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語文教學與人文素養教育的融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體現出應用型、技術型的特點,高職院校的教學工作多以專業領域知識為核心,為我國勞動力市場培養更多技能型、應用型人才。高層次的技術人才不僅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及能力,還要具備良好的個人修養及綜合素質。語文承載著文化、文學、語言等人文知識,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渠道,因此高職院校加強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滲透及培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人文素養;語文教學
一、高職語文教學人文素養缺失的問題分析
雖然高職語文教學對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水平、綜合素質能力有著重要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高職語文教學的人文素養缺失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以下幾個方面導致的:首先,教學理念上缺失人文素養?,F在社會就業形勢十分嚴峻,高職院校的學生與本科院校的學生相比,根本不具競爭優勢,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實力、迎合市場需求,很多高職院校的教育得心都放在了培養學生職業技能上面,重技能、輕素質的問題很嚴重,語文作為一門人文類課程,其地位自然不言而喻,學生只顧著埋頭苦練職業操作技能,語文無法助其實現功利性目標,自然也得不到學生的重視。其次,教學內容上缺失人文素質。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目前高職語文教學所有教材仍然偏重于理論知識的論證與闡述,對于文化基礎比較薄弱的高職學生而言,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老師教學過程中多側重于基礎知識的傳授,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更好的應對考試,學生只掌握了基本知識,對基礎知識以外的人文素養教育知之甚少;老師忽略了學生精神層面的需求,更談不上語文美感的體會與文章精神價值的挖掘。最后,教學環境上缺失人文素質。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學生獲取各類信息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高職語文教育在互聯網文化的沖擊下,不具備娛樂性、新鮮性的優勢,弱化了語文知識對學生的吸引力。另外,很多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人文價值、人文關懷也得不到重視,在實用主義的引領下,現在的高職院校文化建設越來越缺少傳統的文化氣息,人文精神也越來越淡薄。
二、高職語文教學與人文素養教育融合的策略
針對高職語文教學人文素養缺失的現狀,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善,促進語文教育與人文素養教育的有機融合:
1.在語文教學中樹立人文教育理念語文教學要明確人文教育的含義,人文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塑造人的理想人格,提升學生的人性境界,實現其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高職院校傳統的語文教育多關注教材的基礎知識,學生也多死記硬背,無法實現人文情懷的培養。在實際教學中,老師要轉變教學理念,除了要傳授相關語文基礎知識外,還要注重語文審美價值、文學價值、道德價值的挖掘,樹立新型的語文教學理念,真正的將人文教育融入語文教學過程中。
2.深挖語文教材,促進語文與專業知識的融合語文教學在人文教育方面的優勢是其它專業課程無法取代的,但是高等職業教育體系中,各高職院校多注重專業課程的開發與研究,未充分認識到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語文教師要調動一切可用資源,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素材,在選擇文章時做到有針對性、有辨別性,既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又能夠兼顧語文知識的實用性,與專業知識結合在一起。高職語文教學中選錄的文學作品不僅有著優美的文字,而且蘊含著深刻的思想性與人文性,這種深刻的精神內涵與人文魅力,不僅可以對學生產生美的熏陶,而且可以滌蕩學生的靈魂,對其在現在的學生生活、未來的社會生活都起到重要的導向作用。老師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要深入解讀教材,合理運用教學資源,將語言文字的精髓深入淺出的傳授給學生。老師可以帶領學生逐句、逐段解讀每篇文學作品,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及創作意圖,挖掘作品的藝術特色及中心思想。除此之外,還要帶領學生與文學作品中塑造的偉大人物進行精神上的溝通與交流,使學生能夠與偉大作品中的偉大人物形象產生人格與精神的碰撞。比如舒婷的經典名作《致橡樹》,詩作中就表達了作者既獨立又相互依存的愛情觀,可以很好的指導大學生的情感生活;再比如學習楊慎的《自贊》時,可以將詩文中的“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后身”與社會中的典型事例聯系在一起,比如首位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學者屠呦呦,幾十年如一日埋頭研究青蒿素,不爭名不奪利,最終獲得了造福億萬人的偉大研究成果。經典的文學作品都是富含人文精神的寶庫,更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載體,高職語文教學中老師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將人文精神作為學問,看重世道人心,關心世風學風,這就是人文精神的基本要義。
3.培養學生自覺良好的閱讀習慣“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平時我們也會教導學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閱讀是感知文學作品審美情趣及精神內涵的重要手段,也是豐富學生詞匯量、增強語感、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而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提高寫作能力的過程中,其人文素養也會不斷提升。誦讀經典可以讓學生有春風沐雨之感,有深度的閱讀也是一個思維訓練的過程,是一個美學修養熏陶的過程,是人文情懷的養成過程,是學生人生價值觀的形成過程。學生反復閱讀文本,能夠受到文本潛移默化的影響,自然而然的就去揣摩文本的含義,進入文本所描寫的情境中,更進一步的與作者產生精神上的交流。于是在這種耳濡目染的過程中,學生的語文素養、人文精神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4.將人文精神的培養滲透在語文課外活動中大學校園通常都有豐富的課外活動及社團活動,可以說這些活動是塑造學生價值觀、培養其第二技能的重要渠道,因此學生之間的交流十分活躍,相比教師在課堂上的引導,學生之間的相互感染與熏陶更易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因此高職院校的語文教育要充分利用校園活動、社團活動的契機,豐富語文課外活動的形式,將人文精神植入到語文課外活動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比如可以舉辦漢字聽寫大賽、辯論大賽、詩詞大賽、成語大賽等等,通過比賽的形式增強學生之間的凝聚力、向心力,加強學生之間的互相了解與關心。學校還要大力發展社會公益社團,比如愛心社、校紅十字會等等,為學生提供更多接觸社會、關注社會的機會,對社會有更深入的了解。比如,可以引導并要求校內的書法社團、國畫社團等社團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讓學生在感悟藝術魅力的同時體驗人文精神。
5.采用人性化的考核方式改變現有的終結性評價模式,采用過程性評價、多元性評價。語文教學評價可以采用課堂隨時考核核與結業考核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其中課堂隨時考核占分比例為60%,余者40%為結業考核成績;老師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出勤情況、課堂答題情況、隨堂寫作練習等指標進行過程性評價,根據教學目標不同調整各指標權重,以保證最后評分的客觀性、全面性,打破傳統課堂教學評價中“一考定終生”的局面。雖然多元化評價、過程性評價會增加老師的工作量,提高評價的難度,但是卻可以鼓勵學生在日常語文知識學習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不要只注重一次考試,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評價目標。評價主體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同學,或者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多個評價主體可以得到一個更加客觀、準確的評價結果。
三、結語
高職語文教學實踐中滲透人文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未來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教育對于優化高等職業人才結構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高職院校的語文教育不僅要關注語文知識的應用性,還要強調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在對學生現實關懷的同時兼顧人文關懷,以長遠的、發展的眼光看待高職語文教學,構建一個健康的、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高職語文學科發展體系。
【參考文獻】
[1]李選陽.人文教育理念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中旬,2014(8):36.
[2]吳更欣.人文教育理念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考試周刊,2015(30):20.
[3]姚清煒.如何在高職語文教學中融入人文教育[J].中學教學參考,2016(6):11.
[4]李德賢.高職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6,2(15):144.
作者:孫麗 單位:河南建筑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