才兼備、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的應用建設人才。
3.3健康中國戰略下地方高校體育課程的應用結構調整
加強體育課程教育的應用型改革建設,形成學校體育與學生身心健康、技能養成、醫務監督的體育課程應用模式,要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開展實施。體育課程內容的設置要體現在內涵的多元化、應用化、傳統化和前沿化等多個方面,要根據學生不同個體的需要,呈現傳統體育文化、現代體育和競技體育的多元融合。加強地方高校體育課程的精品化建設,重在凝練體育課程內容的應用健身性和實用性。通過地域民間傳統體育文化的開發利用,挖掘具有健身娛樂功能的體育項目,培養學生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情懷,培養后繼人才;通過地域紅色體育文化項目的開發利用,打造融紅色文化精神、體育競技特征的紅色體育運動項目,發揚先輩無私奉獻精神,樹立崇高理想,學會懂規矩、守紀律、明清廉;通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課程的開發利用,建立以太極拳、養身氣功等為載體的以修待養、以練促動的養練項目,促進學生身體機能的內外平衡發展;通過“體醫結合”體育健康課程模式的開發利用,以運動促進學生身體疾病的修復,為學生的體育健身與體質監測提供服務;通過現代競技體育的學習掌握,與世界體育文化同步,感知現代競技體育的脈搏,同呼吸,共繁榮。
3.4健康中國戰略下地方高校學生體育應用能力培養與監測
加強學生健康體質監測系統的管理,建立“體醫結合”的體育健康課程應用發展模式,形成以學生為群體的體育健康課程運動處方,進行非醫療性的體育健康干預,促進學生身體機能的運動修復。構建行之有效的學生體質健康監測體系,充分利用監測數據對學生體質健康進行評判分析,解決學生體質健康存在的問題,便于進行行之有效的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全面推進學校體育的健康快速發展。按照《綱要》要求,充分肯定學校體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認真落實《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采用多渠道、多方式開展學校體育活動,提高學生的健康素質及應用能力,到2030年實現“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優秀率25%以上”;學校體育管理部門認真落實“陽光體育”活動計劃,積極推進“運動校園跑”網絡監測管理工作,充分發揮學生手機網絡系統的應用價值功能,為學生運動監測服務,保證學生“每天有1小時以上”的運動量;加強學生運動健康知識的學習與解讀,培養學生具有自我把握健康狀況的應用能力,學生在體育課程和課外體育活動中,能夠根據自身的身體狀況進行預判,選擇合理的運動項目、運動時間及運動量;建立“體醫結合”的體育運動健身觀,進行科學運動健身、科學運動自我監測,形成以運動促進健康、運動自我監測身體狀況的“體醫一體化”運作發展模式。
3.5健康中國戰略下地方高校體育教育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
健全人格,是實現人生奮斗目標的重要發展基石。體育教育的最終目的,就在于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與完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認為“完全人格,首在體育”,表明體育教育對學生健康人格培養的重要性。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是一個長期而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也是一個多元并舉的系統工程。通過體育教學活動,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增強學生之間的凝聚力、向心力、戰斗力,形成學生彼此相互信任、尊重、理解與包容,凝練學生團結互助、合作共贏的品質。體育教育的應用發展,不但要塑造學生健康的體格,還要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擔當意識,要有承擔風險的意志品質及能力。體育運動過程本身就是自我挑戰、自我突破、自我完善的過程,對學生人格魅力的培養具有很好的奠基作用。地方高校開展體育教育應用轉型發展,需要從內容上、育人功能上進行變革,強化體育價值功能的健康能力應用。“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道理說明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個方面長期不懈的努力,才能使學生健康的適應社會、融入社會、服務社會。
參考文獻:
[1]“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編委會.“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Z].國務院公報,2016第32號.
[3]劉鵬.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努力推進健康中國建設[N].人民日報,2016(10).
[4]李林.培養“完整的人”,首在體育[N].中國教育報,2017(1).
作者:范維 王波 鄭麗 單位:遵義師范學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