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淺析民歌聲樂教學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民歌聲樂教學中,教師的業務素質、專業水平決定著教學效果,教學方法、鋼琴伴奏、文化積淀、欣賞水平、創新能力等影響著教學質量。教師只有以科學的歌唱方法、豐富的實踐經驗、較強的理論水平、高度的創新意識和責任感,以及對民歌作品內涵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才能有效發揮主導作用,達到培養出既具有較好民歌演唱水平,又具有豐富理論知識的民歌聲樂人才的目標。
關鍵詞:青海民歌;聲樂教學;方法創新
民歌是經過廣泛的群眾性的即興編作、口頭傳唱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而聲樂是集音樂伴奏、歌詞和演唱方法完美結合的藝術學科。在民歌聲樂教學中,教師的業務素質、專業水平決定著教學效果,教學方法、鋼琴伴奏、文化積淀、欣賞水平、創新能力等影響著教學質量。教師只有以科學的歌唱方法、豐富的實踐經驗、較強的理論水平、高度的創新意識和責任感,以及對民歌作品內涵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才能有效發揮主導作用。聲樂教學的整體過程需要師生互動,是技巧性和藝術性融為一體的有步驟的活動。因此,不斷探索科學的教學方法,對提高民歌聲樂教學水平有著重要意義。
一、教師在民歌聲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聲樂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它是一對一、面對面的教學,聲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培養目標,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科學合理地滲透教學方法;要符合教學大綱在教學目的、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的要求,根據學生實際,確定教學中的重難點,并按照課時計劃有序進行。課程進行中,師生之間要經常保持學術交流、思想交融,建立良好的合作與互助關系,使學生對聲樂知識反應更清晰、更完整、更深刻。通過師生雙方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聲樂潛能,提高聲樂教學效果。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還體現在:以敏銳的聽覺指導學生的音準、節奏、音質、音色、共鳴、氣息、咬字等發聲方法,并不斷提示學生如何正確運用氣息沉、吸氣深、吐氣穩、下巴掉、笑肌提、牙關開、咽腔張、前胸松、后背緊的發聲技巧。在如何用正確的呼吸技巧打開共鳴腔體,如何用正確發音方法處理好換聲區的位置等方面,學生只能通過聆聽教師的演唱和教學語言,逐步在理解發聲原理和掌握歌唱技巧中去領會音樂作品的內涵。也就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自己的智能活動去探索,獲得知識技巧,并在探究獲取中進一步發展藝術智能。
二、青海民歌發聲法新探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民族間文化相互融合、滲透現象相當普遍,因而使高原民歌具有了交叉融合性的特征。原生態民歌文化保留了民族生存過程中最精練的歷史現實,是本土文化延生滋長中最基本的精神要素。目前,迫切需要加強原生態聲樂教學。就民歌聲樂教學而言,在科學發聲方法教學體系中如何融合地方民歌演唱方法,是教學中值得探索的課題。民歌歌唱藝術主要是從結構形式到題材內容,從歌詞語言到咬字發聲,以至整體的藝術風格及表現來體現的。筆者認為,可以利用美聲唱法與民歌唱法的結合來教學青海民歌的發聲。如咬字、吐字,美聲發聲方法在母音與子音之間是沒有咬韻的過程,輔音發出之后直接到元音,這樣使元音發音時,唇型變化很明顯,利于口腔內的共鳴空間更加圓潤地自然打開,進而可以更容易地達到頭腔共鳴。美聲唱法是混合聲區,這種唱法在真聲的基礎上,隨著音高的上升,假聲的成分逐漸增多而變得以假聲為主。要利用更全的共鳴,男女、高低的唱法是統一的,這是美聲唱法的最大特點。而民歌唱法講究細膩委婉、抑揚頓挫、清新柔美,給人以悅耳動聽之感。青海民歌的特點是韻味醇厚、委婉悠揚、高亢嘹亮、抒情性強,演唱注重潤腔、運氣、咬字、發聲以及裝飾音的運用,主要是在口腔的前半部分發聲,并且在輔音到元音、元音與元音之間有明顯的咬韻過程。民歌聲部不是按男高、女高、中音、低音來劃分,而是在男女角色表達不同人物的內心活動時,在保持基本演唱技巧的同時,才表現出唱法的不同。民歌非常講究氣息與聲音、聲音與情感的緊密結合,換氣、偷氣,以字行腔、字正腔圓,以情帶聲、聲情并茂。在民歌教學中應有意識針對性地讓學生練習演唱一些唱段,同時通過多媒體等方式讓學生模仿學習戲劇演員“手眼身法步”的表演(也可以運用到學生的舞臺形體訓練中),逐步加強學生的音樂表現力。準確地把握民歌特有的地方色彩,努力做好潤腔中如滑音、依音、顫音、襯詞等的演唱和處理。因此,美聲唱法的教學完全可以融入到民歌的發聲及吐字中,這需要我們進一步加以研究和探索。
三、教師的業務素質、專業水平決定著教學效果
聲樂教師需要進一步提高視唱練耳、作品分析、鋼琴伴奏、表演方法等水平,這是必須具備的素質。教師要結合自身特點進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有選擇的練習,將視唱作為聽音的基礎,通過視唱熟悉音樂中的各種關系,包括對音程與和弦的構唱、節奏與旋律的視唱等,通過對各種音樂素材的熟悉,加深理解,進而促進聽音水平的提高。這是由表及里的提高方法。聲樂教師還要深刻理解聲樂作品,并通過作品分析,融合自身的情感體驗,將聲與情相融,以達到高質量演唱的藝術效果。通過對題目、歌詞、樂句、樂段、主題、調式、速度、力度、風格、特點以及整體布局等方面的具體分析,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表達作品的內涵。聲樂教師在鋼琴伴奏過程中主要是通過視奏,目的是掌握好音準、節奏、時值、裝飾音等旋律發展和作品意境,這是為做好演唱詮釋必須熟練的前提工作。鋼琴伴奏要很好地塑造形象、深化主題,要自然地過渡、轉換、銜接和渲染音樂氣氛。同時,要充分發揮和聲、音型、奏法的表現力,突出節奏、旋律、調性的作用。用伴奏塑造音樂形象,提示演唱,架起自然連接樂段與樂句的橋梁,推動旋律高潮與結束感是彈好伴奏的關鍵。規范的鋼琴伴奏可使學生從教師那里得到對作品情緒的提示、意境的烘托,通過情感的交流融合,使學生更好地進入作品意境,投入到對聲樂作品的二度創作中,進而完美地表達作品內涵。不論是鋼琴的正譜伴奏還是即興伴奏,都要注意深刻理解與把握樂曲的風格內容,掌握熟練的鋼琴技巧和各種伴奏織體手法,使鋼琴伴奏真正起到對聲樂作品的補充和烘托作用,增強藝術感染力。聲樂藝術也就是表演的藝術,表演需要豐富的情感積累、深厚的文化積淀以及較高的藝術欣賞水平。聲樂教師在具備良好的嗓音條件與發聲技巧的同時,還需要具備相應的藝術修養。演唱包含了表演與歌唱兩個層面的技巧,演唱是通過聽覺表象與視覺表象來共同完成。對表演基本技巧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藝術形象的塑造,是應具備的條件和素質。表演藝術形式體現著演唱者恰到好處的表情和肢體語言,通過與觀眾交流,使聲樂藝術更加具有表現力和感染力。
四、創新民歌聲樂教學,提高學生演唱能力
當今,新的藝術教學方式要求教師以追求高質量、高效率為宗旨,使現代與傳統結合、民族唱法與原生態唱法結合,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過程,通過整合性思考,用反思與創新打破單一的輔導學生演唱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生互動、教學反思以及趣味性、探究性、過程性、實踐性,是激發學生創新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發展學生創新能力、訓練學生創新技能的堅實基礎。民族唱法中蘊含著許多傳統歌唱的技術和風格范疇,反映了民族歷史文化深遠的審美習慣,因此,要逐步理順美聲唱法、民族唱法與傳統原生態演唱方法之間的關系。民歌的發聲方法有其獨到的科學之處,十分注重行當、角色的發音特點,以真實自如的情感來表達作品的內涵和內容。比如,演唱青海民歌時方言特色較濃,要多運用咽腔共鳴,真聲突出一些,這樣會使音色更甜美、圓潤,更具親和力。演唱氣勢恢弘的作品時,需要更多的胸腔、頭腔共鳴,使聲音渾厚寬廣、堅實有力。此時可以借鑒美聲的共鳴理論,裝點聲音的色彩,控制好聲音的力度,從而取得聲區統一與混合共鳴的聲音。而隨作品情緒的變化,共鳴方式、咬字、吐字方面都要有所側重,借以體現情緒波動。演唱一字多音的詠唱部分,要注意延長字腹的長度,并保持口型不變,依字變音的宣敘部分應增加音頭力度。原生態高原民歌表達了青海各民族純潔、質樸、深層、最有時間連續性、最有活力的情感和生存觀念。人們從原生態高原民歌中,能夠感受到一種無形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通過視頻或舞臺,觀看民歌各流派的表演,從中分析自己演唱的不足,提高辨別能力和演唱水平。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通過問題啟發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以問題主線來組織、調控課堂教學,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演唱能力的提高。教學中,要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激發學生的演唱興趣,培養創新思維,發展創新能力,訓練創新技能,挖掘藝術教學中的人文因素,將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有機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觀、價值觀、道德觀。總之,在民歌聲樂教學中,應積極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更新教學觀念,優化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專業水平及教學創新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聲樂理論及其他音樂基礎知識理論水平,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專業技能,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達到培養出既具有較好民歌演唱水平,又具有豐富理論知識的民歌聲樂人才的目標。
作者:羅秀紅 單位:西寧市虎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