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心理訓練在高校運動訓練中功能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心理訓練是高校運動訓練中的重要內容。本文以運動心理學為依據,結合大學生參加運動訓練時的心理特征,對心理訓練在高校運動訓練中的功能與價值進行研究。研究認為,在高校運動訓練過程中,體育教師開展心理訓練的功能多樣、價值顯著,能顯著提高大學生的運動訓練質量。
關鍵詞:心理訓練;高校體育;運動訓練;比賽心理;心理干預
在高校運動訓練過程中,體育教師的講解與示范,運動訓練場地、設施與器材,訓練環境,大學生的訓練情況等客觀現實都會對大學生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產生影響。近年來,由于高校運動訓練的快速發展,大學生在運動訓練中的心理問題越來越突出。在此背景下,本文對心理訓練在高校運動訓練中的功能和價值進行研究,旨在讓體育教師和大學生在高校運動訓練過程中重視心理訓練。
1高校運動訓練中的心理訓練現狀
技戰術訓練、體能訓練和心理訓練是高校運動訓練的3大項內容。與技戰術能力訓練和體能訓練不同,心理訓練的影響因素較多、訓練方法較特殊、訓練難度較大。目前,雖然很多高校在運動訓練中開展了心理訓練,但是心理訓練的在整個運動訓練體系中的地位大大低于技戰術能力訓練和體能訓練。另外,受傳統運動訓練思想的影響,體育教師在運動訓練中將時間和精力放在技戰術能力訓練和體能訓練上,在思想上忽視心理訓練。除此之外,高校運動訓練考核指標也大多集中在技戰術能力和體能方面,較少涉及運動心理。有些高校體育教師雖然在運動訓練中重視了心理訓練,但礙于自己對運動心理學知識知之甚少,因此不能有效地開展心理訓練,導致高校運動訓練中的心理訓練實效不高。因此,高校運動訓練中的心理訓練存在地位低、易被忽視、訓練實效不高的問題。
2心理訓練在高校運動訓練中的功能
心理訓練是高校運動訓練中的重要內容,是體育教師依據運動心理學理論,靈活采用各種心理訓練方法幫助大學生形成滿足運動訓練和正式運動比賽所需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的活動。在高校運動訓練過程中,心理訓練具有以下幾個功能。
2.1增強大學生參與運動訓練的動機
動機是推動個體進行活動,努力完成活動任務與目標的心理動因。動機越強,個體做出活動決策的時間越短,在活動中的目的性越強,努力完成活動任務與目標的意志力就越強。在高校運動訓練過程中,體育教師可以通過心理訓練增強大學生參與運動訓練的動機。心理訓練強調動機與需要的關系。在高校運動訓練過程中,大學生有追求快樂的需要、歸屬集體的需要、展示自我的需要、運動技能水平提高的需要等。體育教師可以通過心理訓練滿足大學生的各種需要,使其產生積極、愉悅的情感,從而增強參與運動訓練的動機。伴隨高校運動訓練的快速發展,運動訓練的強度日益提高,這給身體素質較弱、運動基礎較差、學習能力較弱的大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在高校運動訓練中,體育教師可以通過心理訓練培養大學生完成活動任務與目標的自信心,讓其充分肯定自己的運動潛能,從而增強其參與運動訓練的動機。另外,心理訓練強調培養個體的主觀能力感。在高校運動訓練過程中,體育教師可以通過心理訓練讓大學生更清楚地明白“自己正在做什么”“自己接下來要做什么”“自己想要達到什么目標、完成什么任務”,激發大學生對運動訓練的興趣,提升其參與運動訓練的內部動機。
2.2幫助大學生形成運動訓練和正式運動比賽要求的心理過程
在高校運動訓練過程中,大學生經常遇到很多刺激事件,如惡劣天氣、教師批評、同學嘲笑、大運動強度、身體疾病、運動器械損壞、自己或同學出現運動損傷等。不同的大學生對刺激事件的應激反應不同。例如,在足球搶斷球技術訓練中發生運動損傷后,有的大學生會出現害怕、畏懼心理,從此不敢進行足球搶斷球技術訓練,而部分大學生表現得淡定、從容,從此在進行足球搶斷球技術動作之前,會在大腦中回憶該技術動作過程和動作要領,防止因技術不到位發生損傷,使自己的足球搶斷球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導致大學生對刺激事件產生不同應激反應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其對刺激事件的評價不同。在高校運動訓練過程中,體育教師可以通過心理訓練調節大學生的思維、記憶和判斷等參與評價的復雜心理過程,從而讓其對當前遇到的或未來可能會遇到的刺激事件做出正面、積極的評價。
2.3幫助大學生更快掌握運動技能
運動技能由單個或多個復雜的動作連接而成。在高校運動訓練過程中,大學生做動作(如跑、跳、投擲、翻滾等)的過程是一個協調認知、動作技能和情感的過程。通俗來講,動作技能不單單是個體身體的外顯反應,還受個體內部心理過程的控制。動作技能和知覺有緊密的關系,沒有知覺的參與,大學生無法正確做出正確的技術動作,以掌握運動技能。心理訓練強調知覺的培養。在高校運動訓練過程中,體育教師可以通過心理訓練提高大學生的知覺能力,讓其對客觀事物產生更具體、清晰、整體的認識。例如,在籃球守門員技術訓練中,體育教師可以通過心理訓練提高大學生的深度知覺能力,讓大學生能對自身與球的空間距離、球的運行方位、球的力量、球的速度等做出準確判斷。因此,在運動訓練初期,體育教師要重視對大學生的知覺培養,以幫助學生快速掌握運動技能。
2.4幫助大學生對運動訓練效果形成正確歸因
歸因是個體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進行分析、判斷,指出其性質并推論其原因的一種心理活動。在高校運動訓練過程中,一些大學生存在歸因偏差問題,具體表現為:當訓練效果不理想時,一些大學生過分強調訓練器材、體育教師、天氣條件等外在因素對訓練效果的影響,而忽視個人動機、記憶、思維、判斷等內在因素對訓練效果的影響。若大學生產生這樣的歸因,會極大地阻礙其運動水平和運動成績的提高。在高校運動訓練過程中,體育教師可以通過心理訓練幫助大學生鑒別出哪些是可控因素(如個人動機、記憶、思維、判斷等),哪些是不可控因素(如訓練計劃、天氣、訓練場地等),引導大學生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內部、可控性大的因素上,從而進行更多的自我評價、自我反思和自我調節。當大學生將注意力放在內部、可控性大的因素上時,外部、可控性小的因素對大學生的干擾就大大降低,這樣大學生就不易產生較嚴重的緊張感和焦慮感。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若大學生將注意力放在內部、可控性大的因素上,其也會更為現實地看待自己當前的現狀,對完成訓練任務與目標更有信心。
2.5有助于促進大學生的品德發展
人的品德由認知、情感、意志、行為4個要素形構成。在高校運動訓練過程中,體育教師可以通過心理訓練影響大學生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的形成過程,進而促進大學生品德發展,使其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如尊敬教師、團結同學、遵守規則、公平競爭等。
3心理訓練在高校運動訓練中的價值
3.1功能價值——促進大學生身體健康
在高校運動訓練中,心理訓練能對大學生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產生積極影響,使大學生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適應運動訓練和正式運動比賽的需要,這是心理訓練顯在的功能價值。同時,個體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會對個體的體質健康產生影響,從這個角度來講,心理訓練會促進大學生的體質健康,這是心理訓練隱在的功能價值。
3.2教育價值——讓大學生掌握心理問題解決方法
在高校運動訓練中,心理訓練是一個科學、系統的教育過程。體育教師依據運動心理學理論,采用各種心理訓練方法,不僅能讓大學生形成運動訓練和正式運動比賽要求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且能讓大學生掌握運動訓練中各種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法。和技戰術能力訓練、體能訓練等“外在”教育不同,心理訓練是一種“內外”教育,它要求大學生在心理訓練過程中充分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深刻理解各種心理訓練方法并做到靈活應用。
3.3社交價值——利于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高校運動訓練中的技戰術能力訓練、體能訓練、心理訓練雖然都需要體育教師和大學生的參與和配合,但心理訓練對體育教師和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配合性要求更高。在運動訓練過程中,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在類型和程度上千差萬別。對于大學生的技戰術問題和體能問題,體育教師可以直接通過觀察大學生的身體形態和技術動作發現,但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體育教師無法直接通過觀察大學生的身體形態和技術動作發現,而更多地需要通過調查問卷、提問、面對面交流等社交屬性強的方式發現。體育教師發現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后,在科學應用心理訓練方法的基礎上,還要進行各種社交屬性強的心理干預。從這個角度來講,心理訓練的過程是一個社交過程,體育教師循循善誘,與大學生親切溝通交流,有利于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3.4情感價值——提高大學生訓練的積極性
心理學家將“情感”定義為一種心理狀態。在高校運動訓練過程中,不同的大學生有不同的心理構成和感情傾向。大學生在進行運動訓練時會有意、無意地攜帶著某種情感成分,如高興、憂傷、害怕、生氣、驚訝、沮喪、厭惡等。不同情感有特定的大腦神經系統活動,對大學生參與運動訓練的積極性有不同的影響。通常,具有高興情感的大學生參與運動訓練的積極性高;具有憂傷、害怕、生氣、驚訝、沮喪、厭惡情感的大學生參與運動訓練的積極性低。心理訓練的情感價值,就是體育教師通過心理訓練提高大學生的情感控制和管理能力,幫助大學生在運動訓練過程中長期保持高興情感,從而提高大學生運動訓練的積極性。
4結語
心理訓練在高校運動訓練中的功能和價值顯著,為此,高校應重視運動訓練中的心理訓練,提升心理訓練在整個運動訓練體系中的地位。同時,高校要加強對體育教師運動心理學方面的培訓力度,鼓勵體育教師對大學生積極開展心理訓練,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運動訓練效果。
參考文獻:
[1]劉江濤.影響高校運動訓練有效性的因素分析與應對策略[J].青少年體育,2021(10):57-58.
[2]郭佳.心理訓練在高校運動訓練中的作用及應用策略[J].灌籃,2019(10):59-60.
[3]王海濱.心理訓練對減少高校足球教學中運動損傷的意義探究[J].青少年體育,2016(8):29-30.
[4]趙巖.關于高校運動員心理訓練的簡單探討[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9(12):194,207.
作者:文錕鋒 吳永海 單位: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