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聲樂藝術實踐與形體表演能力培養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思想上重視不夠。
科學性是聲樂演唱方法的共性特征,因此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是對歌唱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歌唱者基本功的重要技術體現。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之下,音樂院校的聲樂教師普遍重視技術層面的講授,比如歌唱時候如何做到口腔、胸腔和頭腔的共鳴等,學生也是不遺余力地學習科學的呼吸和共鳴方法,盡量使自己的歌聲豐滿、洪亮、圓潤、嘹亮。在思想層面上過于重視歌唱的科學性,也容易導致對聲樂藝術實踐的重視不足,不少師生一味追求掌握演唱技巧而不愿意參與聲樂藝術實踐,往往使聲樂藝術實踐流于形式,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2.時間上得不到保證。
目前音樂院校聲樂專業的課程設置中,聲樂理論課占有絕對的時間優勢。一方面,聲樂理論知識豐富,學生學習這些知識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音樂院校自然不會輕易壓縮聲樂專業課時;另一方面,音樂院校沒有將聲樂藝術實踐課與聲樂理論課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上,即使單獨設置藝術實踐周也很難確保師生的參與時間,加之缺乏科學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師生參與聲樂藝術實踐活動常常取決于個人興趣和愛好,時間上根本得不到保證。
3.經費上投入不足。
開展聲樂藝術實踐,需要有資金作為支持,而當前有些音樂院校竟然連個像樣的音樂廳都沒有,音響不響、話筒不響的現象時有發生。聲樂藝術實踐需要走出教室、走上舞臺,開展諸如小劇場、音樂劇、歌劇及其片段的藝術實踐教學活動,都需要有道具、服裝、場所、燈光、音響等硬件設施。由于缺少資金投入,聲樂藝術實踐的條件受到極大限制,嚴重挫傷了師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影響了聲樂藝術實踐的效果。
4.師資上有待加強。
聲樂藝術實踐課的教學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舞臺演出經驗。在當前的教育體制下,音樂院校的教師大多畢業于師范院校,擅長于“一對一”的傳統聲樂教學,部分聲樂教師舞臺演出經驗偏少。讓缺乏舞臺演出經驗的教師,講授藝術實踐課顯然有強人所難之嫌,也很難講清楚怎樣才能在表演上做到手、眼、身、法、步的協調配合,教學效果難以保證,不利于學生掌握形體表演的技巧。
二、聲樂藝術實踐對培養形體表演能力的重要意義
1.有利于把握舞臺表演的分寸。
歌唱演員的分寸感,也稱之為“火候”,是聲樂表演藝術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對于一個歌唱演員的最好評價,無過于“恰如其分”“恰到好處”,這就是歌唱表演的分寸感把握得當。形體表演是為演唱服務的,是輔助聲樂演唱的一種重要手段。如何做到恰到好處地為演唱服務,使每一個眼神、手勢的變化銜接得當,這需要在聲樂藝術實踐中磨礪身體各個部分的表現能力。唯有這樣,歌唱演員的形體表現能力才能達到合乎常情、恰如其分的自如境地。
2.有利于表現作品的思想情感。
“歌唱演員的形體動作是為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使觀眾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作品的內容、表達的情感和情緒,從而引起共鳴。”[1]聲樂表演中的形體表演能力要準確、自然,必然要經過多次聲樂藝術實踐的鍛煉。否則就算有真情實感,想表現作品的主題思想和情感情緒,恐怕也只能是無從下手。作為聲樂演員一定要經過藝術實踐的鍛煉,才可能熟練掌握眼神、手勢、步伐等形體動作能力,才能生動塑造人物形象和準確表現作品的主題思想。
3.有利于克服恐慌心理。
舞臺恐慌也叫怯場,直接影響歌唱演員的演出質量。有些歌唱演員在重大演出的時候就會出現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跑掉忘詞等狀況,使演出效果大打折扣。對于初次登臺的聲樂專業學生來說,最缺乏的就是舞臺實踐和臨場經驗,他們對舞臺感覺陌生和難以適應,容易怯場。聲樂藝術實踐作為一門綜合的藝術,對歌唱演員的心理活動有著深刻的影響。“表演者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演藝水平,積累豐富的舞臺經驗,才能取得更好的舞臺效果”[2],所以歌唱演員應該多參加聲樂藝術實踐,在個人演唱會、表演比賽、觀摩演出等各種活動中積累舞臺經驗,提高舞臺應變能力,使自己處變不驚、從容應對。
三、在聲樂藝術實踐中培養形體表演能力的路徑探析
1.思想上重視聲樂藝術實踐的價值。
聲樂藝術實踐要想得到全面發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首先在思想上要重視聲樂藝術實踐的價值,將聲樂藝術實踐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而現實卻是“部分老師認為藝術實踐是可有可無的,在這種思想意識支配下,有些老師就不愿在學生的藝術實踐課上下功夫,對藝術實踐課放任自流”[3],這樣的結果自然是聲樂藝術實踐開展不到位,學生的形體表演能力沒有得到有效鍛煉。聲樂藝術實踐作為培養學生形體表演能力的重要路徑,需要從思想層面上有一個重新認識和定位,確保將聲樂藝術實踐課扎扎實實上好,引導學生在生動、豐富的藝術實踐中準確運用手勢、眼神、身體姿態、步伐等各種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巧妙地將飽含感情的美妙歌聲與生動吸引人的形體表演相結合,從而使聲樂表演能夠真正打動人、感染人。
2.為學生上臺演出創造更多的機會。
參加演出和聲樂比賽是聲樂藝術實踐的重要形式,也是當前聲樂藝術實踐的主要路徑。音樂院校應該組建各類民樂團、合唱團等團體,讓學生有用武之地,激發聲樂學習熱情。同時,鼓勵學生參加獨唱、對唱、重唱、合唱、聯唱、小組唱、表演唱等活動以及舉辦個人演唱會、師生音樂會,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聲樂比賽和送戲下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形體表演能力。此外,多開展以班級為單位的觀摩活動,互相學習、互相借鑒,取長補短,有意識培養學生的手、眼、身、法、步的協調配合能力,讓學生形體表演動作連貫、順暢。
3.在聲樂藝術實踐中開設形體課程。
對于聲樂人才的培養來講,除了解決發聲的問題外,表演和形體訓練必不可少。“歌唱表演是將美的、具有較高藝術欣賞價值的作品呈現給觀眾的舞臺實踐活動,給觀眾帶來的是美的享受,因此,在歌唱表演的全過程,無論表現何種情感,身體都應保持優雅和端莊的姿態。”[4]但是這種身體姿態上的優雅和端莊不是與生俱來的,而需要通過系統的學習和多次的實踐才能獲得。因此,音樂院校聲樂專業的專業基礎課設置中,應該專門開設形體課,并通過排練和演出實踐活動,全面培養學生的形體表演能力,以多角度、深層次塑造角色形象。
4.加大聲樂藝術實踐和形體表演指導教師隊伍建設。
開展聲樂藝術實踐活動,指導學生進行形體表演需要有高水平的教師。而我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發展至今,只有短短幾十年的時間,發展還不夠成熟;加之教師和學生往往只注重聲音,忽視形體表演能力的培養和學習,導致目前音樂院校的聲樂藝術實踐和形體表演教師非常緊缺。一方面,為了“應景”和一時之需,往往從地方歌舞劇院、歌舞團放低標準聘任兼職教師,這些教師通常舞臺實戰經驗豐富,而理論功底不足;另一方面,音樂院校招聘和自己培養聲樂藝術實踐和形體表演指導教師,這些教師往往理論功底好,而舞臺實戰經驗薄弱。面對這樣的現狀,綜合性師范院校應該加大人才培養力度,輸送更多更好的聲樂藝術實踐和形體表演指導教師,同時音樂院校自身應該加大聲樂藝術實踐和形體表演師資隊伍建設,在職稱評定、課時計算、獎勵晉升等方面給予傾斜,創造條件穩定和擴大指導教師隊伍。
5.強化制度保障。
加大對聲樂藝術實踐課程和形體課程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需要有制度作為保障,否則不會形成常態的推進措施。音樂院校應該出臺關于推進聲樂藝術實踐的指導意見,從指導思想、推進原則、具體內容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以制度的形式規定聲樂藝術實踐課的課時、教學目標、考核形式以及經費投入等硬性指標,凸顯聲樂藝術實踐的重要地位。同時,強化形體表演課程的制度設計,讓歌唱演員在聲樂藝術實踐中提升形體表演能力,最終使形體藝術的表演更加得體、準確、到位、自然,從而塑造更加鮮活的姿態造型,構成更完美的舞臺藝術。
作者: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