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媒體融合時代記者應具備基本素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模式,媒體也隨之進入融合時代。媒體融合時代下,傳統的新聞記者也已遠遠不能滿足信息傳播的現實需求。如何在媒體融合時代下,實現突破性轉型發展,是當下每一位記者值得思考的問題。基于本人在媒體的工作實踐,本文將從新聞記者的創新思維、新聞業務能力、信息傳播技術、融媒體產品等四方面,探討媒體融合時代下新聞記者應具備的基本素養。
關鍵詞:媒體融合;新聞記者;基本素養
隨著媒體融合進程的不斷推進,新技術、新操作、新模式等逐漸被引入各大媒體集團,媒體行業也進入縱深融合階段。然而,目前的新聞記者隊伍大多仍停留于變革表層,尤其是省級以下媒體記者隊伍,由于各方面條件限制,記者隊伍整體素養尚未跟上媒體融合時代的步伐。基于此,文章將從新聞記者的創新思維、新聞業務能力及對信息傳播技術的了解與掌握等方面,探討媒體融合時代下記者的基本素養。
一、吐故納新:培養創新思維,不斷更新創作理念
媒體融合時代下,科學技術的發展、互聯網企業的興起、智能手機的普及與推廣等因素促使信息傳播格局發生了前所未有之大變,信息傳播方式也早已由單一媒介延伸至社交平臺動圖、網絡直播等多形式多媒介傳播。1尤其是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自媒體發展迅速,自媒體的大量涌入導致媒體行業的競爭更加激烈,千篇一律的內容難以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創新思維顯得尤為可貴。同時,新傳播格局下,人們也越來越傾向于具有新意的信息傳播作品,缺乏創新思維就沒有辦法適應新時代下的媒體傳播,也不能很好吸引受眾。因此,此階段的新聞記者尤其是傳統媒體新聞記者迫切需要快速轉變創作思維,不斷更新與完善新聞傳播理念,不應畏首畏尾、停滯不前,唯有快速轉換新聞傳播觀念,才能不斷吸引公眾參與,進而共同創造共鳴信息產品。創新是媒體、個人發展的不竭動力,作為媒體從業人員應積極利用各類學習平臺,不斷在新聞采集、新聞生產、產品輸出、產品運營等多方面積極開拓創新思維。眾所周知,媒體融合時代下,單獨的文字、圖片形式的新聞素材已遠遠不能滿足后期新聞產品的制作要求,在前期采集中應時刻秉承新媒體思維,讓新聞素材可以滿足“一次采集,多元生成”的新聞制作要求。此外,在新聞生產過程中,要以創新求變之思維,不斷思考創作方向,提高“多元生成”的質量和效果,根據實際需求盡可能做到精準化對標受眾等。目前一些新聞記者存在“重新聞制作,輕新聞運營”的情況,往往在前期制作方面投入較大精力,反而忽視了后期的產品運營。媒體融合時代下的新聞記者,不僅要在前期新聞制作上凸顯互聯網思維,還應注重后期產品運營與維護,通過運營手段讓自己的作品更廣為人知。
二、一人多能:培養綜合業務能力,做“團隊型”記者
新媒體的出現,讓信息生產、傳播與擴散更加快速便捷,“人人都是記者”的效應也更為突出,如何在大量信息中脫穎而出,除了創新思維外,還需要不斷提升綜合業務素質,逐步成長為一名“團隊型”記者。新媒體沖擊下,傳統媒體記者紛紛開始嘗試轉型發展,通過學習新媒體編輯、等內容,進一步提升綜合業務能力。但隨著媒體融合的深入、新媒體平臺的發展,融媒體產品對新聞記者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要想制作一個成型的融媒產品不僅會涉及文字寫作、圖片視頻拍攝,甚至還會涉及許多技術代碼的編寫等內容,這些無疑給傳統媒體記者帶來了較大壓力。而滿足日常大眾需求的普通新聞報道,因信息量較大、日常信息數量較多等因素,不可能讓每篇新聞報道都同時占用文字記者、攝像記者、動畫設計和視頻剪輯人員等。基于此,我們更應該積極利用各類學習平臺,從思維、制作、輸出等幾方面重點著手,瞄準各類融媒體生產制作內容,循序漸進成長進步,不斷增加知識儲備量,提升新媒體實踐能力,逐漸成長為“團隊型”記者,有能力采集、制作、生成各類融媒體產品,才能更好實現“一次采集,多元生成”,滿足受眾多樣化、個性化的信息需求。
三、與時俱進:掌握信息傳播技術與手段,不做技術“文盲”
以5G、移動互聯、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滲透,加速了一系列新型產業的興起,如網上購物、移動支付、智慧醫療等。根據“WeAreSocial&Hootsuite”的2019年全球數字報告,截至2018年末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已經超過14億;著名咨詢機構“iiMediaResearch”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移動支付規模已達277.4萬億元。這些新興技術產業的蓬勃發展,讓人們的生活方式與信息接受方式也發生著深刻改變,接受信息的能力也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這些因素導致了媒體行業在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等方面的深刻變革:“算法推送”備受關注,媒體與用戶交互升級,“內容廚房”紛紛改良;“智能革命”方興未艾,寫稿機器人及VR、AR、無人機等人工智能走向前臺,這些都深刻塑造了媒體融合的技術和產品路線等。2因此,對于新時代信息傳播技術的了解與掌握已經成為媒體融合時代下的新聞記者所必需的職業素養,也是新聞記者能否適應媒體行業變革的關鍵所在。那么當前形勢下,對于新聞記者而言,最重要、最基礎的信息技術有哪些?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闡述。1.了解多種傳播媒介,擴展信息接受人群。隨著互聯網和移動網絡的發展,傳播媒介也變得多元化:微信公眾號、微博、各個媒體的新聞客戶端、小視頻、直播等。而不同媒介面向的人群往往會存在一些差異。因此,了解多種傳播媒介可以使得新聞記者在選擇媒介時有多種選擇,同時,熟悉各種傳播媒介對應的接受人群也可以使新聞記者根據傳播內容選擇相應的媒介,提升傳播效率。2.加強多媒體技術學習,增強有效內容輸出。新聞記者的文字功底雖然一直是最重要的素養之一,但是隨著通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視聽傳播由于其趣味性、直觀性更強而越來越受歡迎。同時,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獲取文字信息的時間成本讓部分人群越來越難以接受,文字輸出的有效性也大打折 扣。因此,加強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掌握簡單的視聽材料的制作與編輯,學習利用更為常用的多媒體工具(如手機拍攝、無人機拍攝等)進行內容制作,對媒體融合時代下新聞記者有效輸出的提升非常重要。3.大數據的應用。大數據的應用對媒體行業是一次重大的變革,產生了一系列的理論創新、內容創新及模式創新。對于新聞記者而言,需要學習如何利用現有的大數據技術,更快速地從復雜的數據中尋找規律、更精準地投放給所需人群、更高質量地制作新聞內容,同時也可以更好地跟受眾人群互動,及時接受反饋,快速彌補自己的不足。
四、付諸實踐:積極適應新變化,打造成功融媒體產品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任何事物都不能僅僅停留在思維、理論層面,尤其是實踐性很強的新聞作品更不應只留存在新思想層面,而應該在實踐過程中讓新理念、新思想、新思維落地生根,逐漸通過實踐來將新思想、新邏輯融會貫通,最終打造出成功的融媒體產品,做新時代的融媒體記者。緊抓新聞實踐,增強記者“四力”,滿足受眾新需求。新聞記者尤其是黨報新聞工作者在深入學習新聞思想創新性理論,積極適應當前媒體格局變化的新形勢的同時,在日常工作實踐中也應積極堅持使用新思想、新方式,不斷探索融媒體產品,打造滿足于受眾需求、讓受眾喜聞樂見的融媒體產品。此外,新聞記者生產出的融媒體產品是否成功,不僅僅取決于受眾的喜好,還更應該服務國家中心工作,積極傳播正能量。這就要求新時代的新聞記者嚴格把控自己的各類新媒體平臺,不因平臺門檻低等因素,降低新聞生產質量,將培養的互聯網維度的產品思維,充分運用到新聞實踐中,努力打造現象級融媒體產品。綜上所述,融媒體時代的新聞記者應積極利用各類學習平臺,把握日常培訓等學習機會,不斷培養新聞創新思維和創作理念。同時,不再局限于文字寫作能力的提升,應積極涉獵各類新媒體應用,積極嘗試融媒體產品的生產與制作,做一專多能型的“團隊型人才”。在信息技術方面,更應走在前列,了解多種傳播媒介,加強多媒體技術的學習等,不做信息技術的“文盲”,尤其是要掌握必備的信息技術。基于思維、業務能力、技術等內容,將融媒體時代下新聞記者的知識儲備積極運用到新聞實踐工作中,并積極致力于現象級產品的打造,做一個新時代下的融媒體記者。
作者:任學光 單位:河北日報報業集團石家莊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