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職業素養教育平臺建設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針對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過程中企業參與度低、師資隊伍薄弱存在、教學環境單一等問題,對“互聯網+”模式下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體系進行研究,搭建職業素養教育網上平臺,提高職業素養教育質量。
【關鍵詞】“互聯網+”;職業素養;網上平臺
一、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現狀
目前,大多數高校已經充分認識到了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性,通過頂崗實習、社會實踐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并專門開設了職業素養課程,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及職業行為習慣,但是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依然存在不足:1.企業參與度低。職業素養源于企業,服務企業[2]。但多數高校在職業素養教育過程中,沒有與企業高度互動,將行業需求真正的融入校園和課堂,企業只有在學生實習實踐時,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向學生展示企業文化,崗位要求等,這一現象導致學生即使掌握了職業技能,仍存在專業學習與職業規劃相脫節的問題。2.師資隊伍薄弱。目前,大多數高校的職業素養教師隊伍不穩定,并且多由政治教師兼任,職業素養應緊貼行業需要,但是擔任教學工作的教師對行業動態及崗位需求的了解很少,這也反映出了高校對職業素養培養質量的認識錯位。3.教學環境單一。目前,在職業素養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高校教師采用了問題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示范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但依然將教學局限于課堂上,將課堂局限于教室上,沒有將職業素養的培養真正延伸到崗位上。
二、“互聯網+”模式下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體系研究
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體系中,共有五個重要的參與角色,即企業、學校、教師、學生及教學資源。企業與學校共同合作,進行教學資源的共享,教師針對企業需求,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與素養。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體系也迎來了巨大轉變,企業、學校、教師與互聯網相結合實現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1.“互聯網+企業”培養學生職業素養。“互聯網+企業”模式可以有效的解決企業參與度低的問題,緩解由于地理環境、工作環境等因素造成的學校與企業溝通少、學生職業素養與行業企業需求相脫節的局面。通過互聯網,學校可以實時獲取行業企業動態,企業也可以隨時關注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情況,并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評價及意見反饋,并在招聘時,對學生具備的職業素養進行全面掌握。2.“互聯網+教師”培養學生職業素養。“互聯網+教師”模式可以解決職業素養教師隊伍薄弱的問題,學校可以聘請行業企業中具有較高職業素養的職員作為企業教師,使用互聯網將實際工作狀態展現給學生,通過企業教師的言傳身教,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教師借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將課堂教學延伸至課下,隨時隨地通過網絡平臺與學生進行溝通,利用計算機網絡特有的數據庫管理和雙向交互功能,對每名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過程進行記錄與跟蹤,針對不同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學培養計劃。3.“互聯網+教育資源”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在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過程中,學生不能時刻在企業中進行學習,而線上共享解決了學生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企業將員工的實際工作環境、工作過程、工作狀態通過視頻、課件等形式在職業素養教育平臺上,滿足了學生隨時隨地、反復感受、反復學習的實際需求。
三、大學生職業素養網上教育平臺
通過對“互聯網+”模式下企業、學校、教師、學生及教育資源之間的需求模式分析,建設大學生職業素養網上教育平臺,實現企業、學校、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共享資源的線上線下培養方式。平臺共分為六大模塊:1.用戶管理模塊。該模塊針對五種用戶進行管理,分別是管理員用戶、企業用戶、學校用戶、教師用戶及學生用戶,其中管理員對所用用戶及用戶權限進行管理。2.教學資源管理模塊。教學資源管理模塊實現教學資源的上傳、審核、瀏覽、檢索及查看等功能,其中企業、學校及教師具有資源上傳的權限,學校具有資源審核的權限,所有用戶均可對教學資源在線瀏覽、檢索與查看。3.留言模塊。通過留言模塊,企業、學校、教師及學生可以就行業動態、職業要求等職業素養相關內容進行交流與溝通。4.職業道德培養評價模塊。通過該模塊可以對學生職業道德培養效果進行綜合性的評價,實現的功能主要包括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社會實踐報告等,學生采取網上投票的形式實現評價,模塊對學生的投票進行統計與分析,給出綜合結果,社會實踐報告可有學生在線編輯,教師與企業共同給出評價。5.職業意識培養評價模塊。該模塊實現學生形象、合作、發展及規劃意識的評價,學生可以采取視頻錄制的方式展現自我形象與職業發展規劃,教師、企業及其他學生可在線觀賞并評價。6.職業行為習慣及職業技能模塊。企業教師根據行業標準,結合學生在線學習狀態、實習實踐表現及技能證書獲得情況,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通過對“互聯網+”模式下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體系的研究,建設職業素養網上教育平臺,將企業、學校、教師與學生緊密相連,既有效的提高了學生職業素養,又為企業在招聘時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參考文獻:
[1]張昊.新進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準備[J].教育教學論壇,2013(16).
[2]吳暉.高職院校《職業素養》課程建設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6(20).
作者:趙滿 單位:齊齊哈爾大學通信與電子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