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族聲樂藝術論文(5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迄今為止已有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在長期的改革與發展過程中,民族聲樂藝術美學特征十分鮮明,作為中華民族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聲樂藝術的表現方式呈現出多元化態勢,不拘一格的表現形式將中華民族歷史發展規律刻畫得淋漓盡致。基于此,本文重點探究了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美學特征,旨在對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美學進行系統、全面的研究,為聲樂藝術美學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民族聲樂藝術;美學特征;探究
21世紀作為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發展與創新的黃金時期,其美學特征愈加鮮明,一方面凝結著無數聲樂藝術作家的勞動成果;另一方面集中了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勤勞勇敢的智慧與結晶。通過對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美學特征的研究與探析,我們能夠從中了解和掌握民族聲樂藝術的自然特性和美學特性,有利于傳統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科學轉型和深度創新,其意義深遠而重大。
1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內涵闡釋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從不同的層面分析,其內涵有所不同。從廣義層面而言,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大致可以被劃分為三類:一是戲曲演唱;二是曲藝說唱;三是民歌演唱。從狹義層面而言,所謂的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實質上指的是符合新時期的民族聲樂,也就是所謂的富有當代特色的民歌演唱,與傳統的民族聲樂存在必然關聯,均富有民族特色和民歌氣息,其藝術審美理念完全一致。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不但完全繼承了中華民族傳統藝術文化元素,而且融入了西方藝術文化元素,其歌唱形式與傳統民族聲樂藝術稍有差異。可以說,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具備兩面特性,一方面擁有中華民族傳統藝術文化氣息;另一方面具備西方聲樂藝術文化氣息,可謂是兩者的統一、集合體。
2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美學研究的重要性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發展初期,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其活躍程度并不高。然而,儒家、道家等學派十分重視民族聲樂藝術,并將其作為自身道德修養的一部分,由此將民族聲樂藝術上升到了美學層面,從美學角度出發,進一步深化改革,提出民族聲樂藝術改革和創新的新思路。[1]新中國成立之后,隨著改革開放、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美學特征逐漸被顯現出來,并作為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基礎特征之一,從美學層面而言,中國民族聲樂藝術顯得更加符合時展特性,并且與西方聲樂藝術一脈相承,能夠有機統一、結合起來。因此,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美學特征極其重要,作為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基石和保障。
3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美學特征
3.1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情感美學特征
美學作為研究人類意識、知覺和情感的一門多元化學科,聲樂同樣是洞察人類情緒的一門藝術學科,自古以來,二者之間的關聯十分緊密,共同豐富著人類的情感世界。《樂記》作為中國古代音樂的記載范本,部分內容闡述了音樂對人類情緒的影響作用,認為音樂是由人類根據自己的情緒所創作,也是反映人類情緒的一種主要工具。[2]音樂作為聲樂藝術的核心組成部分,與詩詞結合起來,實現了聲樂藝術的多元化和多樣性,聲樂藝術實質上就是對人類情感世界的真實寫照,也是人類情感美學特征的重要體現。聲樂藝術之所以魅力無限,正是由于其具備兩個主要因素:一是聲音;二是情感。前者即就是來自音樂中的聲音,通過演唱者口中所傳遞出來的聲音;后者就是音樂、歌曲中涵蓋的復雜情感要素,包含了創作者的創作情緒和生活情感等。聲樂藝術的情感美學特征同時擁有抒發情感、傳遞感情的作用,作為創作者抒發情感和傳遞感情的主要途徑之一。也就是說,創作者在聲樂創作過程中,將自己的情感要素、復雜情緒融入其中,達到藝術美學的高度,觀眾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創作者此刻波瀾起伏的情緒和多元化的情感要素。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發展過程中,受到西方聲樂藝術美學特征的深遠影響,逐漸形成了聲情、詞情、曲情等美學特征,這些美學特征與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創作息息相關,極大豐富著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創作手段,凝練出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潛在的情感美學要素。
3.2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創造性美學特征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除了具備情感美學特征之外,還作為一種具備創造性美學特征的藝術綜合體。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民族聲樂藝術在長期的矛盾斗爭和方式轉型過程中,逐漸積累起了創造性美學特征。也就是說,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始終處于創造過程。新世紀的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在傳承中國傳統民族聲樂藝術的基礎上,發揮出了當代民族聲樂藝術的美學特征,一方面在學習傳統民族聲樂藝術;另一方面在創造新的民族聲樂藝術。與此同時,在傳承民族聲樂藝術的同時,不斷學習和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聲樂藝術,可謂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不僅符合傳統歷史發展規律,而且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性。“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作為當代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創造性美學特征的主要表現方式。首先,古為今用是當下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在作詞、譜曲、歌唱過程中,完整繼承傳統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固有特點,通過學習和借鑒傳統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中的精華思想和創作技巧,來豐富當今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突出創造性美學特征;其次,洋為中用是新時期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作品創作過程中,不斷學習和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經驗、創作技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和民族聲樂藝術發展特點,將西方國家和地區民族聲樂藝術作品中有用的東西拿出來,融入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作品創作過程中去,以此來豐富中國民族藝術創作手段,突出中國民族藝術創造性美學特征,最終實現與西方聲樂藝術相接軌。
3.3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現代性美學特征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民族聲樂藝術走出國門。然而,在走出國門,實現現代性美學特征的過程中,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作品要符合中華民族傳統歷史風格,符合中國當下基本國情和民族聲樂藝術創作理念,在此基礎上,學習和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地區的民族聲樂藝術作品創作理念與創作技巧,堅持傳統與借鑒齊頭并進。與此同時,中國民族聲樂藝術要繼續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民族聲樂藝術典范,始終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發展道路,在不忘本的基礎上,有選擇性、有針對性的對待西方聲樂藝術文化。唯有此,方可取得實質性的藝術創作成效,突出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現代性美學特征。21世紀以來,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發展速度十分驚人,其國際地位日益提升,已然成為國際民族聲樂藝術領域中的主力軍。究其原因,取決于中國民族聲樂藝術鮮明的美學特征,充分提升了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美學高度,呈現出了情感美學、創造性美學和現代性美學特征,完全符合中國傳統民族聲樂藝術發展態勢和國際聲樂藝術創新軌跡。隨著國際文化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和革新,中國民族藝術在傳承傳統民族藝術創作方法的同時,不斷學習和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聲樂藝術創作技巧,豐富了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創作方法,實現了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創作方法的多元化和多樣性,最終有利于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國際地位的提升和美學特征的集中體現。
參考文獻:
[1]劉暄.文化視野下的當代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特征[J].音樂探索,2010(04).
[2]趙燕.中國民族聲樂的審美特征探析[J].作家,2012.
[3]趙金霞.我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的特征[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3).
作者:張惟 單位:河南師范大學
第二篇:當前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發展思路
【內容摘要】常思思的演唱融合了中國傳統民族聲樂和西洋美聲唱法的優點,將中國聲樂作品演繹得委婉動聽、真摯感人。文章對常思思的藝術成長道路與演唱風格進行了系統的介紹,重點探究了常思思中西唱法相結合的聲樂藝術新理念,以期引發對當前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發展的思考。
【關鍵詞】常思思;中國民族聲樂;聲樂藝術;西洋美聲唱法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在繼承民族聲樂傳統與借鑒國外聲樂唱法之間展開了“土洋之爭”,爭論的結果是促進了我國聲樂演唱藝術的發展和完善。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在不斷的創新和發展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以金鐵霖為代表的聲樂教育專家,創建了一套較為科學、系統的聲樂教學體系,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民族聲樂歌唱家。其中,青年歌手常思思是中西融合的聲樂理論的踐行者,她屢次將美聲唱法中的花腔技巧成功融入中國民族聲樂演唱中,形成獨特的抒情花腔女高音,一度引起了國內聲樂界人士和聲樂愛好者的關注。本文通過介紹常思思的藝術成長道路及演唱風格,對常思思中西結合歌唱理念和方法進行探索研究,以期引發對中國聲樂藝術發展趨勢的思考。
一、常思思的藝術成就與演唱風格
常思思16歲開始師從金鐵霖及其助教、中國音樂學院民族聲樂教研室主任劉暢學習聲樂,經過嚴格的聲樂訓練,于2005年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國音樂學院,繼續師從金鐵霖與劉暢。常思思在中國音樂學院的學習中,始終保持著優異的成績。指導教師在教學中發現,常思思的音域、音色與其他聲樂學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指導教師在民族唱法教學的同時,著力開發常思思的美聲演唱能力,力求使其得到更加廣泛的發展。2008年,常思思代表海政文工團參加第13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參賽曲目是由胡廷江改編的哈薩克族民歌《瑪依拉變奏曲》。該曲鮮明的民族風格旋律,巧妙融合了美聲唱法的花腔技巧,讓常思思的藝術表現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常思思在眾多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榮獲第13屆“青歌賽”的銅獎。該曲也成為了常思思的代表作。此外,常思思還榮獲第6屆、第7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民族唱法銀獎,第8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民族唱法金獎,第8屆文化部全國聲樂比賽銅獎,全軍文藝匯演表演二等獎等。從2009年開始,常思思連續三年參加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演出。2011年8月,常思思在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開幕式上演唱主題曲《不一樣的精彩》。常思思先后錄制音樂電視片十部、出版演唱專輯《春天的芭蕾》和《紅》。2009年3月,常思思在北京音樂廳舉辦畢業音樂會“思源,思愿——常思思獨唱音樂會”。2011年7月,常思思在國家大劇院成功舉辦碩士研究生學習匯報獨唱音樂會“春天的芭蕾”。其精湛的演唱、豐富的舞臺表現折服了現場的觀眾,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這兩場音樂會上,常思思演繹的曲目風格迥異、跨度很大,將技巧駕馭得恰到好處,贏得了觀眾的贊揚。有藝術家這樣評價常思思:“她的唱法既有女高音的靈巧,也有抒情女高音的秀麗,更有戲劇女高音的張力。”常思思巧妙地將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特點相結合,演唱聲音位置高,吐字靠前,音域寬廣,可以自如地掌控音量和音質的變化。常思思在演唱中非常注重氣息的支持,聲音連貫、流暢,吐字清晰,字正腔圓,嗓音靈活,音色柔美、純凈。其演唱既有美聲唱法技巧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又有濃郁的民族韻味,雅俗共賞,個性鮮明。
二、中西結合的聲樂藝術新理念
從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中可以看出,我國的聲樂藝術一直在受西方聲樂藝術的影響。在中西方聲樂藝術相互排斥、接受、借鑒、融合的過程中,中國聲樂藝術在不斷地向前發展。事實證明,對西洋美聲唱法全盤接受或一概排斥都是不可取的。中國聲樂藝術應在繼承民族傳統唱法的基礎上,學習借鑒西洋美聲唱法的經驗,以此提高演唱技巧,豐富演唱手段,促進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和提高。“打破固定的傳統模式,不斷創造新的音樂”是常思思一直堅持的聲樂藝術理念。她在聲樂理念上大膽創新,恰到好處地融合了中國傳統聲樂藝術與西洋美聲唱法的精髓,使聲音剛柔相濟、有穿透力,又富有民族韻味。此外,常思思在聲樂作品創作上也勇于創新,幾度與作曲家胡廷江合作創作的歌曲,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常思思演唱的歌曲從《瑪依拉變奏曲》到《秋水長天》《春天的芭蕾》,再到《炫境》,無論是演唱風格還是作品的創作,都體現出中西結合的聲樂藝術新理念——既有西洋音樂的演唱技巧和音樂元素,也鮮明地體現出中國民族聲樂的特點。《瑪依拉變奏曲》是根據哈薩克族民歌《瑪依拉》改編而成,常思思在演唱中豐富了原曲的表現力,增加了歌曲的演唱難度,同時體現出鮮明的民族風格。對于極富民族性的歌曲《秋水長天》,常思思的演唱情感細膩,聲音時而舒緩悠揚,時而高亢激情,充滿了藝術表現力,展現出一幅氣勢恢宏、意境蒼茫的畫面。《炫境》是常思思與胡廷江合作創作的一首既有西洋音樂元素,又有中國民族音樂元素,且有時代特征的聲樂作品。這首歌于2011年底推出,被視為中國聲樂界年度最具挑戰的藝術歌曲。在業內,此曲被當做高難度的花腔練習曲,受到同行的喜愛。現在,《瑪依拉變奏曲》《春天的芭蕾》和《炫境》已被各專業院校納入教學中。常思思中西結合的聲樂藝術新理念是在一代代歌唱家共同努力的基礎上形成的。如我國著名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吳碧霞,嫻熟地掌握了純粹的民族風格與純正的西洋美聲歌唱方法,在民族聲樂作品與外國聲樂作品的演唱風格之間轉換自如,對于完全不同風格的聲樂作品也能演繹得游刃有余。其精湛的演唱深得國內外觀眾的喜愛。殷秀梅、關牧村、萬山紅、黃華麗等歌唱家都將中西結合的美妙歌聲傳遍祖國大江南北,乃至走向世界。常思思在此基石上大膽創新,找到了適合自己而又獨具特色的演唱風格。常思思的演唱風格證明,在聲樂教學中應借鑒西洋美聲唱法的科學發聲方法,運用美聲的訓練體系,以此提高和豐富我國聲樂藝術技巧,從而逐步形成科學的、中國聲樂演唱藝術流派。運用美聲的科學方法訓練,可以有效地解決中國民族聲樂演唱中真聲成分過多,高音容易擠、卡,音域不寬,聲音容易發直,缺少泛音,音色過亮,不夠柔美、圓潤等問題。將中西唱法相結合的聲音,音域寬廣,音色圓潤柔和,氣息平穩持久,聲音靈巧,強弱控制自如,再加上我國傳統民族聲樂中富有民族韻味的唱腔、婉約細膩的情感表達,將使作品的詮釋更加鮮活生動、富于感染力。常思思中西結合的聲樂藝術新理念不僅體現在其聲樂演唱上,也體現在聲樂作品創作中。聲樂演唱與聲樂作品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高超的演唱技巧能夠促進聲樂作品的發展,而旋律優美的聲樂作品也能促使演唱者加強技能訓練。
三、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需要堅持科學的聲音理念
中國聲樂教學領域關于是否結合美聲歌唱方法,見仁見智。有人認為中西結合的聲音不倫不類,使中國聲樂作品失去了親切感;有人認為歌者唱得輕松、演唱壽命長就是符合藝術發展規律的;有人認為老百姓喜歡的就是正確的。然而某些聽眾有時會因審美習慣而不太樂意接受新的演繹。如同一首歌曲,不同的歌者用不同的方式演繹,從藝術發展的角度來說是值得提倡的。然而某些聽眾卻只認可原唱,對其他人的演唱都持排斥的態度,哪怕比原唱好,也不接受。在上海音樂學院舉辦的第6屆全國民族聲樂論壇上,我國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也提到這個問題,他翻唱的歌曲,有些聽眾不接受。筆者認為在聲音的審美方向上,應當予以引導,而不是一味地迎合聽眾。正因為過度迎合聽眾的審美習慣,導致當前中國民族聲樂藝術雖然繁榮發展,但很多歌手的演唱缺乏個性,音色辨識度較低。常思思的演唱結合了中西聲樂藝術的優點,既有西洋美聲唱法的圓潤、結實、通暢,也有中國傳統民族聲樂藝術的韻味,聲音親切、隨和。常思思在《瑪依拉變奏曲》和《春天的芭蕾》兩首歌曲中融入花腔唱法,從聲音形象到個人表演,整體表現大氣、自然、優雅,展現了她扎實的專業功底,氣息深厚,聲音通暢、自如,表情、眼神親切,情感表達真摯。然而常思思的演唱風格最開始在聲樂藝術界引起了較大的爭議,有人質疑她的唱法到底是民族還是美聲;有人認為音樂和演唱方法都太洋氣,這樣的聲音不適合演唱中國作品等。但也有很多專家對常思思的創新精神給予了高度評價。如在《我們——天津》訪談節目中,我國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強說:“常思思嘗試結合花腔的這種唱法,影響了很多后來的學子。”我國著名歌唱家李谷一說:“民歌演唱不太用花腔技巧,在‘青歌賽’上,我們一些從事民族聲樂的老同志對她(常思思)的表現覺得特別欣慰,她為我們民族聲樂的表現風格又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是對民族聲樂藝術的很大貢獻。”男高音歌唱家蔣大為說:“作為聲樂演員,我認為美聲、民族、通俗等唱法都可以嘗試,因為這三種唱法,包括原生態唱法都有自己的長處和魅力,應該互相借鑒,互相取長補短,這樣聲樂藝術才能得到發展。”常思思在爭議中勇敢地堅持了聲樂藝術新理念。她用實踐證明,堅持科學的聲音理念,創造出美好、動聽的聲樂作品,最終會贏得聽眾的認可。人們往往糾結于某位歌手的演唱到底采用了哪種唱法。筆者認為,聲樂演唱不應該局限于某種唱法,只要歌者唱得舒服、順暢,強弱控制得當,能夠準確地表達出作曲家的意圖,正確把握歌曲風格,這樣的演唱就是科學的。希望未來中國聲樂藝術能夠按照歌曲的風格來分類,而不是按照唱法分類。
四、結語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應植根于民族,吸取我國戲曲、說唱、傳統民歌的精華,并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借鑒西洋美聲唱法的精髓。在民族聲樂教學中,應大力提倡中西結合的聲樂藝術新理念,不追求某種唱法,而是通過科學的發聲方法訓練出使歌者舒服、聽者陶醉的聲音。只有不斷創新,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才能取得更好的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王鴻俊.聲樂學概論[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9.
[2]郭克儉.聲歌求道——中國聲樂藝術的理論和實踐[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
[3]孟新洋,柯琳.民族聲樂理論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4]宋青松.思源思愿人美歌甜——訪歌壇新秀常思思[J].歌曲,2009(5).
[5]常思思做客“神州音畫”李谷一現場點評[J].音樂大觀,2011(5).
[6]張銘媛.無字歌“炫境”唱響民族神韻新時尚[N].音樂生活報,2011(9).
作者:胡蕓菲 單位:廣西藝術學院音樂教育學院
第三篇:現代民族聲樂藝術形成研究
【摘要】我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是在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淘洗的過程中發展演變而成的,在傳統民歌的基礎上,融合現代的一些演唱技巧,在繼承與創新中不斷發展。而中國的傳統聲樂藝術也是具有悠長的歷史,在歷史的選擇與發展下,中國的民族聲樂對于世界的聲樂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在這個對于精神追求有著很高要求的時代,現代人對現代民族聲樂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滿足現代人對于民族聲樂藝術的需求,作者將在本篇文章中著重介紹我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的形成過程與其在此期間的發展。
【關鍵詞】現代民族聲樂;藝術;形成過程
隨著中國越來越多地走向世界,中國的文化也必然需要嘗試用更多的方式來展示自己,幫助中國更好地塑造自身的形象。面對這樣的情況,現代民族聲樂藝術可以很好地發揮自己的價值,極嘗試用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的形式來實現目標。
一、中國的民族聲樂藝術文化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的文明古國,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是各族人民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精神財富。傳統的戲曲演唱、曲藝說唱和民間的民歌演唱三大類民族演唱藝術是廣義的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其中也包括了新民歌、新歌劇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其形式繁多,風格迥異;而狹義的民族聲樂藝術,則就是廣為人知的“民族唱法”。它一方面繼承發揚了傳統的民歌演唱(也包括戲曲演唱和曲藝演唱),同時又吸收了西洋美聲唱法的精髓,將兩者融會貫通。
二、形成所需要的條件
(一)民族的多元化發展
中國的民族聲樂藝術在很早就產生了,并隨著中國歷史的變遷,根據不同區域的不同,不同種族之間存在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地域的差異。這樣的事情就會直接性地發生文化的融合與創新。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是由很多個不同的民族所組成。比如中國人數最多,分布地區最廣,占地最大的是漢族,而漢族分布又分布在中國各個地區,所以即使是漢族,漢族語言也因地域的差異而不同,呈現出各種各樣的特點,不同的地區也有具有不同的特色。比如北方以北京話為主,湘西地區則以江西話為方言,廣東地區則以粵語為主……即使是漢族,不同的地區的這些語言在語調、語音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區別。而就算是一個區域的方言也會因為日積月累而慢慢的產生差異。當然不同民族之間的差別就更為明顯了,不光是語音,語調的不同,發音的地方和聲響也不同。渾厚的蒙古族語具有黏著性,元音則在舌位靠后的位置,如此聲音則會表現出蒙古族語的寬廣,粗曠的特點。而藏族語則高亢,響亮,是因為蒙古族的聲音是從腹部發聲,其聲音,綿柔,悠揚。幅員遼闊的中國國土養育了具有各個民族,各個地區不同的方言,如此為中國民族聲樂提供了寬廣的條件。
(二)貫通融合中西方文化
中國是一個寬容開放,兼容并包的國家。對于國外優秀文化,中國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中國文化與其文化的精華相結合,將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逐步發展成為多元化的文化。中國民族聲樂也在結合中逐步的發展,進化。西洋聲樂與中國民族聲樂有著很大的不同,在樂器方面,西洋樂器和中國民族樂器的發聲的原理也是不同的。而西洋聲樂對于中國的聲樂的發展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各國文化、金融交融現象日趨頻繁,在多元文化格局逐步形成的背景下,中西方的聲樂交流也越來越密切,同時中國也開始融合世界的聲樂文化,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西方多樣的音樂文化,如搖滾、鄉村、流行、爵士等。這些音樂中的主要的元素都是中國民族聲樂文化中所沒有的,而卻受到現代大批青年人的追捧和喜愛。這些具有時代特征的音樂所具有的影響力是中國的民族聲樂無法達到的。中國民族聲樂也難以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占一席之地。如西洋聲樂中比較經典的一種——意大利式的美聲唱法,被譽為“科學發聲法”,聲音收放自如,音域寬廣,可以產生強烈的共鳴。這些東西是中國民族聲樂值得借鑒的。
三、我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歷程
由于我國特殊的國情,及其改革的影響,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之路走的十分曲折。又由于一些特殊的社會時期,因此我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改革開放初期、20世紀90年代和進入21世紀后,具體為:
(一)在改革開放初期的發展階段
在受到“”影響后,政治上長期動亂,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踐踏,我國民族聲樂藝術也經歷了動蕩不安的十年文化動亂,給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也帶來了致命打擊。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政府的英明領導下,使得我國的經濟,文化向著好的方向發展。使得我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之花含苞欲放,緊緊的跟近世界的步伐,不斷的融合創新并且挑戰新的領悟。在這個轉折的關鍵階段中,我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開始有了鮮明的時代特征,許多作曲家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并且一大批優秀的歌唱家和作曲家也出現在民族聲樂藝術舞臺上。一些具有反映社會現實的優秀作品至今廣為傳唱,例如《外婆的澎湖灣》、《紫竹調》、《在希望的田野上》等,這些都是一些優秀的聲樂文化的作品。改革開放初期階段,是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一個重要的突破,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改革開放推進了中國現代民族聲樂的發展。
(二)在20世紀90年代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下,與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現代聲樂藝術迎來了一個新的高峰。在這樣一個,穩定,健康,舒適的環境中,“流行唱法”就這樣國現代聲樂藝術領域中產生了,它以輕松活潑、通俗易懂的特點,很快被社會公眾熟知與認可,就這樣通俗音樂開辟了自己一片新的天地。在這個兼容并包的時期,中國民族聲樂不光發揮了自己本來的特點,既與各個民族的特有民歌相結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聲樂,又與西方的美聲相結合,與世界的潮流相適應。中國民族聲樂就這樣進去了一個新的,接近于世界潮流的時代。
(三)進入21世紀后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推進與發展,現代化時代氣息與特征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基層,這使得我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的世界。在文化多元化發展趨勢的驅動下,各國之間經濟、政治、文化交流不斷增強,我國現代民族聲樂的文化也隨著時代的發展,開始了自己的創新,同時也不斷吸收西方聲樂藝術的精華,使我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變得多元化和多樣化。
四、結語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東方文明古國。盡管我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形成與發展中遇到過很多的阻撓與障礙,但是經過數代聲樂藝術創作者不斷的克服困難和解決問題,使我國現代民族聲樂有了一定的發展,并逐步與世界的潮流接近,使中國現代民族聲樂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中國現代民族聲樂,既不同于傳統的民歌、說唱和戲曲的演唱,又繼承和發揚了傳統民族聲樂,借鑒和吸收了西方歐美聲樂唱法。從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獨樹一幟的,具有創新性、藝術性和時代精神特征的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
參考文獻:
[1]樊秋玥.民族聲樂中歌唱語言的表現特征[J].劇作家,2008(03).
[2]李夢圓.中國民族聲樂藝術語言的審美特征[J].大眾文藝,2012(17).
[3]金鐵霖,徐天祥.民族聲樂教學的現狀及創新[J].中國音樂,2012,15(4):26.
[4]鄭寶華.中國民族聲樂與美聲唱法之比較研究[J].中國音樂,2010,18(1):12.
[5]尹萍.試論民族聲樂的傳承與發展[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7(4):69.
作者:史建華 劉崢 單位:渤海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第四篇:中國聲樂藝術民族歌劇發展影響
摘要:歌劇是一種集文學和舞臺美學等為一體的集中體現一個民族或者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的藝術形式。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歌劇不斷吸收國外歌劇的發展經驗,并且通過在實踐過程中不斷融合,最終形成具有鮮明中國特色與中華民族特性的歌劇派別。本文主要是在介紹我國民族歌劇的發展情況的基礎上,探討其對中國聲樂藝術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民族歌劇;中國聲樂藝術;影響
民族歌劇作為一種集文學與舞臺美學等因素于一體的藝術形式之一,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它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較多地采用詠嘆調、重唱或者序曲等形式來組成的。早在十六世紀末的時候近代歌劇就已經在意大利產生了,并且伴隨著文藝復興潮流的發展趨勢傳播到了歐洲,逐漸發展為一種擁有璀璨光華的藝術瑰寶。民族歌劇是我國音樂文化發展史上的一種重要的組成形式,占據重要的地位。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在不斷吸收與繼承世界與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的基礎上,同時在受到精彩紛呈的音樂文化的熏陶下,我國的民族歌劇得到了巨大的快速發展。由于在民族歌劇表現的過程中,對于一些戲劇化的沖突或者是人物的內心情感糾葛等的變化大多都是通過用歌唱這一形式表現出來的。因此,民族歌劇的不斷發展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聲樂藝術的發展,使其形成了鮮明的特點。
一、我國民族歌劇的發展歷程
歌劇在我國已經有了較長時間的發展歷史。我國在上個世紀的20年代就誕生了歌劇這一藝術形式,到了30年代,很多農村根據地都開展了民歌的搜集和改編等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為民族歌劇的發展墊定了良好的基礎。當時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劇的代表為《白毛女》。它通過將中西音樂的元素進行有機融合和借鑒,在很大程度上對我國的民族聲樂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樹立起了我國歌劇創作的里程碑,為中國歌劇的發展開創了一個新的紀元。到了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的民族歌劇由原來的相互排斥與對立逐漸向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趨勢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民族歌劇始終堅持和追求民族的導向性,使得民族歌劇的發展出現了輝煌與繁榮的時期,不僅創造出了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歌劇,如《小二黑結婚》和《紅珊瑚》等優秀作品,而且還從國外引進一些富有影響力的作品,如《茶花女》和《蝴蝶夫人》等經典的劇作。改革開放后,民族歌劇從的低谷中走出來,并且不斷恢復元氣,開始新的征程。這時期的歌劇創作完全拜托了原來思想的禁錮,在陳述規則和表現形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使得民族歌劇迎來了發展的春天。代表作有《傷逝》、《歸去來》、《野火春風斗古城》等。
二、民族歌劇對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的影響
在過去的一百多年的時間里,民族歌劇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并最終使其成為當前我國音樂領域里的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藝術形式。此外,在民族歌劇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其也對我國的聲樂藝術的發展帶來了很多積極的影響。本文主要將其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歌劇的發展,滋養了很多聲樂藝術家的成長
聲樂藝術家的成長是促進我國聲樂藝術發展的重要因素。而民族歌劇的不斷發展,不僅充分地完美地表現出我國表演藝術的精神風貌,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滋養了我國很多聲樂藝術家的成長與發展,比如王昆、郭蘭英等人。民族歌劇中富有民族韻味的演唱方式和構筑于中國傳統戲曲等藝術形式基礎上的表演藝術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對這些聲樂藝術家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使得他們在舞臺表演和創作的過程中不斷探索與創新,不斷提高自身的聲樂歌唱水平,為聲樂藝術的發展提供良好的人才資源。同時,這種親切、自然的感人肺腑情真意切的形式也在很大程度上為我國當代的聲樂藝術的發展帶來了重要的影響,并且為聲樂藝術的不斷繁榮墊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民族歌劇的發展不斷豐富聲樂藝術的演唱方式
我國的民族歌劇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其演唱方式由原來的傳統方式逐漸向土洋結合的方向發展。所謂土洋結合,就是指在繼承與吸收國內的戲曲與西方的經驗,并且堅持本土化的條件與原則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唱表平衡的民族演唱形式,對詠嘆調和重唱等聲樂表現形式進行了有效地探索。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國的聲樂藝術的演唱形式不斷向既包含西方特點又具有中華民族傳統特色的演唱形式發展。同時歌劇的不斷發展,也使得很多聲樂藝術家對中西結合的演唱方式進行了探索,比如傳統的唱法與西洋美聲相結合等,從而使得上下聲區和諧統一,高音區的演唱也變得越來越輕松和自如,并且還保持著濃郁的民族風格特色,從而形成了符合中華民族的發聲規律的演唱形式,并不斷促進我國聲樂演唱體系不斷完善。從《白毛女》開始,從王昆、萬山紅到等音樂藝術家,他們的聲樂演唱方式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一變化歷程在很大程度上幾乎就是我國聲樂藝術發展的過程。
(三)民族歌劇為聲樂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
好的創作素材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部聲樂藝術作品質量的好壞。而民族歌劇的發展為當前我國聲樂藝術的發展與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民族歌劇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積極地開拓題材的范圍與表現形式等,使得所創作出來的作品能夠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生活氣息與氛圍,從而創作出數不勝數的優秀歌劇作品,深受社會各界的喜愛,比如《洪湖赤衛隊》、《草原之歌》等。很多歌劇中的經典作品或者唱段,經過聲樂藝術家的改編,成為了膾炙人口的家喻戶曉的優秀的聲樂作品,并且很多都被列入了聲樂教材中的教學曲目范圍,而且很多民族歌劇作品也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聲樂藝術家的創作素材,在很大程度上不斷推動聲樂藝術的發展。
三、結語
民族歌劇與我國的聲樂藝術的發展,二者是息息相關的。前者對后者的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而后者的發展必定又會為前者的發展提供更為寬廣的空間。民族歌劇繼承和吸收了很多國內的傳統文化與國外音樂的精髓,在很大程度上為我國的聲樂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并且墊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民族歌劇仍然需要不斷探索,從而具有更為鮮明的特色,進而更好地促進聲樂藝術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紀建功.民族歌劇對中國聲樂藝術發展的影響[J].北方音樂,2014(1):148.
[2]楊曙光,金永哲.中國歌劇演唱研究[J].中國音樂,2010(2):134.
作者:張亞輝 單位:河北消防總隊政治部文工團
第五篇:民族聲樂藝術審美特征研究
【摘要】民族聲樂藝術是我國少數民族人民智慧的結晶,不同的民族聲樂藝術突出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及審美特征。本文以對“韻味”的追求為出發點,分析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特征。
【關鍵詞】韻味;民族聲樂藝術;審美特征;重要性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聲樂藝術文化,也因此豐富多彩,源遠流長。民族聲樂藝術順應各族民族文化的發展,并在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應運而生。
一、“韻味”對民族聲樂藝術的重要性
韻味,體現在民族的風貌特征上,它不僅是美的一種表現,更是美的一種突破與超越。民族聲樂藝術對“韻味”的追求,正是其對美的一種追求。從古至今,對于音樂藝術的創作,都講求意境美,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追求聲樂本身的“韻味”,民族聲樂藝術的創作更是不可少了“韻味”的內涵。民族聲樂的創作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它的“字”、“音”、“情”,都表現出創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亦或是對未來的希冀。民族聲樂是創作者感情的寄托與心聲的表露,是語言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與民族色彩。此外,民族聲樂的創作,旨在傳達創作者的思想與情感,通過演唱的表現形式,增強創作者與聽眾的交流,使得民族聲樂更具民間色彩,被大眾所推崇,進而將民族聲樂的“韻味”表現的淋漓盡致。
二、透過“韻味”看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特征
民族聲樂藝術的韻味主要表現在“字”、“音”、“情”上,創作者將自己的情感,寄托于這些韻味中。其中,“字”是創作者情感的客觀表現,“音”是其主觀展示,而“情”則是將“字”與“音”結合展示給聽眾。將三者融合,才可以創作出優秀的作品,此外,聽者可以由此獲得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民族聲樂藝術的感染力。
(一)從民族聲樂中“字”的韻味,看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特征
民族聲樂的創作講究練“字”,字是創作者情感的宏觀表現,字的“韻味”體現在語句的表達與詞句的韻律上,同音不同意的字表達的思想情感,也有所不同。所以,這就要求創作者在作詞的過程中,講究琢字。正確的“字”,可以很好的表現民族聲樂的氣勢、情景等,因而,具有深厚文字功底的作詞者,才會創作出符合聲樂旋律的詞。中華文字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為民族聲樂中“字”的韻味的體現提供了便利。民族聲樂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字”的表現,在進行民族聲樂表演時,如果只讓聽眾傾聽旋律,不足以傳達作者的主旨思想,而“字”的出現,將民族聲樂的特點及內涵放大化,將作者的情感通過“字”顯示出,讓聽者在傾聽旋律的同時,讀取聲樂歌曲的文字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聽眾更好地了解民族聲樂的特點,感知創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以及心理變化,更好地表現出民族聲樂的“韻味”。
(二)從民族聲樂中“音”的韻味,看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特征
“音”指的是民族聲樂中的音律,音律是民族聲樂創作的基本要素,音律的體現在一定程度上更具有感染力。在字的基礎上,音律的變換可以表現出不同的氣勢,一首民族聲樂作品如果只具有一種音律,聽眾會產生無聊的感覺,放棄對作品的深度欣賞,所以,“音”的韻味體現在音律的變換,時而急促磅礴,時而細膩柔軟,同時需要具有一定的歌唱技巧,將字通過不同的時長唱出,體現創作者不同的心理,吸引聽眾,調動其對于歌曲欣賞的沖動與激情。民族聲樂的音律表現在即使聲音洪亮高亢,卻依舊具有優美的特點。民族聲樂的音律技巧以把握氣息及共鳴腔體來表現,氣息的把握對于“音”的表現是十分重要的,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調其氣”,可見氣息的調節是音律轉換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民族聲樂的唱法中用氣講究“深”、“通”、“活”,運用這三個唱法可以將民族聲樂唱活,唱動,使民族聲樂具有一定的魅力。對于共鳴腔體的把握,可以將民族聲樂的音律表現的鏗鏘有力,活潑明快。在腔體中,最為重要的是扣腔,頭腔與胸腔,頭腔的共鳴可以使聲音渾厚深沉,增強民族聲樂的表現力。而口腔與頭腔的結合運用可以美化聲音,更好的將“字正腔圓”表現的淋漓盡致,使“字”的韻味與“音”的韻味相得益彰,突出民族聲樂中“音”的韻味。
(三)從民族聲樂中“情”的韻味,看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特征
任何形式文化藝術的創作歸根結底是創作者情感的表達,民族聲樂的創作也不例外,創作者通過音樂的形式為聽眾傳達自己的思想,所以,思想的投入程度成為聽眾判定民族聲樂作品的一個標準。民族聲樂的創作講究聲情并茂,所以在創作過程中,對于情感的投入是不可小覷的。一首優秀的民族聲樂作品,可以更好的傳達創作者的情感,通過音律的高低變化,為聽眾展示創作者的心理變化,此外,民族聲樂還可以為聽眾與創作者的交流建立一個無形的平臺。在演唱者表演的同時,將“字”、“音”、“情”結合起來,使聽眾了解創作者的情感所在,突出民族聲樂藝術的特點。
三、總結
對于”韻味“的追求即是對民族聲樂“字”、“音”、“情”韻味的追求,民族聲樂具有無限吸引力的原因在于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通過民族聲樂的藝術形式,將自身的情感很好的表露出來,通過演唱的方式,與聽眾之間建立紐帶,進行交流,傳達作者思想,從而突破傳統民族聲樂藝術的束縛,增強民族聲樂藝術的感染力。使我國民族藝術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提升民族聲樂藝術的價值。
參考文獻
[1]胡蕓菲.探究當前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由常思思獨特的演唱風格引發的思考[J].藝術教育.2016(02).
[2]吳國玲.文化視野下民族聲樂藝術研究——評《民族聲樂藝術的文化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4(03).
[3]張帆.民族聲樂的審美特點及在歷史發展中的審美變遷[J].黃河之聲.2012(12).
作者:史玉秀 單位:山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