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聲樂藝術中技巧與情感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技巧是呈現美感的基礎
(一)積極打開的狀態
本人在上聲樂課的時候,老師經常說要挺胸收腹、兩肩放松、頭正腰直,保持一個興奮的狀態,這便是積極的體態了。除了要有積極的體態,還需要我們通過吸氣打開喉嚨,老師常說“半打哈欠”的狀態也就是要我們保持一個打開喉嚨的狀態,我們練聲時練的“U”母音也是幫助穩定打開喉嚨的。但打開喉嚨不等于刻意的撐喉,刻意的撐喉會使頸部周圍的肌肉過分緊張,舌頭往下壓,這樣不但沒有幫助歌唱,反而形成了舌根音。打開喉嚨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如果喉嚨打開的不夠氣息便不會順暢,容易導致我們的聲音發緊、搖晃,長期甚至可能引發喉疾。
(二)高位置的意識
美的聲音不管在哪個聲區都是集中、圓潤、明亮、靈活、輕巧的,那么能發出這些特質的聲音除了天生音色好聽之外,更因為歌者在演唱時很注意保持高位置。我理解的高位置是面罩共鳴,早期的一些聲樂界權威教授,如中央音樂學院沈湘教授、上海音樂學院的溫可錚教授等就注重“面罩”唱法。歌者把聲音放在管道里,貼緊鼻咽腔、掛在頭腔,再加上良好的氣息支撐和積極打開的狀態,這樣發出的聲音便會使聽眾感到通透。
二、情感既是對作品的二度創作
聲樂藝術的情感表達是歌者對作品的分析理解、風格把握,我們拿到的樂譜畢竟只是寫在五線譜上音符,而作曲家、作詞家傾注在作品里的情感則需要歌者通過對作品思想情感準確的解讀后用聲音的色彩、力度、速度、語言、表情動作等等來表達出來。能夠充分的詮釋歌曲的內涵與歌者對內心情感的融入是密不可分的。說到情感表達,讓我想起了2011年上海音樂學院聲歌系賀建黨90周年的音樂會上,李秀英老師演唱的《黃河怨》。李老師用哀怨的音調將作品想要表達的悲壯、屈辱、痛苦、憤怒近乎絕望的情緒演繹的淋漓盡致,她那高超的技巧加之對作品的情感投入,成功塑造了一個婦女在抗日戰爭時期,受盡鬼子凌辱,家破人亡、萬分悲痛中英勇頑強、不屈不撓甚至以死抗爭的崇高形象,其深入人心的演唱使我幾度潸然淚下。任何一首作品都需要歌者不斷揣摩,站在創作者的意圖上,全面分析,加之自己的音樂修養,巧妙的運用不同音色賦予作品鮮活的生命,進行二度創作,使歌曲富有感染力。
三、情技合一是聲樂藝術的最高追求
歌唱是人們抒發內心情感的一種方式,只有聲情并茂的演唱才能俘獲聽眾的心。在聲樂學習的過程中,技巧與情感是最重要的兩個部分,二者相輔相成,既不能因過分追求技巧而忽略情感的表現使作品顯得蒼白又不能在技巧沒有成熟之際胡亂表現情感。恰如其分的情感表達賦予了歌曲靈魂,也讓歌者能夠通過演唱而發揮魅力、綻放光彩。當然情感與技巧的協調統一并非一蹴而就的,這需要歌者經過長期系統的、科學的訓練方法加之持久的恒心、信心以及對演唱高度的敏銳度。聲樂藝術道路的追求非一朝一夕之事,我相信,只要堅持,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好歌者展示美的聲樂演唱藝術。
作者:劉慧敏 單位: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