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課堂教學變革的內在機理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課堂教學中的沖突與解決
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如何教學有自己的想法,而學生對于如何學也有自己的認識,立場的差異導致兩者在內容、方法、評價等方面很容易形成不一致的主張,從而產生教與學的沖突。一直以來,教學過程實質就是教師主導教學,教學活動的方式方法、策略、內容組織等方面都由教師來決定,學生的情感、意志被忽視,這與現行課堂教學的狀態和教學本身所追求的教學相長的目標顯然是相悖的。課堂教學是一個有機整體,包括多種要素,該從哪里變,才能真正撬動課堂教學改革、達成課堂教學重新塑造的目標,是課堂教學變革的一個前提。沖突是課堂變革的起源,沒有沖突就沒有課堂變革。抓住了這一點,才能從根本上抓住課堂教學變革的牛鼻子[1]。教師雖然由于知識等方面的優勢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但在實質上,學生的學才是教學的關鍵,學生學的成效如何不僅是學生學習的結果,也是教師教的結果,兩者殊途同歸,因此為學生學習服務,促進學生的發展,才是教師教學的原點,因此教與學的關系中也要突出學生的學。課堂教學中出現的眾多問題基本上都可以歸結為教師如何教和學生如何學的矛盾沖突,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關系失衡是課堂教學的基本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使課堂教學得到整體的改觀。因此在課堂教學變革時,就必須要抓住這個基本矛盾來進行變革,以這個問題為切入點解決沖突,這是課堂教學變革能夠取得實質成效的根本原因。對于課堂教學變革的沖突解決可以按照以下思路來進行。首先就是對現實課堂教學中的師生矛盾問題進行歸因,雖然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教和學生如何學的問題是造成各種問題的實質原因,但是很多教師在沒有把這些具體問題進行深層歸因時,并不能深刻理解兩者的關聯,只有把具體問題進行歸納后進行分析,才能使這個基本矛盾的存在清晰化。根據以上沖突分析可知,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下,教師主要是從教的角度來考慮,課堂教學任務能否正常完成、課堂紀律是否得到維護、教師的話語是否為學生所服從等,是教師所關心的問題,其教學活動自然是圍繞以上各方面問題的解決來進行實踐。而在實際上,從學生的視角出發,學生關心的是自己在學習中有沒有自由、自己的價值是否得到肯定、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受到了教師的尊重、教師所教授的內容是否是自己所關心的方向等等。學生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形成了對教學的需求,總體而言,課堂教學改革的起因是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次問題,是“以師為本”還是“以生為本”的沖突,對于相關沖突解決的本質就是改變當前教學中的失重問題,使兩者能夠保持一種平衡狀態。其次,基于矛盾確定需要變革的方向,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不平衡的情況體現在多個方面。要解決相關矛盾,就需要找出矛盾對應的各種問題,把矛盾具體化,形成課堂教學變革的方向和范疇。在當下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為本的教學模式自然以滿足教師的訴求為主,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關于學的自主性以及情感方面的需求都被忽略,教師的安排勢必難以合乎學生的心意,學生也很難接受這樣的教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便會形成各種顯性的、可見的相互對抗,或者是隱性的、不可見的矛盾沖突,表現在課堂上便是學生不認真聽講、不愿意和教師互動、不能按時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等,而各種沖突造成的結果便是學生厭學、缺乏學習主動性、課堂效率不高等,解決相關沖突實質上就是解決以上問題。
二、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困惑與破解
教師和學生只有在教學活動中平等對話才能使兩者的關系保持平衡。師生兩者的平等對話來源于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良好的合作關系,但是從以上分析可知,課堂中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教師具有絕對話語權,學生對教師只能是服從,教師和學生不能同心協力合作,難以形成1+1>2的效應。由此可見,只有合作關系的建立才能使課堂教學從“以師為本”向“以生為本”轉化,因此形成師生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才是解決課堂教學沖突的基本路徑。首先,只有合作,兩者的關系才能平等化發展。在以教師為本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主導著一切,學生基本沒有話語權,反過來,在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話語權同樣會為學生所輕視,從而使得學生的學習活動無序化發展。即教與學的關系不能有所偏重,任何一方面的偏重都會造成雙方對話的不平等。而在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和學生是合作伙伴,兩者沒有高下之分,對話自然就可以平等進行。其次,只有合作學習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是一種特殊的生命實踐活動,這種實踐參與的興趣首先來自學生對教學模式的接受度,在合作學習模式下,學生以平等的生命主體身份和教師進行溝通交流。相對來說,實踐體驗更好,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只有合作學習才能促成學生主動學習,原本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知識主動建構的過程,但是在師本教學模式下,教師主導了課堂教學,學生很少自己的意見。而在合作學習模式下,教師更多地扮演的是引路者、組織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學生獲得了更多的學習空間和自由,這為學生的主動學習奠定了良好的條件。最后,只有合作學習才能促成師生對立關系的改變,教師有教的立場,學生有學的立場,教師和學生在意見不統一的情況下很容易形成對立關系,當前學校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矛盾沖突已經說明了這一點。而在合作關系下,教師給了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到尊重,學生的學習自由有了保障,兩者的努力目標一致,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得到緩和。根據當前教學存在的問題,師生合作的教學模式建構基于幾個方面的變革:第一,教學觀念的變革,課堂教學一直以來都是以教師為本,這也形成了教師教學的慣性思維,合作學習的模式是對師本教學的顛覆。教師只有突破原有的教學觀念,思想上接受合作學習,才能使合作教學在課堂上得到嘗試和推進。第二,教學方式方法的變革,原有的教學方式是教師教、學生學,主要是灌輸式教學,教師把結果直接帶給學生,而在師生合作學習模式下,教師需要和學生一起通過探究走向結果,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就必須進行變革。第三,角色定位的變革,在師本模式下,教師是管理者,也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學生是被動接受的角色,而在合作學習模式下,雖然教師和學生肩負不同的責任,但是他們在合作學習中屬于伙伴,兩者在角色定位上也有變化。第四,課堂教學評價變革,合作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任務、開展教學的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要使相關變化得到有效評估,僅僅依靠原有的課堂評價顯然是不夠的,必須要在評價上有所變革。合作學習模式可以根據以上變革內容來明確以下問題:第一,合作學習的原則,如以上提到的師生相互尊重原則、平等對話原則等,相關原則的明確實際上就是合作學習模式和活動空間的建構;第二,合作學習的目標,合作學習模式是落實課堂教學任務的路徑而不是目的,課堂教學變革基于合作學習模式來實施,但是這個模式的建構并不是最終目的,課堂教學變革和諧目標的各種任務才是合作學習模式的最終目標;第三,合作學習中的角色定位和任務分配等,課堂教學和諧目標中關于學生的學習主人定位和師生各自的價值實現實際上明確了合作學習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定位和任務分配,根據這個目標,教師是學生全面發展的推動者和指引者,而學生則是合作學習模式下的主體力量,相關學習要由學生來自主探究。
三、課堂教學的和諧現狀及追求
師生合作學習是課堂變革的路徑,它以在課堂教學中建構起和諧格局為目的,所有的變革行為最終都是為了生成和諧[2]。只有把握住這個根本出發點,課堂教學變革才能找到正確的落腳點。課堂教學變革的和諧目標從根本上來說包括課堂教學過程的和諧、結果的和諧,以及過程和結果的和諧等。當下課堂教學在和諧方面還有諸多不足:第一,師生之間不夠相互尊重,在以師為本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掌握著課堂教學的主動權,其對學生實施著全面的管理,甚至是對學生進行管制,學生的一舉一動都要受到教師的約束,大多數學生對教師是尊重甚至是敬畏,而教師對學生缺乏尊重,表現為居高臨下的談話、武斷性的評語、對于學生行為的橫加干涉等。第二,師生價值沒有各自實現,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教學是教師的工作,學習是學生的天職,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好途徑,但是很長時間以來,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只是以單一的分數來衡量,教師的考核也是以班級分數或升學率為評價指標,這使得教師在其他方面的努力以及學生在知識學習之外的發展難以得到認可,從而影響教師和學生的價值感生成,抑制了師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參與課堂教學成為一種被動行為。第三,課堂中的師生沒有出現教學相長,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引掌握了更多的知識,而教師也需要在教學活動實踐中獲得更為深刻的生命體驗,并在教學中使自身的教學技能得到提升。教學相長是課堂教學的理想結果,但是在現實課堂教學的評價中更多地強調學生的發展,而忽略教師的進步,教師的成長更多只是在專業培訓中被提及,教師成長和課堂教學無形中被割裂開來,這樣的結果使得課堂教學的實際成效并沒有得到全面關照。第四,學生沒有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的目的是學生的發展,學生是課堂的主人,但是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各種學習事務基本上都由教師來安排,學生少有發言權,這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相悖。第五,學生的全面發展缺失,學生的全面發展是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但是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知識學習上,而對于學生的情感發展、心理健康、實踐技能及人際交往等方面發展的關注較少,導致了學生的單一發展,這和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是不一致的。課堂教學包括課堂教學主體、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策略、教學流程、教學評價等多種因素,因此這里和諧的形成實質上需要課堂教學中眾多要素的共同調整和改善,在各種要素以合理的姿態和其他要素良性互動時,課堂教學的和諧格局自然就形成了。課堂和諧是教學變革的最終目標,也是沖突問題解決要追求的最終結果。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是對課堂教學和諧目標的具體化,這一點在以上分析中已經基本明確,課堂變革的和諧首先形成師生之間相互尊重的格局,讓師生價值在課堂中得到實現,使教師和學生獲得更多的價值感,使課堂教學活動具有更多的意義,形成課堂教學中教學相長的態勢,恢復學生在學習中主人的身份,促成學生的全面發展。其次是對以上與課堂教學和諧目標的內涵方向相關聯的問題進行梳理,如學生的全面發展涉及到教學內容的全面化、教學方式的多樣化等,而對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則涉及到課堂空間布置、教師課堂語言應用等問題,師生相互尊重則包括師生各自的界限感生成以及相應的規范等。最后,根據與課堂教學和諧目標相關聯的問題梳理出課堂教學需要變革的具體內容和原則思路,課堂教學和諧是對課堂教學過程和結果的狀態描述,課堂教學的相關內容都和課堂教學和諧密切相關,這使得課堂教學的和諧追求難以具體落實,因此在追求和諧格局的過程中,還需要梳理追求課堂教學和諧要具體變革的內容及原則等,如關于師生之間的尊重需要變革哪些問題、課堂教學需要遵守什么樣的原則等,簡而言之,就是以課堂教學和諧格局為導向明確課程變革的內容和注意事項[3]。
參考文獻
[1]卜玉華.我國課堂教學改革的現實基礎、困局與突破路徑[J].教育研究,2016(03).
[2]謝和平.扎實推進課堂教學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16(01).
[3]李三福,馬進.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先行基礎和能在關照[J].中國教育學刊,2016(33).
作者:彭曉倩 單位:衢州職業技術學院公共體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