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聲樂教學中美聲和民族唱法的融合淺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我國音樂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教育理念和教學思路越來越國際化和現代化,對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提出了新要求,音樂課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經逐漸顯現。聲樂是音樂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作為兩種不同的聲樂表演方式,二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不同,如何實現二者的融合發展,是音樂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通過比較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并結合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在聲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指出實現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融合策略,以期為聲樂教學及現代音樂教學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聲樂教學美聲唱法民族唱法融合
一、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
1.民族唱法
我國音樂發展歷史悠久,各民族音樂發展呈現出較為明顯的民族性,從內涵上說,民族唱法是我國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習慣和愛好,創造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歌唱藝術。從內容上說,民族唱法分為戲曲唱法、說唱唱法、民間歌曲唱法及民族新唱法。民族唱法產生于人民之中,繼承了民族聲樂的優秀傳統,演唱形式多種多樣,演唱風格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語言生動,感情質樸。因此,在群眾中已經深深扎根,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民族唱法的最主要特征是音調高亢、氣息講究、語言生動、聲音甜美。我國有56個民族,不同的民族習慣,不同的民族語言,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民歌。例如:山歌系列、搖籃曲系列、茉莉花系列、送情郎系列、號子系列等。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受其他唱法影響,民族唱法得到了傳承和新生,并且衍生和創新出很多新唱法。
2.美聲唱法
美聲唱法從定義上說就是喉頭在保持吸氣狀態下,呼出氣流吹響聲帶,使打開的共鳴腔體能夠完全均勻共鳴的歌唱方法。它源于歐洲,作為歐洲音樂發展的重要產物,與歐洲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從古羅馬帝國演唱和朗誦《圣經》開始,“圣詠”成為歐洲聲樂的萌芽,莊嚴肅穆的演唱方式,適應了教堂風格,并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下,逐漸引領和推動著歐洲聲樂的發展和進步。美聲區別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特點,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美聲唱法是混合聲區唱法。美聲唱法從聲音來說,是真假聲都用,是真假聲按音高比例需要混合使用的。從共鳴來說,美聲唱法強調將所共鳴的腔體全部調動起來,這種唱法本身有它自己特有的“味道”,特有的音質特色。
二、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聯系
1.美聲唱法對民族唱法有促進作用
從歌唱藝術角度看,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技能基本相同。例如,氣息下沉、喉頭位置、高音位置等,這些都說明了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能夠融合共通。美聲唱法利用氣息,發出純凈美好而圓潤的聲音,充分調動身體各器官,使聲音更具穿透力和影響力,在沒有任何音響設備的情況下,也能發出完美的聲音。民族唱法咬字更加靠近口腔后部,在美聲唱法傳入我國之前,民族唱法在創作上就以高音為主,判斷一個人聲音的好壞也基本取決于其音色的高低。一是在氣息運用方面。美聲唱法中氣息運用及位置非常重要,對演唱者的基本功要求極高,其所傳遞的和諧、流暢以及平穩都要求氣息運用要恰到好處,這對我國民族聲樂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二是在咬字方面。美聲唱法對咬字要求較為嚴格,講究的是自由圓潤,聽起來自然淳樸。而我國民族聲樂受方言影響,咬字不準現象較為明顯,美聲唱法對我國民族聲樂的咬字有很大的幫助。三在共鳴腔體方面。美聲唱法中共鳴腔體的運用,對民族唱法的影響也非常大,傳統民族唱法的頭腔共鳴較多,而美聲唱法不同音區都有側重的腔體,表現得更加全面和有針對性。除此之外,美聲唱法對聲音的要求較為統一,沒有太大的轉折痕跡,主要利用真假聲轉化,使音色更加完美。
2.美聲唱法對民族唱法的影響
一是傳統美聲歌劇對民族歌劇的影響。我國古代已經有了較為豐富的歌唱形式,但與美聲唱法有一定的差異性。美聲歌劇重視人物性格及內心獨白的塑造,但中國戲曲往往表達的是單一的人物感情特點,不能生動刻畫人物的性格。美聲歌劇的精髓在于表演,傳入我國和戲曲文化融合后,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歌劇的發展,并促進了民族歌劇的誕生和發展。例如《白毛女》《鄉村女教師》等。二是美聲唱法對民族唱法延長形式的影響。美聲唱法進入我國之前,傳統民族聲樂主要以獨唱為主,合唱及重唱較少,但美聲唱法的多聲部合唱與重唱一直是其特色和優勢,民族唱法在這方面可以充分借鑒,近年來創作了大量優秀的大型歌舞劇,例如《黃河大合唱》等。此外,我國歌唱形式主要以民族聲樂為主,大多是抒情長調,而美聲除了抒情之外,還有華彩、花腔等延長形式,我國民族聲樂應借鑒和參考相關美聲唱法,將傳統的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融為一起,能夠使觀眾耳目一新,成為整場的創新點和高潮點。
三、高校聲樂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是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相互孤立,不利于二者的融合。目前,高校聲樂教學中,以民族唱法還是美聲唱法作為教學主導方向,一直是爭議的焦點話題。在教學中,很多學生進入大一,就被動地學習美聲唱法或民族唱法,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和創新能力,也制約了我國聲樂藝術的發展。二是教學內容單一,影響學習效果。許多高校在進行聲樂教學時,教師人為地對聲樂唱法進行了劃分,導致學生的演唱方向、演唱技巧及演唱風格受到了較大的束縛,尤其是師范生,由于教學內容嚴重匱乏,導致學生難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唱法類型,對其今后從教有很大的影響。三是高校整體教學體系較為松散。目前,藝術類院校處于高速發展時期,教學體系正在逐步完善,但遠不能滿足現代教學的需求,美聲唱法比民族唱法發展的時間更長,也較為成熟,教學體系相對完善。民族唱法發展相對滯后,主要針對學生興趣開展教學,缺乏完善的教學方法和考核體系,嚴重制約了民族聲樂的發展。
四、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借鑒融合
1.借鑒融合的基本原則
筆者通過對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進行梳理和比較,發現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存在許多共通之處,有許多值得相互借鑒和學習的地方。在高校聲樂教學過程中,如何取長補短,使二者融會貫通,筆者認為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一是拓展聲樂教學范圍,豐富聲樂教學內容。高校在開展聲樂教學活動時,應注意將課堂構建成多元、共享的多媒體現代化課堂,充分發揮現代技術的優勢和便利,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拓寬學生的眼界,激發學生的創造和創作能力。二是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藝術學習和傳統教學有本質的區別,其因人而異,每個學生對美的理解都會有差異,對藝術的追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在開展聲樂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
2.在民族作品中借鑒和融入美聲唱法
我國民族聲樂作品種類繁多,題材豐富,筆者將民族聲樂大致分為三類:號子、山歌和小調,并根據三者的實際教學情況,分析了如何在民族聲樂作品中借鑒和融入美聲唱法。一是號子——借鑒美聲唱法的呼吸和共鳴。號子是勞動人民的歌,是反映和體現勞動人民精神面貌的歌曲。它主要以吆喝、吶喊為主,音調堅實有力,這樣的歌曲聽起來能夠振奮人心。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在教授聲音的力度和寬廣度時,可以借鑒美聲唱法中的胸腔式聯合呼吸和混合共鳴式,在具體的演唱活動中,利用美聲的“深氣息”“大通道”,再結合民族唱法的基本形式,這樣形成的聲音不僅具有彈性和力量,更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在這種音樂學習氛圍中,能夠使學生身臨其境。二是山歌——借鑒美聲唱法的真假聲混合。山歌主要是少數民族地區在山間勞作放松時演唱的曲子,其最主要特征是節拍、節奏較自由。山歌代表著演奏者的內心情感,是一種抒情曲目。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山歌有很大的差異性,一方面給學生學習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另一方面,豐富的演奏形式是學生尋找靈感的重要條件。在演唱上,山歌對技法要求極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借鑒美聲唱法的真假混合音,利用胸腔式聯合呼吸和混合共鳴式的調節,非常完美地達到高、中、低三個位置的統一,對其掌握民族音樂的音量、音色以及音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三是小調——借鑒美聲唱法的吐字和咬字。小調與山歌及號子不同的是其流行于城鎮街道,曲調抒情流暢,結構規整均勻,節奏整齊輕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注意小調的演唱特點,借鑒美聲唱法在吐字方面的技巧,改變傳統民族唱法的缺點,并在演唱過程中,積極改變口形和吐字,這樣對發聲十分有利,音色也會更加圓潤。
3.在美聲唱法中借鑒和融入民族唱法
一是美聲唱法中的民族風格。民族唱法源于民族的發展,集中體現了民族思想和藝術特點,其內涵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在美聲唱法中融入民族風格,通過民族文化使美聲唱法更加具有活力,更加有動感。現代許多優秀的作品都利用美聲唱法表達民族情感,將美聲的醇厚、自然融入民族唱法的波音、滑音等,豐富了唱腔的美感,凸顯了民族特色,能夠使聽者身臨其境。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教師應以美聲唱法為基礎,訓練學生的低喉位,深呼吸,保證聲音的連貫性。二是美聲唱法中的吐字。在漢語美聲唱法中,字母應遵循母音連貫、音色統一的特點,強調元音聲效的同時,字頭必須咬準,但又不能咬死。當字頭咬住后,應當自然及時地過渡到字腹。字腹吐清后,應當適時地收聲歸韻,一定要注意三者銜接,過渡自然、順暢,才能起到聲情并茂、感人至深的效果。三是美聲唱法中的民族表演。任何演唱形式都與表演密不可分,表演就是演唱者的表情形體動作。舞臺上的聲情并茂,離不開演唱者的形體表演,其對人物的刻畫和塑造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整個表演的效果。我國民族聲樂繼承和發揚了傳統的民歌演唱(也包括戲曲演唱和曲藝演唱),這雖與美聲唱法中的歌劇形式相當,但也有其獨特性。因此,在表演過程中,演唱者要全身心地將自己置身于表演環境中,利用形體動作和歌唱表演形成一個完整統一且協調的表演整體。美聲唱法不僅影響著世界其他國家的聲樂藝術,同樣也影響著中國的聲樂藝術。在西方聲樂發展過程中,美聲唱法占據著重要的、不可取代的位置,為今天的聲樂藝術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美聲唱法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我國傳統民族聲樂的教學理念,實現了聲樂教學的創新,深刻改變了我國民族聲樂教學的發展趨勢。隨著我國對外交流的逐漸深入,音樂的交流與融合也必將越來越廣泛。聲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以我國傳統聲樂文化為前提,利用美聲唱法最終形成現代民族演唱形式,這是對我國民族聲樂的繼承和發展,也是我國民族聲樂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劉坪:《聲樂教學中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鑒與融合》,《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年第7期。
[2]薛靖淳:《民族聲樂教學對美聲唱法的借鑒與融合》,《教育藝術》2018年第1期。
[3]李萌萌:《美聲唱法對我國民族聲樂教學的影響研究》,《通俗歌曲》2016年第1期。
[4]九龍:《美聲唱法對我國民族聲樂教學的影響》,《知音勵志》2017年第2期。
作者:劉錚 單位:西安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