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的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主要探討了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有效途徑,即建設“彰顯高職特色、融含育人理念、承載人文精神和自然美感”的物質文化,建設“教學、管理、服務一體,全員育人、過程監控、持續發展”的制度文化,建設“承襲傳統積淀精神、價值凝練、風格獨具”的精神文化,建立“蘊含企業文化內涵,彰顯企業特色,實現雙贏發展”的企業特色校園文化,建立以“人文關懷、文化立校、和諧美好校園”的行為文化。
關鍵詞:高職院校;校園文化;人文素質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對于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做出了明確指示,認為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是重要任務。現代教育提倡“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高職院校要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應在人才培養目標上,把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納入其中。為此,高職院校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應該做好規劃。高職校園文化是影響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為了幫助學生完善人格,提升精神境界,有必要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到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近幾年,隨著經濟的發展,高職院校也在不斷的發展壯大,但是,許多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及其研究與其本身發展速度是不相對應的,不少高職院校淡化校園文化建設,忽視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使得高職教育偏離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宗旨,影響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
一、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在培育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一)和諧的校園文化建設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具有
潛移默化的導向作用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是學校精神、傳統和校風融合的一種特殊文化,從其內容、方式以及形成環境等方面,都較為強烈地影響學生的道德觀念、行為準則以及人生態度,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指明方向。構建和諧的高職校園文化能引導人、激勵人、鼓舞人,在這種內在動力的推動下更容易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導、情感熏陶、意志磨煉和人格塑造,而這些都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導向作用。
(二)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人文教育具有激勵及凝聚作用
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特別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都是學校良好精神風貌的集中反映,能夠營造出平等、和諧、融洽的人文氛圍,這種氛圍能夠激勵高職學生進行自我鍛煉、自我管理并促進其今后的職業發展,同時也能夠使全院師生團結一致、關心集體、關心學校,無形中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和強大的凝聚力,進而在這種自豪感和榮譽感中讓學院的凝聚力得到升華。
(三)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人文教育具有持久深刻的涵育作用
實質上,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是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導向。校園文化所創造的文化氛圍,能凝聚成一種精神,能夠教育和塑造人們的心理、性格和自我意識,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塑造,個性得到發展,精神得到升華。在這種良好的氛圍之中,學生耳濡目染,會把一些積極向上的語言(聲音)和文字(符號)內化,形成自己的信念、覺悟、習慣等內在品質。通過了解校園文化,學生也會接觸到一些步入社會后的社會文化。為了適應環境變化,學生就會學習與社會相適應的各種行為規范、知識技能和生活方式。
二、將人文系素質教育融入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有效途徑
高職校園文化作為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和有效路徑,與人文素質教育在教育培養目標上趨于一致,并且相輔相成,互相影響,都為提升學生人文素質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是人文素質教育不是短期工作,而是一個不間斷的長期工作,所以要在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不斷融入,不斷完善。因此,構建和諧的高職校園文化的主要途徑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建設“彰顯高職特色、融含育人理念、承載人文精神和自然美感”的物質文化。要把高職院校的文化理念用不同的文化符號加以體現,賦予校容校貌一定的文化底蘊,把高職精神、教育理念等融于美化環境、綠化校園以及人文景觀建設等環節,讓學生的思想、人格、行為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升。以教學環境突出職業特色、實訓環境對準高職教育目標、自然環境凸顯人文精神和和諧美感等途徑,建立如文化廣場、樓棟文化、樓梯文化、寢室文化、綠色文化等,以增強學生對高職院校的文化認同,讓學生深刻領悟人生價值和奮斗意義,激發其學習激情,培養其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達到用生態化校園環境育人的目的。第二,建設“教學、管理、服務一體,全員育人、過程監控、持續發展”的制度文化。高職院校在制定各種制度措施時,必須依據學校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制度制定和措施執行過程中可以加強對學生價值理念、行為方式等方面的引導,并且營造正確的輿論導向,讓學生在良好的制度文化環境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質,達到制度文化育人的目的。第三,建設“承襲傳統積淀精神、價值凝練、風格獨具”的精神文化。從學院的校風、教風和學風入手,打造具有學如何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到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馬曉濤(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寧夏銀川,750021)院自身特色的校園精神文化。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培育高職學生的人文精神。高職院校可根據高職學生的特點,開設更多的人文課程。譬如,開設“中國傳統文化欣賞”“國學大講堂”“人文素養”等人文課程,使學生更好地融入到自己的專業學習以及生活中。同時,還要增強人文知識與其他知識的融通性,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到其他課程之中,特別是把專業課的課堂和實訓場地當作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同時建立健全高職職業素養評價體系,實現校園精神文化育人的目的。第四,建立“蘊含企業文化內涵,彰顯企業特色,實現雙贏發展”的企業特色校園文化。在專業建設過程中,有目的性地融入企業文化,以此實現企業職業道德與學生的行為規范統一,營造企業文化氛圍,如實體情境教學、生產性實訓基地運行模式、仿真實訓室等。此外,在校園布局和設計中,也應當凸顯辦學特色,展現職業化環境,以此增強學生的職業感,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為了達到上述目的,高職院校應該從兩方面入手為師生構建職場化的生活和教學環境:一方面,將課堂還原為企業廠區的布置,并注意細節擺設,將企業核心理念、形象標識等張貼于墻上;另一方面,教師用企業規范嚴格要求學生,要求學生統一著裝、佩戴工號等。這樣才能達到校企融合的校園文化育人的目的。第五,建立以“人文關懷、文化立校、和諧美好校園”的行為文化。高職院校在文化建設中,要注重建立行為文化。同時,要通過創新活動形式開展主題教育活動,以此開展一些具有文化內涵的高品位校園活動。在開展活動過程中,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重視學生社團組織的建設,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示、鍛煉機會。拓展學生的綜合素質,著力打造校園品牌文化,從而加強對學生人格的錘煉、品行的涵養、知識的學習和文化的熏陶。為此,高職院校要積極鼓勵師生開展各種展覽、知識競賽、報告會等活動,舉辦主題多樣的人文知識講座、演講比賽、文化藝術節等。借助這些競賽和活動,營造一種積極、活躍的校園文化氛圍。學生在此氛圍中,就能夠自覺地學習,進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另外,還要從技能、職業道德等方面確定“職業人”的行為方式,組織各類職業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大賽,組建各類社會實踐小組等都是具體實踐方式。在實踐過程中,大學生通過參與優秀畢業生事跡匯報、職業生涯規劃大賽以及校園文化藝術節、文藝晚會、心理健康月等活動,便能達到這種行為文化育人的目的。
三、結語
在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是高校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是當前人才培養目標的需求。高職學院要利用一切優勢資源,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人文教育,以此營造出積極、高雅、向上的和諧校園文化,讓大學生的內心世界更加豐富有意義,對人生充滿積極、樂觀、向上的態度,培養出更多具備高技能與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童翠萍.大學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J].中國圖書評論,2005(3):12.
[2].李蓉.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J].中國成人教育,2009(9):76-78.
[3].賈慶成.談加強高職院校的人文教育[J].機械職業教育,2005(9):10-11.
[4].鄒宏秋.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提升高職院校發展競爭力[J].中國高等教育,2006(19):51-52.
作者:馬曉濤 單位: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