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發電企業碳排放強度管理改進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2020年9月,生態環境部印發了《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實施方案》與上一稿相比較有幾個方面的重大修改:一是提高了供電碳排放基準值。這表明國家對首批進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發電企業持“鼓勵先進、保護大多數”的態度;二是僅保留1套配額管理方式。即將發電行業按300MW等級以上常規燃煤機組、300MW等級及以下常規燃煤機組、燃煤矸石、水煤漿等非常規燃煤機組和燃氣機組四個類別納入年度配額管理;三是明確操作細節。增加了對配額總量、配額分配方法、配額發放、配額清繳等環節處理的詳細規定。面對新的《實施方案》,如何做好碳排放強度管理,確保配額總量滿足實際需求,實現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效益最大化,是發電企業當前碳排放強度管理工作的重心。
由西南某發電企業碳核查引發的疑問
2020年,筆者赴西南某發電企業實施2019年現場碳核查。該發電企業擁有2臺350MW熱電聯產機組,于2016年正式投產,2019年供電量22×108kWh,供熱量146×104GJ,生產用原煤105.5×104t,供熱比7.5%左右,機組供電標煤耗約315g/kWh,接近于全國2019年平均供電標煤耗水平(306.9g/kWh)。根據初核結果,該發電企業供電碳排放強度為1.140tCO2/MWh,超出《實施方案》對應的碳排放基準值。此外,筆者還參加了西南某省2019年重點企業碳排放報告復議。根據復議的初步結果,部分發電企業供電標煤耗超過315g/kWh,其供電碳排放強度低于《實施方案》對應碳排放基準值。上述發電企業的供電標煤耗與碳排放強度數值出現不匹配的情況,這也引起了筆者的關注和進一步分析。
發電行業分析
根據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運行設計構架,發電行業重點企業將納入第一批交易范疇,碳排放基準值也決定著發電企業的能耗水平上限。目前,發電行業通用的能耗指標為供電標煤耗。經認真推導,筆者找到發電行業的機組能耗水平對應碳排放量強度計算公式,并且發現,數值計算主要涉及煤炭凈消耗量、低位發熱值、單位熱值含碳量、碳與CO2之間折算系數、碳氧化率等5個數據。根據發電行業的碳排放特點,除煤炭凈消耗量、低位發熱值、碳與CO2之間折算系數等3個數據取實際值外,單位熱值含碳量和碳氧化率可按實測值和缺省值取值,其中,對單位熱值含碳量和碳氧化率實測難度大的發電企業,可取缺省值計算碳排放量。按上述推導得到的計算公式,筆者以西南某發電企業的生產數據為樣本,單位熱值含碳量按33.56tC/TJ(缺省值)和26tC/TJ(實測值),碳氧化率按100%(缺省值)和99%(實測值)分別取值,將《實施方案》中的碳排放強度基準值轉化為機組能耗數據。根據計算結果:當單位熱值含碳量和碳氧化率均取缺省值時,300MW等級以上和300MW等級及以下常規燃煤機組的供電標煤耗上限,分別為278g/kWh和302g/kWh;單位熱值含碳量和碳氧化率均取實測值時,300MW等級以上和300MW等級及以下常規燃煤機組的供電標煤耗,分別為362g/kWh和393g/kWh。此外,單位熱值含碳量和碳氧化率均取實測值時,發電企業的CO2排放系數為2.77tCO2/t標準煤,與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推薦值(2.6308tCO2/t標準煤)接近,表明該計算結果是貼切實際情況的。上述結果表明,發電企業對單位熱值含碳量和碳氧化率進行實測是非常必要的。同時,因為西南某發電企業對單位熱值含碳量和碳氧化率均取缺省值,故供電碳排放強度偏高,這也很好地解釋了西南三省2019年發電企業的供電標煤耗與碳排放強度數值不匹配的原因。
發電企業碳配額管理的經濟效益
加強碳配額管理的效益是相當可觀的。以西南某發電企業為例,根據《實施方案》測算,2019年企業供電配額為230.10×104t。若發電企業維持現狀,即單位熱值含碳量和碳氧化率均取缺省值時,供電配額存在缺口約15.2×104t;若單位熱值含碳量和碳氧化率均取平均值時,供電配額出現盈余30.8×104t。兩者相差46×104t。以廣東省碳交易市場2019年平均價格(30元/t)為例,該企業每年節省的碳成本為46×30=1380萬元,可在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實現扭虧為盈,經濟效益非常顯著。
盡管《實施方案》提出的供電碳排放強度基準值非常寬松,但根據西南三省2019年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碳排放的初步評議結果,仍有近50%的企業無法達到該水平。究其原因,一是單位熱值含碳量和碳氧化率未取實測值,二是受機組本身和生產運營管理水平限制,致使機組供電標煤耗偏高,對此提出改進建議如下。一是加強碳排放數據管理。按照重點企業碳排放報告核查的要求,嚴格管理碳排放關鍵數據,豐富監測技術和手段,力爭真實反映年度碳排放結果。這也是當前降低碳排放水平最直接有效的辦法;二是實施碳資產管理。成立專業部門或指定專人,掌握電力行業配額分配方案,清楚履約工作流程和時間要求,制定履約方案,避免未按時履約帶來的違規風險;三是適時引入CCUS示范工程。將電力生產過程中產生的CO2采取分離、封存、運輸等手段將其資源化,實現經濟性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四是加強機組能耗水平管理。根據企業實際,經過充分的技術經濟性論證后,開展包括空氣預熱器改造、熱力及疏水系統改造、泵與風機的變頻改造等在內的節能技術改造,同時強化節能技術管理,加強對熱力系統泄漏的管理。
結語
我國已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上升至國家重大戰略的高度。主管部門要求在確保碳市場平穩有效運行的基礎上,“十四五”期間加快擴大碳市場參與的行業范圍和主體范圍,更好發揮碳市場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全社會減排成本的作用。由此可見,“十四五”期間碳市場的實施勢在必行。發電企業應持續關注《實施方案》的修訂與執行情況,積極做好生產運營和技術管理,以確保碳交易履約效益最大化。
作者:涂晉 陳明軍 陳禹寧 單位: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廣州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