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學生職業人文素質教育的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推進素質教育是高等職業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更是歷史使命。本文結合職業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和內容,針對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現狀,筆者有的放矢地提出了高職院校提高職業人文素質教育優化的路徑:轉變教育理念,樹立職業人文教育與職業技能培養相融合的辦學理念;優化課程體系,借助合理的課程體系來提高學生的職業人文素質;營造校園文化環境,打造職業人文素質教育和職業技能培養相融合的氛圍;加強師德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為職業人文教育提供強大師資保障;利用新媒體技術開拓職業人文素質教育平臺。
[關鍵詞]高職學生;職業人文素質教育;路徑
一、當前職業人文素質教育現狀
(一)教師教學觀念陳舊重知識輕素質。有些高職院校的老師仍然沒有認清職業教育的本質,片面強調學生的職業技能,漠視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漠視人才培養要滿足職業崗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綜合需求。教師在備課、上課的過程中把精力主要放在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和鞏固知識上,沒有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環節上考慮過職業人文素質教育的問題,學生的知識、技能和情感不能同步發展,導致學習學習熱情不足,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師生感情淡漠。
(二)學生的人文素質普遍偏低。隨著高職院校招生規模的擴大,高職學生的入學成績越來越低,大部分學生的學習基礎較弱,學習能力不強,學習習慣不好,學生的整體素質出現偏低的走向。大部分選擇就讀高職院校的學生主要是為了學習專業技術,掌握一技之長,專業課是他們主要學習的重點科目,而人文教育的一些課程,如職業生涯規劃、大學語文、英語,則被他們視為副科,職業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不受重視,導致學生的基本文史知識欠缺。另外,據現有研究成果顯示,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普通本科生相比有一定的差異,心理健康總體水平較低。
(三)學校人文教育課程比重不足。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重技能、輕人文”,學校開設的職業人文教育課程沒有從根本上對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等進行深入研究,缺乏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對哪些是必修課,哪些是選修課,哪些課程應該進行改革,缺乏系統性、層次性和科學性的設置。而且,學校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活動安排上,對僅有的幾門職業人文教育課程,如大學語文、英語等課程,在課時數量、授課時間、教室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限制,使學生和老師也會留下副科、閑科的弱化印象,這勢必對人文學科的教學質量造成影響。
二、實施職業人文教育的目的和意義
(一)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責任和使命。近幾年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突飛猛進,為迎合就業市場的需求,有些高職院校急功近利,重技能輕素質、重專業輕人文,造成了職業人文素質教育匱乏的弊端。高職院校培養的是工作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他們除了應該有較強的業務技能,還應該具備一定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溝通能力等。要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必須加強職業人文素質教育的力度,對學生在道德、藝術、修養、心理等方面教育和培養加以重視,這將使學生受益終生。作為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這也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歷史使命。
(二)時展的必然要求和趨勢。“互聯網+”時代,社會、科技的高速發展對提高勞動者素質提出了要求,人文素質與職業技能并重,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需要一支技能嫻熟、職業素養一流的勞動者大軍。伴隨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人才的綜合素質培養顯得尤為重要,人文教育和技術教育合二為一,不可偏頗。因此,加強人文教育,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教育觀,培養和諧健康發展的大學生是時代進步的要求。
(三)學生全面發展的訴求和需要。貫徹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就必須實施職業人文素質教育,對學生實施全面教育,使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以人為本,加強學生的職業人文素質教育,注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的不斷增長以及全球化和信息技術對個人職業生涯的影響,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力和競爭力是非常必要的,在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的同時必須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為學生進入職場和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實施職業人文素質教育的路徑
(一)轉變教育理念,樹立職業人文教育與職業技能培養相融合的辦學理念。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綜合能力發展的“職業人”,而非“工具人”。高職院校推進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學生的全面發展,職業技能培養和職業人文素質教育高職教育的兩個重要方面,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職業技能教育是職業人文教育的作用主體,人文教育的最終成效只能在學生的職業技能操作中體現。因此必須將職業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融入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中,達到職業與人文的有機結合,將人文素質的考核作為評定合格人才的重要指標,使學生成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人才。從院校的管理者到一線的普通教師都應該樹立這一教育理念,并將其作為課堂教學決策和行為的指導思想。
(二)優化課程體系,借助合理的課程體系來提高學生的職業人文素質。人才培養依靠的重要環節就是課程體系,而良好的職業人文素質的形成與提高也是依靠教學活動來實現的。高職院校必須結合自身的校園文化和實際學情,開設和完善心理教育、思政、社交禮儀、公共外語、藝術欣賞等一系列課程,充分發揮課堂教育的基石作用,建立在校三年完整的職業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體系。由于高職學制三年時間較短,理論課時相對較少,建議采取“公共必修+專業選修”的課程模式,課程開設的時間要考慮專業的特點,且應與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與學生的全面發展相結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職業操守和人生價值觀。公共必修課,如兩課、英語、職業生涯課等要普及職業人文常識,促進學生人文精神的養成;同時要利用專業課滲透人文教育的主陣地,在教學過程中潤物細無聲地融入職業道德和人文關懷的教育。
(三)營造校園文化環境,打造職業人文素質教育和職業技能培養相融合的氛圍。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應該把思想品德修養、職業特征、職業道德、文化素養等融入校園文化的建設中,將學生的生活、學習和課外活動構成一個綜合文化體系。首先,從硬件設施上,要搞好學校環境的凈化綠化美化工作,讓校園的自然環境展現出學校特色和人文底蘊。學校的規劃布局要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不僅有審美價值,而且置身其中能讓人自覺的規范自己的言行,例如讓學生在清潔的環境中會不自覺地不隨地吐痰、不隨意踩踏花草等,這種情操的陶冶提升了人格,達到了教育的目的。其次,從人文環境上,校園長廊、教室、食堂、宿舍等地方也要精心設計布置,形成班級和宿舍自己的文化特色。校園文化長廊對企業文化的宣傳、教室學習園地展示牌的設置、溫馨宿舍的布置等各種文化設施的創設,讓學生置身在高尚的道德環境,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自己的品德行為。第三,學生的課外活動開展要與時俱進,誠信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節日教育、文明禮儀教育等,加強對學生傳統文化和道德情懷的教育,構建校園核心文化建設,豐富校園文化內涵,為學生打造職業人文素質教育和職業技能培養相融合的環境氛圍。
(四)加強師德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為職業人文教育提供強大師資保障。“以德修身,恪守師德;以德修己、弘揚師魂;以德育人,桃李芬芳”。首先,教師要加強自身的思想政治、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關愛學生、熱愛教育、嚴謹篤學、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其次,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不斷學習,潛心研究,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升整體素質,以學識魅力教育教育學生。第三,學校可以通過采用“兩個形式”,即“發掘內源”和“拓寬外源”,來加強師資建設,引進專業水平高、職業操守好的教師擴大教師團隊力量,為職業人文教育提供強大師資保障。
(五)利用新媒體技術開拓職業人文素質教育平臺。“互聯網+”時代,網絡已經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對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規范、思維意識、道德意識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要合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發揮手機、電腦等現代工具,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的新型教學模式,以及QQ、Email、微信、微博等日常交流方式的作用,來擴展職業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倫理;并借鑒互聯網思維,創建職業人文素質教育信息平臺。
四、結語
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特別重視知識的講解和技能的傳授,認為這是教學的全部;對于課程思政和素質教育未有思考,忽視了對學生職業人文素質的培養。一方面是教師觀念的滯后,認為職業人文素質教育與己無關;另一方面對于在知識傳授過程中如何貫穿職業人文素質教育教師沒有深入思考。殊不知職業人文素質教育是調動學習者內在因素的最佳途徑,是學生學習成功的重要保證。缺失素質教育的教學如同沒有靈魂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就是要把職業技能的傳授和職業人文素質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做到內容形式和精神內涵的統一。因此,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通過各種途徑來提高對學生職業人文素質教育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尹金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素質培養[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7):132.
[2]蘇曉光,馬璇.高職院校職業人文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融合路徑探析[J].文學教育,2013(3):53-54.
[3]陸志華.試論新時期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0(12):2.
[4]鄭宏,孫曉玲.高職院校職業人文教育探索[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1):10.
作者:劉學 單位: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