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職業素養教育的社會責任感養成思路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等職業教育,旨在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專門人才,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文章基于職業基本素養教育方面的研討,擬在鼓勵高職學生樹立崇高理想,增強對國家、對人民高度的責任感,成長成為“與時代同步伐、與祖國共命運、與人民齊奮斗”的合格人才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職業基本素養;社會責任感;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事業快速發展,教育規模持續擴大,體系建設穩步推進,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明顯增強,培養培訓了大批中高級技能型人才,為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就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作為當代大學生,高職學生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文章旨在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于職業基本素養教育研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養成路徑,擬在鼓勵高職學生樹立崇高理想,增強對國家、對人民高度的責任感,成長成為“與時代同步伐、與祖國共命運、與人民齊奮斗”的合格人才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一、提升職業基本素養的政策要求
“創新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是國務院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新期待、新要求。在《高等職業教育與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中明確指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推動高等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①高等職業教育(以下簡稱“高職”)旨在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高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需要加強技術技能的積累,更要注重人才綜合素養的提升,從而肩負起青年一代的社會責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聚焦高等職業教育,旨在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專門人才,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結合黨和政府對素質教育和人才培養的要求,“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表述在以往的重要文件中曾多次強調。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文)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使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認識國家的前途命運,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p>
二、職業基本素養的內涵
職業素養,主要包括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行為習慣、職業技能等四個方面等內容,表現在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個性及職業情況等方面。其中,職業技能是顯性素養,有明顯的專業指向或職業特征;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等職業基本素養是隱形素養,具有更廣泛的普適性。②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學生應在具備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加強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的必然要求,關于大學生職業素養的研究,目前主要聚焦于職業素養的構成、職業素養的測評與培養等方面。關于大學生職業素養的現狀,有學者認為存在職業觀念不強、心理素質較弱、缺乏應有的實踐活動等問題。良好的職業素養,對于高職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加深高職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認知、理解、感悟、認同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內涵及現狀
(一)社會責任感的內涵
意大利思想家朱塞佩•馬志尼在1806年寫的《論人的責任》一書中,從詞語含義出發將人的責任歸納為四大類,分別是“對人類的責任”、“對國家的責任”、“對家庭的責任”和“對自己的責任”③。也有人從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政治學等范疇直接對社會責任感進行了界定??傮w來說,社會責任通常是指在社會生活中對國家或社會以及他人所用當承擔的一定的使命、職責、義務。社會責任感就是在一個特定的社會里,每個人在心里和感覺上對其他人的倫理關懷和義務。高等職業教育,是以培養面向生產、服務、管理崗位第一線的應用技術型人才為目標。根據《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高等職業教育要積極促進職業技能培養與職業精神養成相融合”。良好的社會責任感作為高職學生職業基本素養的重要內容,需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實踐和體驗,幫助高職學生逐步養成并強化。
(二)高職學生思想現狀
翁鐵慧同志關于當代大學生群體總體思想特點的把握,從“斷裂性與傳承性的并存”、“功利性與超越性的轉換”、“個體性與社會性的結合”、“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四個維度,從群體層面,深度解析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的思想現狀。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中的一個類型,在人才培養方面需適應國家對職業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然而,處于探索階段的高職院校在把握高職學生思想特點方面還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1.理論基礎較薄弱。高職教育屬于??茖哟?,入學成績參差不齊、理論基礎薄弱、教學組織困難。大部分學生認為進入高職院校,最重要的就是要學基本技能,容易忽視其他方面素質的培養,例如: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普遍較差、文字表達能力等。
2.思想覺悟有待提高。近一年來在學生的調查問卷中,有46.5%的學生對入黨表現出無所謂態度,對遞交入黨申請書的學生,有48.3%的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綱領和章程不了解,有37.8%的學生對黨的根本宗旨不清楚,有42.9%的學生入黨動機不正確等。此外,被確定為積極分子的部分學生也不能很好地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有紀律松懈、學習不努力、上課遲到或早退等情況的出現。
3.以自我為中心。部分高職學生是獨生子女,對他人態度冷淡,人際交往少;對集體活動和公益勞動缺乏熱情,缺少集體榮譽感;對時政不聞不問,以自我為中心等。這些現象的出現與其自身缺乏社會責任感息息相關。
4.思維活躍且動手能力強。高職學生中有部分學生來自中專職校,這些學生動手能力強,技能操作熟練,加上在高職學習期間對技能的反復訓練,使得他們的動手能力不斷提高,這同時能帶動其他學生群體。
5.興趣愛好廣泛。高職學生興趣愛好廣泛,不少學生在文藝、體育等方面有一技之長,是各種文體活動的主力軍。他們樂于參加各種活動,不僅活躍了他們的業余生活,而且也能夠提升他們在德、智、體、美方面的全面發展。
四、職業素養教育在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中的作用
(一)職業意識、職業道德引導高職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認知
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中就有:“切實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具有現代職業理念和良好職業操守的高素質人才?!雹堋案粡?、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是當前各高職院校積極學習和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職學生在大學期間,會參加各種班級、團學、社團等集體活動,如:志愿服務、勤工助學、文藝匯演、知識競賽等,培養學生們在活動中團結協作、增強愛國情懷、提升道德修養,這些基本的職業信念與理想對于增強高職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認知起到了鋪墊作用,并會長期影響學生的言行舉止,將來到了工作崗位融入社會時也會起著這關重要的作用。
(二)職業技能提升高職學生對社會責任的內化
高職教育以培養高技術人才為目標,所有專業設置均以市場需求為目標。高職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對專業知識進行集中、密集的學習,這也促使學生對自己將來所要從事的技術崗位有了更理性的理解。高職教育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大區別就在于學習實踐、高職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會有超過理論課時的實踐模擬課,并且在校企合作的授課方式下,參與到更多企業技術崗位上去。職業技能是高職學生職業素養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高職學生在不斷反復的操作實踐中,理解到老師為什么會讓他們有條有理地去完成一項工作,這同樣會牽涉到企業或者行業在社會運行中的標準,學生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在不斷提高動手動腦能力的同時,也會不自覺地學習到職業技能標準,同時會加深對此企業或行業社會責任、義務的感受。經過這樣一系列的實踐,等高職學生畢業以后,他們會很從容地走向熟悉的工作崗位,履行起社會義務,肩負起自己的責任。
(三)職業行為習慣促成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踐行
高職學生在學習、實踐、活動中,接受了諸多關于企業、行業的標準及要求,在這樣優良的教育環境下,高職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實踐、活動中,就會不斷延續這一認知、理解及感悟,使其對自己所學專業和將來所要從事的行業胸有成竹。在步入社會以后,接觸到自己所熟悉的崗位,更加會對其在學校學習、實踐期間所養成的良好職業行為習慣加以延續,并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形成其對崗位社會責任的一份認同,從而更加熱愛自己的工作。
總之,基于職業素養教育的社會責任感培育機制是一個內部要素豐富的系統,在“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不同階段,遵循“認知———內化———踐行”的認識規律,著力構建宣傳教育、示范引領、實踐養成相統一的長效機制是未來努力的重點。
注釋
①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
②職業基本素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5.
③塞佩•馬志尼.論人的責任[M]呂志士,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網站.《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
參考文獻
[1]馬彥光.服務學習及其對我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啟示[J].中國電力教育,2008.
[2]劉艷,何鳳梅.基于實踐培養體系的大學生責任感調查研究[J].文史博覽,2012.
[3]龐捷敏,盧志米.以職業活動模式培養高職學生職業素養[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
[4]萬暉,饒勤武.“90后”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缺失與重建研究[J].職教論壇,2011.
[5]馬慶發.以培養職業素質為核心構建職業教育課程新模式[J].外國教育資料,1997.
[6]徐冬蓉,嚴曉蘭.論大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J].南昌大學學報,2007.
作者:唐麗娜1 李睿2 丁雪松2 單位:1、上??茖W技術職業學院 2、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