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龔琳娜的聲樂演唱藝術特點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龔琳娜是中國民族聲樂演唱百花爭鳴發展態勢中的代表者之一,其大膽、夸張的演出形式在聲樂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作為中國新藝術的奠基者和先行者,龔琳娜個性化的演唱風格和對待聲樂藝術嚴謹科學的態度征服了許多藝術熱愛者的心,她的作品也受到越來越多聽眾的喜愛與追捧,被譽為“真正的歌唱家”和“靈魂歌者”。本文對龔琳娜的聲樂藝術風格進行了深刻剖析,旨在為聲樂演唱專業人士以及眾多聲樂愛好者提供演唱靈感與思路。
關鍵詞:龔琳娜;聲樂;演唱技巧;情感表達
一、龔琳娜發聲技巧特點
我國民族聲樂在發展和演變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字正腔圓”、“依字行腔”的審美特點,在后來的研究中,有學者又提出來根據“兩中四洋”的方式判斷民族聲樂演唱的優劣,其中“兩中”指的是兩種民族聲樂演唱技巧,一為咬字清晰、字正腔圓;二為輕松自如、音量適中。“四洋”則指由美聲唱法中所借鑒的四種演唱技巧,一是胸腹式呼吸法下的氣息支撐;二是確保發聲管道通暢,合理運用發聲器官科學發聲;三是共鳴腔體的運用;四是歌唱中的真假聲混合。現從這六方面簡要分析龔琳娜早期民族聲樂演唱特點。早年間龔琳娜在2000屆青歌賽中演唱的《斑竹淚》就非常清晰地體現出了其咬字精準不拖沓的特點,歌曲高潮部分噴口式的演唱方式完美表現了娥皇、女英兩位妃子的悲痛欲絕。此外,此曲中還有很多起伏較大的長音,想要字腹始終清晰穩定是具有一定難度的,龔琳娜的處理這些唱段時咬字精準迅速,在韻母發聲后保持同樣的咬字狀態直到時值拖滿。龔琳娜曾演唱過一首《咕嚕山歌》,這是貴州布依族的一首演唱難度較高民歌,旋律中多為快速靈動的十六分音符,龔琳娜在演唱這首作品時非常巧妙的發揮出民族唱法的優勢,采用較小的力度和音量自如的完成了這首作品。胸腹腔聯合呼吸方式基于深呼吸,通過擴張肋骨和橫膈肌擴充氣息容量,同時放松胸腔,橫膈肌與呼吸肌肉群共同作用下靈活運用氣息。龔琳娜在演唱《美麗的家鄉》時,引子部分為了展現登高俯瞰家鄉一望無際美景時開闊的心境在第一句歌詞“登高山”之后,加大氣息推送,一氣呵成的唱完后句“望遠山”,給人一種美景畫卷慢慢展開之感,足以體現龔琳娜的氣息功底。我國民族聲樂作品多為婉轉甜美的民歌,唱法也以細膩尖細的嗓音特點為主,但其中還有一些大氣宏偉的歌劇作品,要求演唱時聲音渾厚飽滿,將美聲唱法的優勢巧妙運用于民族聲樂。實際演唱時,先打開口腔,然后上抬軟腭以放松喉部,值得一提的是,需注意適度原則。龔琳娜在演繹《文殊菩薩》這部作品時,就借鑒了西洋美聲唱法打開喉嚨,以確保管道通暢。這樣的歌唱方式下所出來的音色大氣高亢,給聽眾一種肅穆莊嚴的聲樂美感。共鳴腔體的運用能夠給人生增添質感和響度,共鳴腔體用得越多,聲音就更加純凈飽滿。龔琳娜在聲樂演唱中共鳴腔體的運用時非常嫻熟自然的,1998年龔琳娜所演唱的一首《蜜里逃生》,其中就展現出天然又具有金屬質感的音色,這和龔琳娜原本的音色十分相似,聆聽這首作品就能清晰了解龔琳娜共鳴腔體的運用特點。真聲就是人原本的聲音,通過聲帶震動發聲,類似于平時的說話聲,讓人感覺親切且結實,適合中聲區和低聲區的演唱;假聲是聲帶邊緣所發出的聲音,較之于真聲,運用了更多的頭腔共鳴,高音演唱更加容易。科學的演唱應該是真假聲巧妙混合,但需注意的是,不同聲區的演唱真假聲的比例也應該有所不同。龔琳娜在演唱《孔雀飛來》時,展示了她真假聲混合演唱的高超技巧,歌曲一開始就是一個高音,但龔琳娜演唱的聲音卻結實不干癟,還帶有氣息沖撞下的顫音,這些都需要強大的氣息與真假聲混合技巧才能完成。
二、巧妙運用方言進行演唱
準確把握歌唱語言是聲樂演唱者必須重視的一個環節,龔琳娜在旅居德國時,就常常思考一個問題,既“依字行腔”中的“字”是以什么為標準的。自八、九十年代后,市面上所有的民歌幾乎都采用普通話進行演唱,一是為了能夠促使所有人都理解和學唱,同時也打破傳統民歌在當地流傳的局限性。但這樣的發展形勢下,民歌本身的韻味便大打折扣了,歌詞與旋律之間也很難完美融合。21世紀后,全方言式演唱逐漸時興起來,民歌韻味濃厚,但不了解當地方言的聽眾會覺得歌詞晦澀難懂,學習起來難度較大,不利于地方特色歌曲的傳播。面對這一現象,龔琳娜在藝術實踐中巧妙地加進方言進行演唱。例如貴州地方歌曲《白鴿趕場》中,第一句歌詞中的“白鴿,白鴿”,當地方言應該唱成“be(二聲)go”,由于歌名中就出現了這兩個字,聽眾就不難理解其中的意思,這種新穎的演唱形式還可帶給人一種民族親切感。又如龔琳娜在演唱《桃花紅,杏花白》這首山西民歌時,將全曲所有的“就”字唱成“zou(四聲)”,將其中的“我”字唱成“e(三聲)”,杏花“白”唱成杏花“bo(二聲)”等等。不難看出,龔琳娜在演唱民族聲樂歌曲時,對方言的研究也是花了很多心思的,常常是以普通話演唱為基礎,歌曲中選取個別具有代表性的字或詞進行方言演唱,這些詞一方面可以體現地方民族特色,一方面又不影響聽眾理解歌詞的意思。同時,對于少數普通話演唱不能體現韻味的旋律,也會采用方言演唱,念白部分也會結合方言和普通話共同處理。這樣的方式下,保留了地方歌曲原有的風味,同時也不至于因歌詞太過難懂而影響歌唱者傳情達意。
三、結語
龔琳娜于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是一顆閃亮的明珠,其對于高質量藝術的追求是值得所有同行業者學習和敬佩的,其開放性的創新思維以及敢為人先的創作給許多聲樂學習者提供了靈感,本文只是簡要介紹了龔琳娜的聲樂演唱藝術的兩個特點,但其實龔琳娜的演唱中還有很多有價值的演唱思路與技巧值得大家去挖掘和探索。
[參考文獻]
[1]姜兆蕾.“怪氣”龔琳娜與“中國新藝術音樂”的審美突圍[J].音樂生活,2018,05:20-22.
[2]馬鵬強,郎啟訓.論龔琳娜的聲樂演唱風格及內驅力—以“神曲”《忐忑》為例[J].紅河學院學報,2013,06:118-121.
作者:馬甦 單位:湖南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