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石油加工生產技術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基于石油化工技術專業“石油加工生產技術”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從石油加工生產技術課程思政的必要性、教學內容、教學思路等方面討論了課程思政教學中的實踐所得,為高職課程思政教學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石油加工生產技術;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職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同時強調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19年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明確了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總體要求[2]。教育工作者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這就要求高職教師進行教學改革,改變現有以知識教育、技能培養為主的教學理念,充分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將知識教育與價值觀教育、能力培養有機結合起來,將德育教育與專業課程融會貫通,最終達到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總體要求,做到教書與育人協同發展。本文圍繞如何開展“石油加工生產技術”課程思政教學,挖掘和總結了石油加工生產技術課程中的德育元素,進行初步的探討,希望能為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提供參考和借鑒。
1“石油加工生產技術”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
高職學生思想活躍,樂于接受新事物,喜歡動手,但不善于動腦。另外他們普遍自律性差,學習動力不足、人生目標模糊。高職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課堂教學這一重要渠道,充分挖掘專業課程所包含的思政內涵,“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提升他們的思想境界和政治覺悟。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塑造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從思想的源頭讓其認識到做一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意義。“石油加工生產技術”是高職院校石油化工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內容涉及石油煉制工藝過程中的物料選取、反應原理、工藝流程、操作條件、產品物性指標等基本知識。該課程與生產聯系緊密,實用性和實踐性都較強。通過改革把單純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轉變為集思政教育于一體形成新教學模式,是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也是培養合格社會主義接班人的要求。
2教學內容
“石油加工生產技術”課程主要內容有石油及其產品的組成及物性指標、常減壓蒸餾技術、催化裂化技術、催化加氫技術、催化重整技術等。重點講解石油加工原理、工藝流程、設備結構、催化劑性能及使用等知識,使學生了解石油加工工藝發展歷程、地位以及作用等,掌握石油加工反應的原理、工藝特點及設備運行操作要點。為后續的生產實習和職業生涯奠定基礎。在知識與技能教學的同時融入思政元素,達到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目的。例如在介紹國內石油加工工藝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差距時,讓學生了解科技進步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激勵學生為祖國科技進步而讀書;在講加氫裂化反應器時,讓學生了解國內高壓裝備制造水平,增強民族自豪感。
3課程思政教學思路
3.1要將立德樹人貫穿整個職業教育全過程
高職教師在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要注重立德樹人,培養出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在“石油加工生產技術”課程教學中將老一輩科學家為了國家昌盛、民族富強而無私奉獻得精神傳遞給學生,在潤物無聲中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2要將環保理念的培養作為高職課程思政重要元素
經濟的發展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而近年來,由于社會負面新聞的影響,石化工業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同時造成化工專業招生就業的困惑。通過將環保理念引入,讓學生明白石化行業的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是可以相輔相成、協同發展的。石化行業既能夠給人類的經濟發展和生產生活帶來便利,也可以更好的保護環境。例如我國石油主要用于能源、化工材料兩大領域,在石油產品中汽油、煤油、柴油等動力燃料占有較大比重,隨著我國乘用車數量的快速增長而增長。2019年我國汽油消費量達1.25億噸,約為2010年的1.76倍[3],石化工業的發展極大的促進了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隨著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新材料、新技術應用于水土保持、水質凈化等領域,實現了人類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同向同行,協同發展。
3.3要將增強職業認同感和榮譽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作為課程思政的主線
石油工業是我國的經濟支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離不開石油工業的發展,民族的振興、經濟的發展同樣離不開石油工業的進步與發展。當代大學生要了解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的歷程,了解以胡永康院士為代表的石油煉制老一輩科學家不畏艱險,填補國內技術空白,為中國石油工業在世界上占據一席之地[4]的真實案例,增強職業認同感和榮譽感,增強民族自豪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3.4將科學精神、工匠精神作為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基石
科學精神與工匠精神有著共同的特征,即工作者對自己的技術、產品追求精益求精,細致完美境界。石油化工行業本身就是科學的實踐過程。高校只有培養出大量具備“工匠精神”、“科學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我國制造業才能走出“大而不強”、產品質量不高、知名品牌缺少的境地。“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各行的勞動者只有保持嚴謹的科學精神、堅持創新、勇攀科技高峰,才能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新中國成立之初,煉油工業基礎極其薄弱,當時世界領先石油加工技術基本都掌握在美國手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嚴密的經濟和技術封鎖,中國石油工業舉步維艱。正是一大批老一輩科學家臨危受命,在沒有資料、沒有經驗的情況下,實現一個又一個的技術突破,才使得中國的石油煉制工業水平躍入世界先進行列。
3.5培養學生愛崗敬業、艱苦奮斗的職業價值觀
案例艱苦奮斗歷來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愛崗敬業更是職業價值觀的基本要求。石油是經濟的血脈,煉油工業是國家經濟的支柱產業。“傻大黑粗”是外人對煉油行業人員的刻板印象,但職業不分貴賤,每一個在崗位上默默奮斗,愛崗敬業的勞動者都值得尊重。
4總結
高職“石油加工生產技術”課程要積極進行思政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嘗試,利用教學的各環節、各方面,潛移默化地加強學生的思政教育,承擔起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北京:人民日報,2016,12,09.
[2]潘鶴林,黃婕,吳艷陽,等.理工科專業基礎核心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以化工原理課程為例[J].大學化學,2019,34(11):113120.
[3]齊景麗,申傳龍,王凡,等.我國石油消費新趨勢研究[J].當代石油石化,2020,28(8):2024.
[4]姚耀富.跨越大山的追求———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胡永康[J].中國石化,2007(8):1014.
作者:杜剛 單位: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化學工程學院