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職業教育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已經打開了中國職業教育新篇章,對于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來說,職業素養培養也是職場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目前,教育部正式批準的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共有32所,其中民辦院校22所,公辦院校10所。基本是由專科層次院校升格或由獨立院校轉設。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不是高職高專的升級版本,也不是本科層次教育與高職高專的嫁接組合。在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現狀中,職業素養的培養存在一些問題,例如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未凸顯職業素養課程等,本文通過分析現狀問題,試圖探索解決方式。
關鍵詞: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職業素養;培養;實踐教學
近幾年,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迅速,已進入提質培優、增值賦能新階段。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要求逐步建立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產教融合緊密結合、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融合溝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決定》強調要創新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逐步探索出本科層次職業教育。2018年教育部正式啟動本科職業院校試點工作,全國先后共計批準21所院校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從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提出到相關院校正式掛牌成立四年時間,標志著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正式列入我國高等教育中,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正式進入實施階段。在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針對我國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和經濟結構快速調整的現狀,與發達國家相比,提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機制不夠健全、相關職業技能實訓基地的建設不夠完善、人才培養水平和質量參差不齊、企業參與度較低,導致產教融合產出較少等問題,進一步提出要完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工作。為進一步規范本科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管理,教育部辦公廳于2021年1月22日印發《本科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通知》再次細化了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新發展理念、人才培養定位、設置標準、專業建設規劃、專業設置的可行性調研分析、教師隊伍建設等內容。這標志著教育部對本科層次職業院校試點工作的專業設置指導與監督機制進一步完善。同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第四十三章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中又提出要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推動了本科層次職業的發展,《意見》中指出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鼓勵高校積極探索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力爭在“十四五”期間,高標準建設一批職業本科學校和職業本科專業,職業本科教育招生規模不低于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10%。至此,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已經打開了中國職業教育新篇章。職業素養是指從業者在具體職業活動中所體現出的職業技能、職業態度及職業行為準則,是職業精神的綜合體現。被譽為“中國創新培訓第一人”的吳甘霖出版著作《一生成就看職商:一流員工的職業素養》,被稱為是“一本打造一流工作者職業之魂的著作”,在前言中寫道“一個人,能力和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在職場上要取得成功,最關鍵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與專業知識,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職業素養”。曾有人用“冰山理論”來分析職業素養,認為職場能力就是一座冰山,冰山水面上的八分之一為職場人的形象、知識、技能等,這些屬于容易被人發現的顯性因素,而隱藏在水下面八分之七的冰山則是不容易被看到的,這部分代表了職場人的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態度等隱性的因素,這部分隱性因素則是起到關鍵作用的職場素養。曾經也有人將職業素養比作為大樹的根,能力、形象、技能等為大樹的枝葉,茂密的根部吸取養分締造出了枝繁葉茂。可見職業素養是畢業生職場成敗的關鍵因素[1]。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不是高職高專的升級版本,也不是本科層次教育與高職高專的嫁接組合。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最應該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任何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與規劃都會有大量的調研論證,專業設置都會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基本不會存在專業設置違背社會發展需求的可能性。當今的企業大多都面臨著招工難現象,眾多的職業院校畢業生同樣也面臨著難擇業現象,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從學生的角度分析問題,職業素養的缺失應該占據一定原因。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中,目前還未有關于職業素養的培養具體要求,通過調研、座談、查閱人才培養方案來看,在眾多開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院校中,職業素養的培養不容樂觀,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未凸顯職業素養的培養
在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本科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中,對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做出兩條明確規定:培養方案應校企共同制訂,需遵循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突出知識與技能的高層次,使畢業生能夠從事科技成果、實驗成果轉化,生產加工中高端產品、提供中高端服務,能夠解決較復雜問題和進行較復雜操作。未設置職業素養培養類課程,僅僅開設就業指導課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遠遠不能滿足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需求。職業素養類課程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及樹立正確職業觀。
二、陳舊的實踐教學模式不利于職業素養的培養
一直以來,實踐教學容易出現兩個方面問題:一是能力知識化,認為記住某些理論知識就具備了相關的能力;二是能力技能化,以為掌握了某些技能就具備相關的能力。這兩類問題的出現是具有普遍性的,實踐教學的設計往往習慣于從教的角度去看待學,而不是從學的角度看待教,教法與學法完全重合,這種陳舊的實踐教學模式不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容易導致教學模式機械化、重復化,讓學生感到實踐課程的枯燥,容易流于形式,無法真正體會到實踐課程的重要意義,久而久之喪失興趣與學習的動力,陳舊的實踐教學模式嚴重阻礙了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
三、教師對職業素養的認識不夠,阻礙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
在我國,教師這一職業的社會地位很高,但社會對具有一定技能技術工匠的認可度偏低,且兩種職業很少產生交集。隨著社會的發展,在職業教育領域,二者已經相互融合,取長補短。在《辦法》中,對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本專業的專任教師中,“雙師型”教師占比不低于50%。來自行業企業一線的兼職教師占一定比例并有實質性專業教學任務,其所承擔的專業課教學任務授課課時一般不少于專業課總課時的20%。關于“雙師型”。雖然至今相關部門沒有給出準確、科學、權威的定義,但“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立已經成了教育界和社會的共同呼聲。關于雙師型教師的認定,普遍有以下幾種看法:一是從字面意思理解,雙師型教師就是雙證或者雙職稱的教師,具有教師資格證,同時具有其他一種職業資格證。例如,“教師+會計”;二是從能力方面解釋,技能傳道授業解惑,在講臺上把理論知識傳授好,也能指導學生開展實踐訓練的老師,也稱為雙師型[2]。將持有“雙證”的教師認定為雙師型教師,就會激勵教師通過各種途徑獲取雙證,部分教師持有的職業資格證書與所講授的課程完全不對口。例如,有會計從業資格證的教師,所講授的是國際貿易類的課程。通過不斷的參加理論考試獲取職業資格證書,缺乏對職業的真實體驗與感受。來自行業企業一線的兼職教師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對職場環境有充足的認識,卻未必能勝任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關于行業企業一線兼職教師的選擇要求,目前還未有相關規定。企業一線兼職教師的授課模式很容易造成能力化,忽略職業素養的培養。
四、社會對于職業院校的認可度低,影響學生梳理正確的職業觀
目前,雖然職業教育越來越被關注,但社會普遍對于職業教育的認可度比較低,這主要是由于我國的職業教育長期處于高等教育中的低端代表,不僅表現為成績差、管理松、更表現為就業率低等等。從而,對于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中的學生會先入為主,貼上“職業”的標簽,就是退而求其次。對于學生來說,普遍進入職業院校學習是能力落后的體現,加之社會環境的影響,不利于樹立正確的職業觀與職業素養的培養。
五、校企合作不深入,影響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各類企業數量呈逐年上升狀態,緊追社會需求不斷升級改造,競爭十分激烈。企業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很難主動花費太多時間、開展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中,企業往往占有主動權,對于學校來說,處于弱勢。在《辦法》中,明確要求培養方案應校企共同制訂,需遵循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突出知識與技能的高層次。但是,對于合作企業的選擇,沒有明確的標準。全國32所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基本都需要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合作的企業多數來自當地。合作企業的規模、文化氛圍、技術技能人才數量、開展合作必要性、校企合作深度等都良莠不齊,勢必會影響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辦學質量。選擇優秀的企業開展校企合作,這類企業有一流的生產運營管理經驗,積極健康向上的企業文化、踏實拼搏奮進的企業精神,這些都會在無意之中浸潤學生內心,逐步形成一定的職業素養;不重視校企合作,很容易造成敷衍了事,只做表面文章,無法真正開展校企合作,互惠共贏。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一直以來都是難題,從原來的傳統院校到現在的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看似是教育環節中的邊緣一環,其實對學生個人和企業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學生具有相應的職業素養后,在面對未來就業時,就會產生相應的心理建設,避免工作時出現更多的不適應。對企業而言,如果剛就職的員工職業素養較強,也會避免出現由于不適應的離職率過高等問題。所以,對于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而言,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增設職業素養類課程,發揮多角度育人合力
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在原有基礎上緊緊抓住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增設職業素養教育板塊課程,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好基礎,職業素養板塊課程包括職場利益、溝通技巧、職業價值觀等方面課程。首先,可以依托專業技能課,開設職業素養類的選修課程。例如,心理健康教育、審美教育等課程。職業素養類課程的開設,使學生在掌握相關職業技能同時,擁有高尚的道德、良好的審美、健康的心理、敏捷的判斷力等,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成才。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以課堂教學為主體,課外活動輔助對職業素養的培養,提升職業素養課堂的吸引力與活力,定期開展相關活動。例如,“職業素養知識競賽”“職場禮儀模擬大賽”等,豐富職業素養教學形式與內容,使學生切實感受到職業素養的重要性;其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設置、理論課和實踐課的授課形式、教材選擇上,務必結合學校辦學實際,充分考慮地方經濟發展特色。除了設置國家規定的人文素質課程以外,對應企業需求,設置職業素養課程。授課形式多元化,加大實踐課時比例,不再讓實踐課程成為一句空話,從而達到進一步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目的。在挑選專業課程教材的基礎上,實踐課程可以適當補充企業內部的培訓資料,提前讓學生體驗職場,從而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
(二)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職業素養認同感
職業素養的提升不能僅限于外部環境,學生職場意識的建立才是內因。長期以來,高校學生只關注考試成績,自身職業素養的提升常常被忽視,不知道什么職業素養、職業素養有什么作用、認為以后工作后再提升也來得及等等。這些都是學生本身忽視職業素養提升的重要因素。不僅僅是學生,甚至有的高校教師對于職業素養的課程也表示可有可無。因此,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就要先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意識,和學生接觸最多的教師和輔導員的責任重大。為此,加強授課教師和輔導員的職業素養,要求在日常授課和生活中向學生傳輸相應的職業素養意識,將職業素養的培養貫穿整個學習階段,由在校的職業素養培養到終身的職業素養養成,會讓學生受益終身。
(三)加強實訓室和實訓基地建設
實訓室和實訓基地是師生提升職業素養的重要場所,實訓室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授課效果,甚至關乎學生就業。校企合作直接參與到實訓室和實習基地的建設,不僅可以將“模擬”轉化為“真實”,還可以為師生營造真實的就業環境,實訓實習期間,要求學生從著裝到禮儀,完全遵照職場要求,增強緊迫感,對于提升學生職業素養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史上一次全面的、意義重大的教育改革,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必然趨勢。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必須樹立全新發展理念,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以更高標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為此,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必須要貫穿學習和就業的始終。
參考文獻
[1]侯紅英.論高職學生職業精神的培育價值及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3):75-77.
[2]程玉梅.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的路徑選擇[J].宿州學院學報,2011(12):95-97.
[3]閆立文.職業技術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8.
作者:柳賀 單位:山東外事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