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民族預科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民族預科英語教育學生基礎比較薄弱,因此英語的課堂教學模式應有針對性和創新性。本文對預科英語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進行了探討,注重英語的基礎性和應用性培養,提出了課堂嘉賓模式、角色變換模式、創新型訓練以及戶外課堂模式,強調英語的實用性和交流性,提倡各種創新性教學模式的相互交融,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激情和韌性。
【關鍵詞】民族預科英語教育;創新性;應用性
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能夠用英語進行熟練的溝通是走向世界的必備基礎,我們國家在很早就在教育教學中普及英語學習,英語的學習和交流已成為社會中習以為常的事情。作為高校的大學生,面臨日趨國際化的社會,英語已經成為日后職業發展的基礎。普通高校民族預科學院生源主要來自于偏僻貧窮的山區少數民族,或者來自新疆、西藏等地區,由于教學水平的落后導致學生的英語水平普遍不高,英語應用能力還停留在初級階段。預科的英語教育是少數民族學生英語能力提高的一個重要階段,對偏遠山區人才的培養和輸送作用深遠。怎么改革預科學生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的英語能力能夠適應后期的本科教學,眾多預科英語教育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1-4],包括英語教學的技巧和方式,英語課程大綱設置以及英語老師的教學素質等都做了探討,這些前期研究也為我們的課題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鑒經驗。本文主要針對預科生英語基礎薄弱應用能力欠缺的特點,對預科班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探討,尋求適合少數民族預科班課堂英語教學模式。
1預科班英語課堂教學分析
預科班的學生普遍來說英語基礎比較薄弱,很少得到正規的英語培訓,對英語教學沒有足夠的重視,因此對預科班學生的英語課堂教學進行改革,就應該立足預科班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對他們英語學習存在的問題出以及教學尚存在的盲區做針對性的分析。
1)預科學生英語基礎比較薄弱。預科教育的生源主要來自于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這些地區因為地理位置的局限以及教育發展水平的相對落后,學生的英語水平相對比較薄弱,有些學生英語能力甚至還停留在字母和單詞的學習層次中。
2)學生英語學習熱情不夠。預科班的學生因為一直以來英語教學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譬如,新疆籍學生英語都是作為第三門語言,英語底子比較薄弱,他們對英語缺少足夠的學習激情,缺乏學習的可持續和韌性,稍遇到困難便容易中途而廢,進入大學后已經很難再從頭立足英語的學習。
3)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僵化,缺少因材施教的針對性。預科班的學生因其民族和地理特色,在英語課堂教學中不能按部就班遵循傳統的教學模式,要有所針對性和創造性,但是目前預科學生的課堂教學上卻還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和高校本科英語班教學模式如出一轍,沒能針對預科班學生自身的特點做相應的改變。
4)缺乏創新型的課堂訓練以及課后練習。英語學習需要好的環境以及持續的學習狀態,目前的課堂缺乏創新有效的英語訓練,課堂氣氛比較僵硬;同時,課后沒有針對性的練習鞏固,布置書寫型作業題目居多,沒能根據英語的應用性和學生的愛好來改變練習方式,造成各種練習的形式化和程序化。
2預科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探討
英語學習追求的是一種應用性和學習的持續性,關鍵在于學生熱情的激發和目標的明確,墨守成規的照本宣科教學模式容易導致學生的厭倦心態,從而對英語學習失去熱情,同時,沒有創新性和應用型的教學模式難以維持學生學習的韌性和持久性,缺乏熱情和目的性的學習很難把握英語學習的真諦。因此,英語的課堂教學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找到學習的成就感和興趣感,同時,強調學習的應用性和實踐性,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和目的性,增強學生課堂的凝聚力和課后學習的持久力,這是本文所探討的預科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方向。
2.1強化學生英語基礎能力的鍛煉
磨刀不誤砍柴工,扎實的英語基礎知識是后續能力提高的關鍵。預科班學生英語基礎比較薄弱,在初期的英語教學中要加強英語基礎知識的鍛煉,不要過分追求高等模式的培訓,從音標發音和常用單詞、語句磨練,抓住英語學習中的基本,這樣不僅為后續的高層次練習打下基礎,也容易給學生帶來滿足感和成就感,激發學習的熱情,對自身學習英語的信心和能力得到十足的肯定,有利于形成學習的韌性。
2.2注入教學新能量,引入嘉賓制度
借鑒當今風靡一時的綜藝娛樂節目,當紅節目能夠博人眼球引人注目,除了自身的精彩外,很大程度是經常更換的神秘嘉賓,抓住觀眾的關注力。課堂教學一般教師比較固定,學生對老師的教學風格了如指掌,缺乏熱度和新鮮度,因此在英語的課堂教學上可以采用嘉賓制度,定期邀請高年級英語能力優秀的學生或者其他的英語老師,有條件的可以邀請外國友人或者外教,在課堂上給大家傳授英語學習技巧、英語應用實踐、引導英語課文學習,或者給大家秀秀英語口語能力,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磨練學生的英語能力,這樣既能增強課堂教學的新鮮感,又能帶入迥異的教學風格,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3課堂教學的角色互換,增強學生的互動性
英語學習關鍵在于說和練,課堂教學應該把更多說的機會留給學生,增強和學生的教學互動,讓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參與其中。在英語的課堂上,要給學生走上講臺的機會,實現角色的互換,讓學生成為老師,用英語講述課文或者敘說其他相關題材,老師再適當給予肯定和評價,在學生得到滿足感的同時又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增強課堂氣氛的活躍性。
2.4創新型的課堂訓練和課后練習,增強英語學習的應用性
英語的學習應該強調社會的英語實踐性,學習要有明確的目的性,才能持之以恒。要把社會情景式應用模式引入課堂訓練和課后的練習,讓學生在一種社會交往環境下應用英語,把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去交流,去溝通,而不僅僅是一種書面考試的字母。課堂上老師可以就一個社會熱點問題,讓大家用英語展開辯論,敘說自己的見解;或者營造一個舞臺小劇本,讓學生扮演各種角色進行英語表演,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同時課后老師可以布置一些應用性練習,讓學生完成跟國際友人的一次英語交流,或者模擬公司談判協商情景,讓學生電話或者郵件等形式進行課外的溝通訓練,等等。通過這些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訓練和練習,可以讓大家感受到英語學習的快樂和重要性。
2.5實現課堂走出教室,融入社會的模式
語言的課堂走出教室并不難,走出教室的語言才能真正算的上社會的語言。可以嘗試課堂走出教室的模式,考慮到班級人員較多,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由每個組長管理,可以采取戶外上課的模式,在操場或者草地等地方進行戶外的交流和聊天,在開心和平常的交流中學有所成;也可以把每個小組都分配任務,用手機攝像或者錄音,然后大家再以視頻或筆記的形式記載戶外每堂課的心得和成就,可以作為大家學習的一個評比模式。通過這種戶外的交流學習,可以讓語言和社會交融在一起,讓學生理解英語的學習目的,提高英語交流能力。
3結束語
本文立足于預科學生英語能力基礎薄弱、學習熱情度不高的特點,以課堂為教學載體,因材施教,對英語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探討,探討了適合少數民族預科學生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強調了英語基礎知識的強化,同時注重課堂學生的英語學習互動,采用了教學嘉賓模式,來交融不同的教學風格和學習技巧,對課堂的英語訓練和課后練習采用了基于社會應用的情景練習模式,教學走出課堂融入社會,增強語言的應用性和實踐性,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的韌勁,為他們走向更深層次的學習打下結識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敏.多元智能理論下的民族預科英語教學改革探討[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2,28(6):79-82.
[2]巨積蘭,范曉敏.高校少數民族學生預科英語課程的設置[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4(06):81-82.
[3]王林,高迪迪.民族高校預科英語教育改革初探[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3):290-291.
[4]楊萬菊.本土文化的英語表達與民族預科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提高[J].民族論壇,2009(9):52-54.
作者:李銀芳 單位:吉首大學民族預科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